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当代玻璃艺术的“破”与“立”

2015-07-13 06:49施蕙雨四川美术学院404100
大众文艺 2015年11期
关键词:玻璃创作材料

施蕙雨 (四川美术学院 404100)

浅谈我国当代玻璃艺术的“破”与“立”

施蕙雨 (四川美术学院 404100)

我国玻璃艺术经历了10来年的摸索已基本成形,艺术创作除了实践,也需要思考和总结,本文尝试用破与立的关系分析当代玻璃艺术的发展状况,打破固有意识中玻璃的印象,在当代艺术活跃的今天尝试更多的可能性,为创作思想和表现形式上带来新气象。

破立; 材料 ;当代; 玻璃艺术

破与立是个哲学问题,而不是是非问题,破——打破,不是抛弃,更不是推翻,不破不立。谈“破”是在有前人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才能谈破,玻璃艺术在我国虽然没有其他工艺艺术发展成熟,但也有传统,不论是玻璃材料、工艺技术、创作理念都具有本土特色。玻璃,在我国古称“琉璃”,《魏书》大月氏条载:“世祖时,其国人商贩至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其国山石,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早在汉代就生产仿玉的铅钡琉璃,隋唐两宋时期本土玻璃形成独立的体系,清代玻璃制作最为成熟,不论技术性或艺术性都不亚于国外玻璃制品,其中鼻烟壶、套色雕刻玻璃、缠丝玻璃享誉世界,但相对于陶瓷这类长期占据我国主流的工艺艺术,古代玻璃的发展比较薄弱,长期属于从属地位,工艺技术的传承被朝代更替所割裂,缺少了延续性,也被后人所忽视。

玻璃艺术在中国作为新兴艺术它的发展有着更广阔的挖掘和研究空间,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专业艺术院校开设或将要开设玻璃艺术专业,把玻璃作为自己创作材料的艺术家也明显增多,必然为我国当代玻璃艺术发展注入出更多活力。玻璃生产制作行业也在和专业艺术学院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为玻璃制品提升艺术价值,整体来看玻璃行业体系正在逐步建立起来,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潜力。有优势就会有问题,快速的发展需要理智的分析和清晰明确的方向。我国现代玻璃艺术是在西方玻璃艺术的学习基础上发展而来,学院派玻璃艺术大多数使用雕塑化倾向的造型表现形式,作品较多采用窑铸技术,因此趋于形式化、单一化,也缺少本土文化符号的展现。

立——在破的基础上立,也就是对旧有结构进行消解,立意重构。“立”依靠“破”,破除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认知经验,我们在实践创作之上得到经验,经验会指引前路,但也会制约创新。首先要明确我们的艺术创作不是对国外玻璃艺术的复制或简单的模仿,那样得到的只是没有情感和生命的器物。研究国外玻璃艺术形成成熟体系的原因有多种因素,人文和地理环境、人与材料的关系、材料和科学研究的关系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审美情趣,对同一个材料的理解和诠释自然也不会趋于一致,国外玻璃艺术发展的道路是不可复制的,那么,我们回归原点——剖析玻璃作为艺术创作的材料本身多层次的特性。传统大众意识中玻璃代表了“透明”“体量厚重”“坚硬”“光滑”“易碎”等关键词眼,这些意识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玻璃材料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经历积累的反映,这些意识把我们的思维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20世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赋予了玻璃这门材料艺术新的内涵,逐渐形成新的“玻璃世界”,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发明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新的玻璃材料被开发出来,如玻璃纤维、玻璃绳、玻璃球、玻璃绒、玻璃片等,甚至还生产出了可以穿着的玻璃服装,玻璃可以展现出以往任何时代我们都无法想象的形态,工艺上使用热弯技术得到柔软和流动的形态、使用灯工技术得到轻巧灵动的形态,使用机器模具铸造的技术得到各种肌理和皱褶的形态,使用喷砂技术得到细腻的装饰毛玻璃。

玻璃材料的语言特征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被全面解读,英国历史、人文学家艾伦·麦克法兰编著的《玻璃的世界》中这样描述玻璃的性质——“玻璃可以呈现任何颜色,可以接受任何一种外表处理。它能够承受极端的抛光处理和精雕细凿,它又洁净,又耐久,又坚实,还可以几乎不知不觉从透明过渡到半透明到不透明,从完美的反射过渡到漫反射再到毫无光泽的表面。事实上,没有它不能呈现的外表特点。”玻璃的一些隐性特征“不透明”“柔软”“轻薄”“粗糙”等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得到了呈现,材料的多变引发创作形式的多变,而非简单的只言片语形容而已。美国玻璃艺术家Eric Markow & Thom Norris作为创作上的搭档将玻璃按照纤维艺术的构成原理共同创作了一种称为玻璃编织的技术,作品颜色构成绚丽多变,展示形式也不拘一格,将玻璃延伸跨界到其他艺术领域。女性玻璃艺术家Karen Lamonte以古典女性服饰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有别于厚重、冰冷、坚硬,而是将玻璃材料创造出丝绸一般的轻盈、优雅、又有亲和力的视觉效果。加拿大先锋派玻璃艺术家Irene Frolic 创作了以女人像为主题的系列玻璃作品,从视觉上看这些作品更像是从自然泥土中挖掘出来,没有经过人工打磨的原始形态,作品表面保留了大量粗糙的肌理,将这些肌理作为她作品的重要部分,给人传达出朴实、稳重、内敛的情感。玻璃艺术越来越多和其他材料、其他工艺技术结合,这背后体现的是艺术家们观念的革新与大胆的创意,在新时代对玻璃这个古老材料的再解读、再表现。

中国玻璃艺术通过第一个十年初步构建了玻璃艺术框架,已步入下一个十年,玻璃艺术将如何反映出时代精神?尤其在当代艺术语境下怎样看待玻璃艺术,这是个开放的时代也是个多元的时代,如果说第一个十年较多的是在摸索玻璃艺术的技术工艺和认识材料语言,那么笔者认为,第二个十年更多的将转向如何破前一个阶段积累的问题。一方面玻璃艺术在当代的发展离不开工艺,但我们创作中更应该侧重“艺”的比例,过度强调工艺技术容易导致方法本身变成了目的,材料和工艺是作为情感表达的第三者媒介,尽量避免受困于形式化的制作。另一方面发展本国玻璃艺术最终还是应立足本土文化,琉璃工房的玻璃艺术家杨惠姗以佛教与琉璃的关系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蕴含着我国文化里的婉约、细腻、灵动,无不展示着鲜明的东方审美哲学,杨惠姗的作品更体现着她对创作的执着和热爱,正是这份难得的热爱将她的玻璃作品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1][英]艾伦·麦克法兰,格里·马丁著,管可秾译.《玻璃的世界》商务印书馆,2003.

[2]刘刚编著.《外国玻璃艺术》.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3]王敏著.《玻璃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玻璃创作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一墙之隔》创作谈
最美材料人
材料
创作随笔
为什么沾水后的玻璃不宜分开?
玻璃上怎么会起雾?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