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智聚力 共建共享
——建德市开展农村文化礼堂理事会的探索与实践

2015-07-13 07:31叶国飞建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311600
大众文艺 2015年12期
关键词:礼堂理事会村级

叶国飞 (建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311600)

汇智聚力 共建共享
——建德市开展农村文化礼堂理事会的探索与实践

叶国飞 (建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311600)

2013年,浙江省全面推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并将其列入十件民生实事,2014年是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和提升年,随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持续推进,一批批新建文化礼堂陆续竣工,建成投用的文化礼堂总量将不断增加。为使农村文化礼堂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为今后全面推广积累经验。在经过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德从已经建成的61家农村文化礼堂中选取乾潭镇下梓村,开展农村文化礼堂理事会制度的探索和实践。

一、基本情况

乾潭镇下梓村位于建德市东北部,在村区域范围内分布了近10家中小型企业。下梓村相继获得过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省双强百佳村、浙江省文明村、全国文明村等一系列荣誉。下梓村的“六事一日”工作法、老年“爱心食堂”、民间女子板凳龙等工作,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杭州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村级文化事业日见繁荣,村民文化追求日渐提高,村级文化活动氛围日益浓厚,助推了下梓村文化软实力提升。

二、实施背景

立足于上述实际情况,下梓村紧紧围绕农村文化礼堂“精神家园”功能定位,开展了一系列的前瞻性摸索,村两委通过广征民意,走访企业,问智贤达,在村两委、企业、村民三者中找到管理的结合点——探索文化礼堂理事会制度管理模式,并大胆实践,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于2014年4月份初成立了村级“第三套班子”:即村文化礼堂理事会。经过近一年的运行,理事会架构、职能、制度等不断完善,“汇智聚力、共建共享”作用逐步显现。

三、主要做法

农村文化礼堂理事会是“农村文化礼堂”工程的伴生事物,没有经验可学,下梓村边做边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符合地方特色,又利于推广的“下梓模式”。

1.明确职能定位。下梓村将村级文化礼堂理事会定位为村级“第三套班子”,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协助村两委开展村级文化事务管理,并具有充分自主权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组织。理事会主要职能为管理使用文化礼堂, 展示传承本村乡土文化,丰富村民、周边企业文化生活,加强技能培训和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村民道德素质,开展各类礼仪节庆活动等,并通过文化展陈、文化活动开展,为村民、周边企业搭建一个和谐融洽、共建共享的平台。

2.构建合理组织。下梓村积极发挥辖区内企业和在外文化届人士优势,积极吸纳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的热心人士参与理事会管理。在理事会成员组成上,采用了“村队会企贤”五方协作模式,“村”即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队”即村文艺队伍骨干、“会”即村级各类协会负责人,“企”即辖区内主要企业负责人,“贤”即下梓村的贤达人士等,充分体现了广大村民参与和村企共商共建共享的宗旨。

3.明确资金来源。为确保村级文化事业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同时为企业提供企业文化的宣传阵地,理事会通过《章程》中明确了文化礼堂理事会资金来源,以村集体出资、企业出资为主,同时,各类社会捐赠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整合上级拨付的农村文化专项资金、文化礼堂创收资金(如举办婚庆等活动的象征性收入)等,资金使用均由理事会按《下梓村文化礼堂理事会财务管理制度》科学合理使用,并接受会员代表大会、村两委、村民代表大会监督。

4.管理规范有序。为确保文化礼堂管理使用有序、规范,下梓村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制度。一是明确人员职责。在日常文化活动组织上,由兼任理事会成员的村宣传文化员、妇女主任牵头负责,列出每月活动计划;场所日常管理则由村老年协会牵头负责;卫生保洁方面纳入全村清洁乡村范围。二是明确活动开展。文化礼堂活动的开展,按照理事会议确定的方案,制定大型活动及村民婚庆类活动场地管理办法。一方面定期举办各类文艺活动,如新春晚会、农民运动会、老人节晚会、三八节晚会等,另一方面,与中心工作相结合,承担了村企党建宣传阵地和活动阵地。三是明确礼堂管理。涉及村企文化活动的开展,由会长牵头组织。由村两委组织的大型文体活动,事先明确活动方案并落实人员分工,实行到人到职管理;村民婚庆类活动,采取租赁协议方式,与村委会签订协议,对场地使用时间、费用收取标准及方式、租赁期间的环境卫生、安全等事项予以明确和规范。

四、主要成效

1.集中民智聚人心。理事会建立以后,充分参与文化礼堂运作,日常注重民意收集,了解群众需求。既缓解了村两委班子的工作量,又充分发挥了企业、协会及村民骨干的积极性,如理事会顾问胡宝成主动承担了下梓村122节、200余米长硬板凳龙的修建,并亲自指挥表演,受到群众的高度称赞。从一定程度上说,理事会以文化为媒,帮助两委做了许多以往两委难以做到的事情,为做好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子。

2.集中民力促长效。理事会成员汇集了企业主、文化骨干和本村在外的文艺界人员等,共商共谋,为文化礼堂的日常运营、村级文化的挖掘、文体活动的提升、群众文化的丰富提供了有力保障。如理事会负责村级各类人才的管理和培训,建有相应的村级文体人才库,并邀请外来讲师或本村文艺特长人员进行讲课培训;发挥村老年协会作用,负责礼堂日常的开放、卫生及器材的维护;发挥各文体队伍、文化志愿者作用,负责各类文化活动室管理、场所使用及各类演出道具等。

3.村企和谐促稳定。村企之间通过理事会的建立,一方面为企业文化展示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整合村级文化礼堂资源,达到效益最大化。同时,理事会的建立,为村企之间搭建了一座协作沟通的桥梁,有效化解了村企矛盾,促进了村企和谐共建。同时,以理事会为纽带,也增进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协作。

4.干群平等促公信。文化礼堂理事会通过制度化的管理,特别是婚庆类采取租赁协议形式,做到了干部群众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化,收入完全用于礼堂的日常管理维护和活动开展,增进了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村民的支持和认可。同时,理事会承担了诸多的社会服务职能,如先进人物的评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等,打破了村两委“一干到底、一抓到底”的固有模式,更利于民意的表达与集中,搭建了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又一道桥梁,并通过理事会工作章程、财务管理制度等对礼堂管理的规范,凸显了管理的公正公平,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有效激发了村民、企业参与村级建设的热情,提升了村两委公信力。

五、经验启示

下梓村农村文化礼堂有效摸索了文化礼堂的长效巩固,不仅解决了文化礼堂建设村“摊子大、无力管”的问题,更有效解决了无人管事、无人办事、无章理事的问题。通过理事会制度的长效管理模式,激发了协会、村民骨干、志愿者及周边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为礼堂建设出谋划策、出力出钱。同时,通过理事会的有效运作,增强了村民的参与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其作用和成效已初步显现,这也为各地文化礼堂的长效化管理和常态化运行,探索出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

猜你喜欢
礼堂理事会村级
村级义务消防队值得一试
本刊理事会理事
伊川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探索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职业》理事会理事
《职业》理事会理事
能寻下好产业,看得见恓惶人——蒲城依托“村级社”破解“空壳村”
普通礼堂建声环境的技术改造
《职业》理事会理事
全国最美的10所高校礼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