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与“小时代”
——历史视野下的小说《镜子》

2015-07-12 12:13陈致烽江少英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福清350300
名作欣赏 2015年30期
关键词:福清镜子小说

⊙陈致烽 江少英[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福清350300]

“大历史”与“小时代”
——历史视野下的小说《镜子》

⊙陈致烽 江少英[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福清350300]

本文从历史视野的角度解读林那北的小说《镜子》,通过对“地主”身份的余多顺生活状态的呈现、“缺失”与“寻找”主题的表现,林那北对宏大历史叙述进行颠覆,体现出对“小时代”中寻常个体生存经验的尊重。在“镜子”的映照下,传达出作者的历史书写观。

《镜子》颠覆“大历史”尊重“小时代”历史书写

林那北著作颇丰,代表作有小说《寻找妻子古菜花》《浦之上》《唇红齿白》《请你表扬》《风火墙》《我的唐山》《锦衣玉食》、散文集《宣传队运动队》《三坊七巷》等。其小说《镜子》初刊于2014年第7期《作家》上,讲述进士的后代余多顺在历史变迁中起伏多变的生活境况。小说总共由六大部分组成,从历史视野来看,有三个时间节点是重要的,一是1950年国家颁发《土地改革法》前后,二是1987年台湾“解严”,三是去深圳创业二十多年后(约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围绕着主人公余多顺的叙述,时间跨越长度是六十多年(当然若加上余多顺的祖上,时间跨度会更长)。

历史的发展不是单一视点的,而是多重的、立体的,每一个视点皆应获得关注,值得我们同等地去尊重。从“新历史小说”开始,当代作家的笔墨没有停留在“农民”这个视点上(这是传统革命历史小说极力渲染之处),更多是挖掘长期被忽略的“地主”这个视点,关注“地主”作为社会成员鲜活的情感与生命,陈忠实的《白鹿原》中地主白嘉轩与长工鹿三之间亲如一家人;余华《一个地主的死》中游手好闲的地主少爷王香火是个“抗日英雄”;莫言的《生死疲劳》把地主作为小说重要的叙述者,展示地主西门闹情感的厚度与生命的质感……《镜子》同样是立足于地主,描述地主余多顺的生活状态,对过去的宏大历史叙述进行颠覆。

林那北说:“我喜欢‘历史感’这个词,历史感往往意味着纵深感。”①传统革命历史小说对于颁布《土地改革法》前后的阶段来说,是进行宏大历史叙述的时期,《镜子》为了叙述时间的纵向拉长以及叙述的完整性对余家的祖辈进行追述,“余多顺的太曾祖父是进士,曾祖父有六个兄弟,也五个进士一个举人”,皇上因而赐予其家为“六子科甲”。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挂着锤子似的鼻子”,擅长读书考试的余家“遭难”,朝廷下诏书废除科举考试,只会考试、满肚子都是诗才文章的父亲余承德“立即成了一摊烂泥”。阐释之前的事件与知识是用来说明现在的,意味着古董的来历是可靠的,似为余多顺的出场及其所作所为奠定逻辑上的基础,而事实上余多顺的行为是荒谬无稽的。

作者极力营造这样的事实,余家在坪坝村是有贡献的,“村小学是余家办起的,先生也都是余家花钱请来的”,当然“灾年歉收,余家会开仓救济;忽然起什么瘟疫,余家会去城里请来医生买来药”,余家对全村是有恩德的。接下来作家笔锋一转,用戏谑的笔法描写“土改”的到来,“村里人猛然间好像脑子都坏了,纷纷拿他不太在意”。在大历史来临时,余多顺成为穷光蛋,仅有十八岁也没啥见识的余多顺把祖传物品以“壹佰元”人民币的价格“全部”卖给了邓宏三,相当于被人骗去他的所有!可是余多顺当时却觉得“邓宏三比他爹对他还好”,内心充满着有趣的新鲜感,这样的表现方式充满着反讽的意味。当然,余多顺是地主,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宏大年代,这样的身份能保有一条性命已是相当不易:离开坪坝村、到城里学习手艺、流浪到武汉、辗转落脚在只有七八户人家的偏远山区——龙谷村、回到城里长乐路胜记杂货店靠修锁为生……

