简析演出市场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2015-07-10 21:04刘艺伟
卷宗 2015年1期
关键词:解决措施文化产业现状

刘艺伟

摘 要:演出产业在文化产业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现在我国部分地区文化产业比较繁荣,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市场,但其它地方的演出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如何建立起理想中的“完全市场化”的大众娱乐模式,加强中国市场的演出力度,从而更好的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本文所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演出市场;文化产业;现状;解决措施

“文化产业”从党的十五大提出至今已将近二十年时间。它历经了不断地探索、成长、历练和深化的过程,至今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甚至是经济工作中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中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出,如音乐、歌舞、戏剧、曲艺、杂技等,早已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近年来演出产业链中的创作、表演、销售、代理等各个环节都在不断进步,产业化特征日趋明显。

但目前,演出产业的状态仍然不完善。除了一些发达地区形成了比较繁荣的市场外,许多地方的演出还不太成熟。建立理想的“完全市场化”的大众娱乐模式,发展中国演出产业,促进文化产业的全面提升,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1 我国目前演出市场中存在的不足

1.1 演出市场管理制度不健全

从宏观看,管理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演出市场管理职能交叉,责任划分不够清晰,决策和监督没有明确分工,出现了部门审批和执法合署办公,造成官办融合,责任模糊的情况。同时,还存在体制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多级部门的多级管理,没有整体的执法制度。演出市场的计划观念不强,制约了市场运营。

从微观看,主要体现在观念落后,演出市场管理单一,模式相同,整体素质不强。在构成演出市场主体的经营单位里面,国有演出单位所占比重较大,团体内领导体制、用人策略、分配制度、约束力度、艺术产生制度和人员的分流制度都需要进一步改进。

1.2 演出单位缺少市场意识和操作能力

企业演出单位是演出的主体,但市场观念陈旧,拓展性较弱,不善于进行市场营销和业务拓展,使得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失衡,造成投资大、回报少的情况,生产链条出现断裂,生产经营出现危机。有些民营文艺团队是兼营文艺演出,导致范围小、产品少、档次低等问题。专业性的演出经纪机构不多,并且大部分的广告和传播公司也没有体制健全的演出经营结构,缺少专业的人才资源。

市场演出组织中也出现多环节代理和非市场化的情况,使得演出单位和市场脱节,给商业演出造成了损失。其单纯依靠外援和固有资质的演出,较少参与经纪利润及协办利润的分配,造成了经营的惰性,缺乏市场竞争力,没有健全的筹资制度,就无法很好地维持企业的发展。

1.3 艺术创作不能顺应市场的发展

一些团体演出单位的艺术创作不能顺应市场的发展。有的团体只是演出,不注重市场,只是投入,不注重产出;有的只是演出,不进行创作,只注重模式,不注重内容。[1] 其原因是缺乏市场洞察力。不积极主动地拓展和了解演出市场,艺术创作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及观众的需要。

1.4 消费需求不平衡

演出市场的不均衡发展表现在很多方面。从节目所涉及的种类看,港台通俗歌星演唱会的火热与民族戏曲演出的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演出場所看,体育场馆的人山人海和农村庙会集市演出的泠泠清清形成明显反差;从消费者角度看,年龄在40岁以下的人群是演出消费的主流,40岁以上的却很少去剧场观看演出;从消费习惯看,很多人都愿意赠票或是送票,实际花钱看演出的人并不多。

演出市场的区域分布也不均衡。城市演出市场和农村演出市场形成了对比,有的地方供过于求,有好戏却没有观众;有的地方则供不应求。城市演出市场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一线市场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些国际化城市,文化程度较高,消费能力较强;二线市场包括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三线市场包括全国的地级市和一些比较发达的省县级市。在这三个层次的市场中,一线城市的竞争比较激烈,但市场潜力大,欣赏水平高,演出活动多。而二、三线市场的高雅艺术展演则比较少,农村群众不容易看到好戏,这就给一些从事低俗表演的大棚演出提供了机会。

