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与自我意识的流露

2015-07-10 01:01张凤萍
卷宗 2015年1期
关键词:杰里狄更斯弗洛伊德

1 引言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创作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狄更斯擅长将作品和自身经历联系在一起,并多用第一人称进行写作。狄更斯出身贫寒,父亲曾多次因负债被判入狱,狄更斯因此很小便辍学,为了维持生计,在一家鞋油作坊当学徒。在接下来的很多年中,狄更斯做过各式各样的苦工并很少接受学校的正式教育。

《远大前程》完成于狄更斯晚年,是一本典型的教育类小说,也是他最著名最成功的作品之一。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无父无母的男孩(名为皮普)的坎坷命运,从贫困到富有,又从富有到身无分文,最后终于得以完善自我的故事。皮普是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和姐姐、姐夫生活在一起。他的父亲母亲和五个哥哥姐姐都很早就去世了,皮普唯一幸存的姐姐是贾杰里夫人。乔·贾杰里和贾杰里夫人是皮普仅有的两个亲人。虽然贾杰里夫人手把手把皮普养大,却她脾气暴躁,经常粗暴对待皮普。因此,皮普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心地善良的乔是皮普生活中唯一的安慰,乔曾经说过:“我们是最好的朋友”;比蒂是皮普生活希望的另一个精神动力来源,她也是一个可怜的孤儿,但心地善良的比蒂却从未因自己贫困的生活感到羞愧。这两个人给予皮普很大的鼓励,所以,穷苦的皮普,在精神生活上并非一无所有。

2 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法

1900年《梦的解析》的出版,奠定了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方面研究的基础性地位。他相信无意识的巨大作用,把任何行为都看成是人类意识或无意识的流露,文学创作也是一种内心活动的发泄,其中隐含着许多的作者本身的无意识表现。

心理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法,可以和其它任何批评解读方法并存。因为这个方法试图在没有美学理论的基础上解释人类行为,是一个系统而哲学的分析法在文学和艺术形式中的潜在意义。心理批评最好被理解为一种文学解释方法,而不是一个特殊的批评学派。弗洛伊德不断的进行自我分析,将自我分析和病人分析的结果结合起来,解析各种心理活动。他认为被隐藏的事实和欲望可以通过无意识得到表达,在我们所谓的失言或行为不当时得到了充分的显露,这与文学作品中感情的流露紧密相关。

3 狄更斯《远大前程》的内外精神观

本文将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解析狄更斯的《远大前程》,探索作者及小说主人公皮普的心路历程。

3.1 皮普的三重人格

根据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自我是原始、紊乱和情绪化的“非逻辑领域”。自我依照的是快乐原则,不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在《远大前程》中,皮普的生活简单的分为三个部分,皮普生活的第一个阶段便是自我的表露。他梦想成为一个绅士、一个有钱人,还想娶埃斯特拉为妻,完全不考虑自身的生活状况。这些冲动都来源于皮普的原始自然欲望,不受自我控制。皮普的处境和他的“远大前程”是格格不入的,但是内心的自我不断刺激着皮普,使他完全不顾及自己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向往所谓的绅士生活。

当皮普再次身无分文,身患疾病并在乔的细心照料下得以康复后,“超我”心理状态终于得以显现。在皮普远大前程的第三阶段,他重新回到现实,所有虚幻的东西都幻灭了。皮普一直向往的埃斯特拉嫁给了一个浪荡公子;皮普的资助人为看皮普一眼回到英国,最后在逃跑时意外死亡;郝维仙小姐在一场大火后也死去。这一切强烈的刺激了皮普的神经,本以为自己身为绅士自己可以处理很多事,但现在的自己却显得那么无能,对于眼前发生的所有事都束手无策。这时的皮普精神上得到了升华,受到道德观和内心良知的驱使,开始走上正途。