编过地方志的经历对于作者来说是重要的,这样观察世界的眼光是与众不同的。对于余多顺颠沛流离的生活作者并没有过多描述,宏大的历史事件只是个模糊的背景并被退隐到后台,作者更多的是用狂欢的语言展示凡胎肉体的余多顺恒常的人性与欲望。如通过余多顺内心世界对汪毛毛脸大话多的描写,并把她和余多顺从小向往的崔莺莺的娇羞柔媚进行对比,尽管这样的女子并非余多顺所想,可是他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了这门亲事,婚后觉得既然土地如此肥沃,是不能输给其父余承德的,并“尽可能多撒撒种子”……自然本性与欲望是亘古未变的,林那北将笔触伸入以往被忽视的人的初始性。作者用互文性的叙述技法,多处写余多顺时紧接着写到余承德,从余承德身上看到余多顺的命运变迁,从余多顺身上又可见余承德的影照,仿若一面“镜子”。

在社会大起大落的阶段,有的人做好事却成为历史的牺牲者,如余承德、余多顺父子;有的人不劳而获却成为历史的成就者,如邓宏三、车夫及儿子,车夫的儿子牛根硕靠着余家这些文物古迹,摇身一变成为高调的省博物馆文物专家,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调,“很牛逼”,历史的荒诞感油然而生,传统的历史观受到质疑。

上世纪70年代后期重新展开“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朱光潜提出“尊重人的尊严,把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②,社会逐步形成注重每一个生命体、个体的生存经验是让人尊重的观念;个体也在探索如何完善自我的人生价值中内省。《镜子》中此时历史的节点主要是“南巡”讲话后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深圳开启全国人民创业热潮的二十多年后,小说创作中重视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注重的是个体生命的“小时代”。

马宗圣在台湾宣布解除戒严令后为寻找祖辈的古玩珍宝重返大陆,这时的“余多顺”改名成了“余剩”,随着这个改名,余多顺的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生活顺利的“少爷”变为了剩余的“多余人”。在外甥马宗圣的两张相片的引导下,余剩从苟且偷生的修锁生活中猛然醒悟过来,自己被邓宏三骗购走了祖传的一切。小说以夸张的笔法描写余家祖传的珍品,“单那个雍正年间的青花缠枝莲纹铺首尊价格就一两百万元,其他的也不便宜……”价格越贵对余剩的心理打击越大。

林那北探讨《镜子》创作时提到:“财富对人心的摧毁胜于一切,而耻辱感却比失去财富有着更深隐秘的疼痛,不能触及,无法言说……”③在“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商品经济的年代里,财富给小人物家庭能带来巨大的变化。马宗圣的那两张照片,“就像两把刀捅入余剩的腹部,还一直没拔出来,外人看不见有伤,血都在内里汩汩流动有声”,余剩无法述说也无人可以倾述,从那以后,他就不爱说话,“唇重得动一下都没力气”。小说用夸张的语言表现出余剩内心巨大的变化:“配一把锁能挣多少钱?刚开始一块两块,后来五块十块,但就是给他一万两万十万二十万,与那些壶、瓶、盆等等相比……唉,比得了吗?”因此只要一想到这里,他“眼前就乌黑了,大太阳也是灰的,恨不得一巴掌甩到自己脸上”。他确实被邓宏三给骗了,像个大傻子,灰头土脸的,接下来,为了财富,也为了脸面与尊严,开始新的、更加荒诞不经的生活篇章——寻找邓宏三!