2 我国演出市场应当如何改进

2.1 改变固有观念

改变固有观念是改革演出市场的关键,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证演出市场拥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促进演出市场的健康发展。国有演出机构和一些事业单位,在早期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表演进行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但演出市场的经济性和艺术的独立性往往被忽视,而这种观念一直被持续影响了很长时间。在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转型后,这些演出企业逐渐变成大众娱乐行业的一部分,但其观念和机制尚不能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需求,表演活力和作品的创造力较差,经济效益不高,反而增加了对政府的依赖。这也是国有演出单位体制改革出现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2] 因此,必须及时改变一些传统意识,才能逐步深化改革,适应市场的发展。

2.2 调整管理制度

要通过自上而下的政府力量,建立起分类管理的宏观管理制度。分类管理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演出种类、单位性质、作用、任务,依照目标和经费,制定不同的分类管理措施,从而更好地确定不同类型的演出单位,也便于政府对不同类型的演出单位进行分类管理和指导,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效地结合起来。分类管理是宏观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并且要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如事业单位法人制度、产权货币化制度、双法人代表制度、财政工艺项目补贴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等等,从而更好地体现法人的实体位置,建立政府有关部门和演出单位之间的密切关系,共同探索演出单位生存发展的新道路。

2.3 发展多元产品

市场化运行的基础就是好的产品。舞台艺术产品的创作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些过去只能够一次性销售的文化产品,因为作品“版权”的问题获得了更多的增值空间。花费十几元就可以买到一张CD或者网络搜索就能欣赏到世界名家的表演。如:一个好的戏剧、芭蕾舞或演唱会等,因为客观原因不能到现场观看演出的观众,可以使用电视直播、网络观看以及VCD、DVD播放他们喜欢的艺术作品。国际上很多著名的文化企业,都十分重视舞台艺术作品的衍生产品的研发,而国内对于这个领域的关注还停留在音像企业之间。[3]国内舞台艺术作品的多元化开发,没有积极的衍生产品和网络开发意识,就不会取得明显的效果。相比之下,这一点急需加强。

2.4 推广文化产品内容上的多元模式

现在社会的宣传方式已经进入多元化时代,明星代言、演出季、广告机、品牌战略、冠名制以及包场模式,层出不穷。随着多元化模式的出现,市场中消费者的欣赏水平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希望通过观看演出获得审美愉悦,填补生活中的精神空白。所以,演出单位需要及时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从一般节目到公演,也就是演出的整个过程都要面向市场和消费者,并要注重效用以消费者的正面审美需求为主,从而取得双赢的局面。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应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2.5 建设复合型人才队伍

演出市场在运行过程中,主要包含经营管理、市场运行和艺术管理三方面的内容。但我国演出市场在这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缺失,缺少大量即懂得艺术、又了解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最近几年,全国艺术院校招生考试特别火爆,像上海就有大约十几所院校,但主要是水深火热的表演专业,而不是艺术经营人才。所以,强化演出市场的人才培养,注重多方面的平衡,运用多种方式加强人才队伍构建。培养复合人才,不仅需要专业院校从专科到博士的系统培养,还要进行专业性知识培训,引入聘用、激励制度,为特殊经营管理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

总之,演出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发展前景广阔。加速深化改革,壮大产业规模,推进演出市场化进程,将对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产生深远的影响。相信通过不懈地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不仅会是演出大国,更会成为演艺强国。

参考文献

[1]高巨平.发展文化产业 繁荣文化市场[J]今日新疆,2012(10)

[2]洪新河.与时俱进 开拓文艺演出市场[J]引进与咨询,2013(04)

[3]徐春晖.姜楠.中国演出市场发展现状分析[J]文化学刊,2012(04)

[4]徐和德.面向新世纪的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J]福建艺术,2010(01)

[5]范周.张梵.新时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几大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4(02)

[6]郑欢.形象经济与创意产业[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6

猜你喜欢
解决措施文化产业现状
浅谈城市道路设计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谈谈如何杜绝矿井测量事故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