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武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2015-07-12 01:56李砚东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13期
关键词:武德学前教育

李砚东

摘 要 武术是中国的瑰宝国粹,通过学习武术能够促进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道德观与价值观。为探索幼儿武术教学的一般规律,通过用文献资料、推理、观察等方法对幼儿武术教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武术能够提高幼儿的体质,可有效加强对幼儿身体协调性、速度等方面的锻炼,使幼儿的身体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2.要提高教学质量应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武术教学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幼儿武术 武德 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111-02

2004年,自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以来,武术这一传统体育项目逐渐走进了中小学体育教育,并且越来越受重视,甚至一定程度的进入了幼儿教育的领域。学龄前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许多基本能力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如口头语言、基本动作及生活习惯,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及心理护理尤为重要。而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除了有健身、防身的作用外,还有育德、美体等多种功能。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幼儿活泼爱动,模仿能力较强,学习动作的速度较快,对武术容易产生兴趣。

学前教育学生作为未来幼教机构的主要成员,担负着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成长,引导、启蒙儿童兴趣发展的重大责任,应该具备一定的武术基础能力。本文结合任教学校及学生特点,就武术教育以及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一点看法。

一、幼儿武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作用突出

1.体育作为早期教育的首要任务,主要是帮助儿童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提高适应能力和各种功能。而武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武术练习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体质,加强对幼儿身体协调性、耐力、敏捷度、速度等方面的锻炼,使幼儿的身体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从而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在身体练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武术注重武德,对人格的完善、心理素质的健全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效果;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帮助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技能,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形成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集中表现为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德育的集中表现。当前的幼儿独生子女较多,父母溺爱,导致孩子的娇生惯养,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心理缺陷,而武术是增强幼儿意志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幼儿的心理素质锻炼极为有效,武德的培养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

(二)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需要

我国于2009年推广全民健身运动,武术这一国粹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许多学校对武术的重视不够,反而是空手道、跆拳道等兴趣班更流行,具有深厚底蕴的武术难以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对于幼儿来说,此时是培养其兴趣的最佳时期。开展幼儿武术教育有利于这一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加强幼儿民族认同感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充分展现了民族的生命力及民族文化特色,反映出华夏文明的文化底蕴,其内在的价值能够加强武术锻炼者的民族感,使个人及群体的凝聚力得到提升,最终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不可否认,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思维路径与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正日益减弱,因此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必须要从娃娃抓起。幼儿的可塑性强,重视基础教育中的华夏文化的教学和宣传,这是对幼儿性格进行塑造的重要手段。武术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这种悠久的文化通过学前教育植入幼儿心中,可以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

二、提高幼儿武术教育质量的措施

(一)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目前的幼儿武术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还没有一套规范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武术教材,所以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存在着许多的随意性,正由于这种随意性也体现出了许多的不合理性。幼儿武术课的教学目标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它要反映整节课对幼儿的基本功、基本手型和手法、基本步型和步法的要求,在各种动作演练时对基本技法的训练及其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而这些目标的实现要经过一段长期的培养,所以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年龄、身心特点设置一个长期教学目标(如年目标),然后将其体现在各个短期(如学期、月、周目标等)的教学目标中,而每一节幼儿武术课就根据短期目标去一一制定,一一实现。

(二)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童谣式教学法:这种方法是幼儿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弓步弓步像跑步,后腿伸直前腿弯”等口诀进行教学。

形象化讲解法:对幼儿进行武术传授最重要的是形象化讲解,但现代武术的发展却是以术语化为主。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传统武术的动作名称进行编排。如将现代武术中的“提膝穿掌”这一名称,以形象化的方式还原成传统的“金鸡独立”。既形象地表达了动作,在课程中还能结合实际对幼儿进行形象化讲解,使其能更快地掌握武术技术。

故事教学法:以故事为主线条贯穿武术技术的教学,也就是设置情景教学的模式对幼儿进行武术教育,以耳熟能详的古今英雄人物为原型,在教学中穿插若干历史故事,不仅能使幼儿在学习武术中主动地接受武术动作及增进历史知识,更能使幼儿在名人历史的熏陶下培养形成一定的良好道德意识。

(三)教学要求和动作的编排

教师在选择动作时要注意动作的简单和适宜,结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对于难度大的动作可以将其分解为多个动作来教。如“大跃步前穿”动作,可分解为提膝双摆掌、望月平衡、仆步穿掌等三个动作,“仆步抡拍”可分成左(右)手单手抡拍练习。其中,基本功的练习都是分散在每节课中去练习,但是单调的基本功练习容易让幼儿失去兴趣,所以也要将基本功编入动作组合,在完成动作组合演练的同时,也完成了基本功的练习。大多数幼儿武术课是将武术编成操来练习,虽有其优点,但仍存在着武术动作没有体现其基本技法的缺点。教师应在动作分化期时强调动作的劲力、精神。在练习中,教师逐渐强调在冲拳、推掌、顶肘等动作时,要运用“寸劲”,使力量顺达于动作的着力点。演练武术时,要求精神贯注、情绪饱满、表现出勇敢、机敏、无畏的气概,应将精神风格的培养贯穿每个动作,这样动作演练才有气魄,才能达到练习武术的效果。

幼儿园开展武术教学的课时一般很少,幼儿教师应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发挥出一定的创新能力,在动作编排和音乐选择方面,形式要多样化,在幼儿面前最大限度地呈现创编内容,包括基本动作、组合动作、武术套路等。教学内容的创新,可以激发孩子学习武术的兴趣,满足幼儿的求知欲,从而加深幼儿对武术的认识,使其武术修养得到提升。幼儿武术教师应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加强教学能力,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使武术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四)加强对幼儿武德的培养

武德是武术文化的核心,学武先学德,在幼儿武术游戏中宣扬尚武崇德的精神,能够有效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与道德情操。首先,教师应注重对幼儿进行武术礼仪的培养,将知礼仁爱的理念植入幼儿心中,使幼儿真正掌握武德的真谛,能够做到懂礼貌、有爱心。其次,教师要将知礼仁爱贯彻到整个幼儿武术的教学之中,紧密结合学武术和品德的关系,在以健康第一为倡导内容的同时,崇尚武德的教育,既可以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还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使武术游戏活动的内涵更加丰富。

(五)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武术教学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幼儿武术教学质量,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提高幼儿武术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我国的幼儿武术人才较为缺乏,这需要从源头抓起,大力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武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武术教学能力与专业素质。将最新的幼儿武术资料进行及时的传播,方便学前教育教师对武术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教师专项业务的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武术教师应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编排适合幼儿教学的相关武术游戏内容,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武术后备人才,为提高幼儿武术教学质量打下基础。因此将幼儿武术纳入学前教育专业,有利于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幼儿武术教师,从而使幼儿武术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总之,武术教学应循序渐进,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锻炼。发展幼儿武术教育,开展武术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武术推广普及的重要方式。同时,也要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导性对武术文化进行传播。

参考文献:

[1] 马艳,虞定海.幼儿武术教育与文化传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

[2]徐福景,马国强,杨伟涛.幼儿武术纳入学前教育专业的意义与价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5).

[3]陈莉.幼儿园课程开发的新思路——来自多元智能理论的启示[J].早期教育,2002,(8).

(责任编辑 曾 卉)

猜你喜欢
武德学前教育
探讨小学生武德教育价值与现状分析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中华武德通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