邓宏三传奇地让余家找了二十多年:第一次余剩去坪坝村找没有消息摔个骨折医治了三个月;后来妻子汪毛毛与小儿子汪水加入寻找,汪水为了找那些古董大学也没毕业、工作没着落、连对象也没时间处,审问其父余剩,甚至打骂余剩,离家出走,二十多年杳无音讯;外甥马宗圣一直以台商的身份寻找心目中的“梧桐树”(余家古董),家底却败落个精光;清华毕业留学美国的大儿子汪山儿媳黄淑惠加入寻找的队伍;邓宏三的情人陈菊花及女儿邓芳也在寻找……

“缺失”与“寻找”是作者心爱的主题之一,如《寻找妻子古菜花》寻找的是妻子“古菜花”、《忆秦娥》中寻找的是像古代“秦观”一样的男人、《请你表扬》主人公偏执地寻找的是“表扬”……我们探讨他们为什么寻找、积极“寻找”的背后隐匿着什么。《镜子》中用回环复述的手法,反复描摹余剩到处寻找邓宏三:到村里找、到县政府找、到县医院找病历存档、到县档案局找……积极地“寻找”什么就说明缺失什么,有的人缺乏脸面与尊严(如余剩),有的人缺乏爱情(如陈菊花),更多人缺乏的是金钱(如余剩、汪毛毛、汪水、汪山、黄淑惠、马宗圣、邓芳等)。

邓宏三是否真有其人?是否真的存在?即便是个真实的存在,找到了他是否真能够寻回那些宝贝,对于小说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确让余家大打出手,闹得妻怨子恨差点妻离子散,生活大大偏离既定的轨道。或许邓宏三是个符号化的人物,历史的对错是否都由这个符号来背负?小说中“寻找”是个不及物动词,并没有宾语。历史的真相是怎样的呢?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历史的真实状况是有偶然性的。

“镜子”是贯穿了余家悲欢离合故事的线,同时它还是一个符号、一个镜像、一个时代人心的映像。作者提到“那一面神秘的镜子恰好把人心所有的一切都悉数照遍”④,小说中多处描述“镜子”,这是一面光绪年间宫里的东西,“镜面看着像是用紫檀嵌的,其实是沉香……”世态人心从历史的各个节点被映照出来。八十多岁高龄的余剩最后虽说找到牛根硕的家,作为一个符号文本“镜子”能否找到是有疑惑的,因而它带有不确定性与未完成性。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岗·韦尔施认为,“世界不再是统一的、意义单一明晰的,而是破碎的、混乱的、无法认识的”⑤,或许不确定性与未完性本身也就是存在之逻辑。

经过了后现代历史语境虚无主义的叙事后该如何来阐述历史?林那北曾说,“让小人物来映衬大历史,历史因此会变得更具体可感”⑥,历史是由社会各个层次的人物构成的,不再虚无缥缈。小人物与大历史相联结,每个生命体皆有创造大历史的可能,由此构架起读者与现实世界连接的桥梁,这无疑是作者很重要的历史书写观。由《镜子》中余剩及家族与历史波潮之间微妙的关系、余剩底层生活的悲苦却又不失坚强自在的经历可见,表达历史书写是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意义的。

①林那北、刘小新:《写作的领导是自己的内心———林那北、刘小新对话》,《时代文学》2011年第3期。

②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文艺研究》1979年第3期。

③④林那北:《镜子里的一切》,《中篇小说选刊》2014年第5期。

⑤[德国]沃尔夫岗·韦尔施:《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洪天富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7页。

⑥吴海虹:《林那北新作〈我的唐山〉带我们去对岸寻亲人》,“人民网福建频道”,http://fujian.people.com.cn/n/ 2012/0221/c234782-16772477-5.html,2012年2月21日。

作者:陈致烽,传播学硕士,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副教授,福建师大福清分校文化传媒与法律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影视传播、广告传播;江少英,文学硕士,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副教授,研究方向:闽台文学暨东南亚华文文学。

编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1.福建省社科项目“影视传播与民族共同体研究”(2013B163);2.福建省教育厅A类课题“海峡西岸经济区形象传播研究”项目(JA11309S)

猜你喜欢
福清镜子小说
神奇的镜子
空镜子
铸维修铁军,促华龙一号全球首堆行稳致远——福清核电“维修铁军”党建联建工作实践
校本作业开发:提高物理高考复习效率的利器——以福清二中为例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台湾青年随父深耕福清台农创业园20载
他者的镜子
早点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