本我是自我和超我的过渡阶段,它基于现实性原则,是一种意识行为。因此,它容易置于三个因素之间:外部世界,本我,超我(每一个都能引发一个不同的新阶段)。在皮普的第二个生活阶段,他生活奢侈,违背自己原本的生活理念。虽然,他自己也明白许多行为是错误的,但自己无法改正。而且,在奢侈的生活中,皮普也无法正确面对乔。所以,这个阶段是向超我的一个过渡,皮普明白现实,但有意识的压制自己的感情,受“现实主义”思想的支配。

3.2 狄更斯的潜意识流露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类被压抑欲望的发泄有三种方法:行为,比如失言和行为不当;梦境(压抑情感发泄的主要方式);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或进行艺术创作,以此来转移自己的内心感受。狄更斯在《远大前程》中就自然而然的展现出自己的个人思想和对生活的看法。狄更斯的童年非常贫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存在着一个惹人怜悯的男童形象。在《远大前程》中,皮普就是狄更斯自己童年生活的写照,两者之间存在许多相似性。因为父亲负债入狱,狄更斯在年仅十岁时,出于生计便去油皮鞋厂做童工。而这里的皮普同样在年幼时便成了铁匠学徒,生活困苦、孤独。

另外,狄更斯因为母亲反对自己继续学业对她心怀怨恨。所以,在狄更斯的很多小说中,母亲都英年早逝。以《远大前程》为例,在这里女孩或男孩的母亲几乎都年纪轻轻的便去世了,小说的基调就是缺乏母爱。在《远大前程》中,郝维仙小姐虽然出身富贵,但当她还是个嗷嗷待哺的娃娃时母亲就不在了;埃斯特拉是一个被遗弃的女孩,非常漂亮,虽然被郝维仙小姐收养却被训练成了复仇的工具,内心冷酷无情;皮普和比蒂的母亲也都是早早的去世了,他们几乎都没见过母亲的摸样。在小说中,所有的母亲都未能好好的履行自己身为人母的责任,而且没有一个得到了好下场,这就是狄更斯怨恨的释放。

3.3 梦的展现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创作和梦境紧密相连,而梦境的完成很大程度上在于现实生活的刺激。梦境的其它表现方法便是幻想,弗洛伊德说艺术是“满足的替代”或者“对现实生活的反面幻想”。狄更斯笔下的皮普便是一个幻想者或者梦想家。皮普自小是一个贫穷的铁匠,却梦想成为一个上流社会的绅士,过上有钱人的生活,娶一个漂亮的老婆。

终于,一笔财富从天而降,他开始过有钱人的生活,还染上了许多生活恶习。但是残酷的命运却又将他打回原形,皮普再一次身无分文。所有的奢侈生活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就像从未发生一样。如同一场梦,当一个人非常向往一个东西时便会做许多类似的梦,梦是相当美好的,但是梦醒后又必须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每一个幻想都是个人欲望的实践”。狄更斯幼年生活艰难,现实的悲惨生活使他所有的梦想都成为泡影,原本生活殷实,只因父亲的恶习与债务使得家庭衰败。这对原本小资生活的狄更斯打击是巨大的,在《远大前程》中,狄更斯通过对主人公皮普生活起伏的描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生活的不稳定性。

4 结语

《远大前程》展现了狄更斯的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也是他如火纯真的表达技巧的写照。通过对皮普起伏生活的描述,狄更斯表达了他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看法。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本身充满矛盾,狄更斯幼年的贫困遭遇在这里得到映射。每一个文学作品,都充满作者的内心想法。心理分析是快速充分了解文学作品的捷径,这也是弗洛伊德的巨大贡献之一。

参考文献

[1] Anthony Storr. Freud.[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3

[2] Charles Dickens. Great Expectation.[M].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9.

[3] J. Allan Hobson, Dreaming.[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3

[4] 狄更斯. 远大前程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5]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简介

张凤萍(1989-),女,汉族,籍贯:山东,学位:学士,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杰里狄更斯弗洛伊德
论狄更斯小说的广告叙事
搭车疑云
从弗洛伊德入门精神分析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狄更斯、透纳与大海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的人物形象分析
Good Angel(2)
《梦的解析》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