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形罩》中主人公悲剧命运之探析

2015-07-13 17:30许玲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湖北十堰442000
名作欣赏 2015年11期
关键词:埃斯特阿德勒情结

⊙许玲[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湖北 十堰 442000]

《钟形罩》中主人公悲剧命运之探析

⊙许玲[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湖北 十堰 442000]

《钟形罩》是美国著名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本文拟从个性心理学中自卑情结理论的角度分析主人公埃斯特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阐释埃斯特从优等生最终走向疯癫的悲剧命运。

《钟形罩》埃斯特 自卑情结 悲剧命运

《钟形罩》是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该书以作者早年的生活为蓝本,讲述了一位充满理想与抱负的女大学生埃斯特·格林伍德在如“钟形罩”般压抑的男权社会里孤独、绝望、挣扎并最终走向精神崩溃的故事。主人公埃斯特是史密斯学院的大三女生,来自波士顿郊区,擅长写作,在一次时装杂志征文比赛中脱颖而出,应邀到纽约《淑女时代》杂志社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在纽约的所见所闻使她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焦虑,内心充满了彷徨和恐惧,并最终导致精神崩溃,她在自杀获救后被送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作为一名十五年来门门功课都拿优的女大学生,埃斯特为何会屡屡自杀并最终走向疯癫呢?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莱德·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情结。“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阿德勒认为严重的自卑情结会引发精神病症,导致心灰意冷,万念俱休。《钟形罩》中主人公埃斯特正因为自卑情结才最终走向精神崩溃。本文旨在运用阿德勒自卑情结理论来分析埃斯特自卑情结的表现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家庭根源。

一、埃斯特自卑情结的表现

根据阿德勒的观点,自卑者常在自卑心理作用下,默认自己的软弱和无能,认为自己无法通过正常方式像他人一样获取成功;对现实生活采取回避和退缩态度,因为他们担心自己失败,所以将自己限制在自认为安全不易受伤害的范围;不惜一切代价追求优越感,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表示自己比他人优秀,借以掩盖自己内心深处的无能感和对自己的鄙夷;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关注兴趣,他们与他人相处时总是在追求个人的优越感,企图凌驾于他人之上,因此他们极少对他人产生真正的兴趣,他们的兴趣只是局限于自身或是一个极小的个人圈子里。

(一)自我贬低与自我否定

“自卑,是指由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的人的自信心的缺乏。自卑的实质,就是个体对于自身能力或自我价值的怀疑与否定。”作为名牌大学的优等生,来到纽约后,她开始缺乏自信,她开出了一长串自己不会做的事情:不会烹饪,不懂速记,舞跳得糟糕透了,唱歌老是跑掉,毫无平衡感,不会说德语,看不懂希伯来文,更不懂中文。埃斯特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导致她认为自己“什么都玩不转,甚至驾驭不了自己”。由于长期埋头学习,埃斯特对社交场合的各种礼仪总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点酒让她为难,“对于吃哪道菜用哪个调羹总是弄不清楚,为此极为忐忑不安”。当她与她的奖学金捐助人弗吉尼亚夫人共进午餐时,她错把洗手钵里的水全喝下去,直到过了很久才“发觉自己闹了什么笑话”。她甚至弄不清楚该给服务员多少小费。在纽约时,为了给人小费,她有过好几次不愉快的经历。在和男性交往时,埃斯特也总是贬低自己,她认为“跟小个子男人在一起,我得弓着身子,耷拉着臀部,一边高,一边低,好让自己看上去没那么高,这使我老觉得粗笨、别扭,像个马戏台上串场子的演员”。当她看着在社交场合得心应手的多琳和新认识的男友跳舞时,她觉得“自己越缩越小,直到缩成一个小小的黑点……觉得自己就像地板上的一个洞”。埃斯特在陌生人和陌生的环境中,由于自卑心理的作祟,使她在内心深处总是感到软弱与无能。

(二)逃避现实世界

阿德勒指出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把活动范围限制在自己认为安全的领域内,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人际交往和现实事务。“人际方面他们只关注自己或数量十分有限的他人。在事务方面则会采取回避的态度,因为他们是如此害怕失败,因此要不顾一切地避开可能会带来失败的情境,这种态度导致他们远离生活的很多方面。”在《淑女时代》编辑部实习的时候,埃斯特只和多琳做了朋友,这是因为多琳对她另眼相看,让她觉得她“比其他那些女孩敏锐得多”。尽管在编辑部实习,埃斯特对她的工作却没有多大兴趣,展览会、午餐会、电影首映式等都提不起她的兴趣。她只想“赖在床上,能赖多久就赖多久,然后到中央公园的草坪上去躺一天”。当她感到意志消沉、萎靡不振时,她总是会去洗个热水澡,在浴缸里冥想,因为她觉得“泡在热水中比在其他场合都要来得自在”。埃斯特通过泡热水澡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并让自己感觉“纯净无比”,实际上她只是利用自己的想象来逃避现实世界。她给自己起了个假名:爱莉·希金博特姆,幻想自己是芝加哥的一个孤儿,可以远离她现在的生活。当她因写作受挫,面临精神崩溃的边缘时,她只想一死了之,并企图用各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正是埃斯特的自卑情结促使她日益逃避他人,走向极端并采取自杀来彻底地摆脱现实环境。

(三)追求优越感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有自卑感就有补偿。“补偿是个体由于自卑表现出的追求优越感的行为效果。”“为了摆脱卑微,人极力寻求另外一种满足,以掩饰其某方面的自卑感,甚至不顾别人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只专注追求个人的优越,对自己缺点克服过犹不及,变本加厉地自我表现,专横跋扈,贬低他人。”为了克服内心的孤独感和自卑感,埃斯特不断寻求学业上的优异:“从小到大我一直对自己说,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学习、读书、写作和工作就是我想做的事情,而且,似乎确实如此,我干什么都很出色,功课全优,甚至到我上大学时这种势头也无人可挡。”埃斯特在学业上的成功为她赢得了无数的奖学金和奖品,并让她立下了做一名作家的愿望。在去杂志社之前,她已经申请参加一名名作家主持的夏季训练班,她确信自己肯定会被录取,并幻想着某一天给她的老板杰·西寄几部她在班上写的小说,让她“大吃一惊”。埃斯特对写作训练班寄予了全部的希望,希望以此来达到她的优越感目标,从而超越她内心的自卑情结。因此当她得知自己未被写作训练班录取时,她感觉自己“一下栽进了深渊”,精神从此开始崩溃。埃斯特的这种过度补偿,其实都是她内心自卑导致心理异常的表现。

二、埃斯特自卑情结形成的根源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除了遗传因素之外,主要还受外部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不同性格的形成与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埃斯特自卑情结形成的根源就在于社会和家庭的双重作用。

(一)社会根源

埃斯特成长的年代是“二战”后五十年代的美国。此前美国参加“二战”使女性走出家庭,获得了更广泛的就业和更好的工作岗位。同时,战争为美国女性提供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这些因素促使女性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来,女性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也相应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美国女性意识在20世纪50年代的觉醒。

然而,战后随着大批士兵返回家乡,美国社会开始鼓吹“传统家庭观念”,呼吁女性要回归家庭,做幸福的主妇,全心全意完成做妻子和母亲的职责。女性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做“健康,美丽,受过教育,只关心自己的丈夫,孩子和家庭”的幸福主妇。在《钟形罩》中,很多大学女生上学是为了“嫁个事业有成的如意郎君”。埃斯特用功读书却被人瞧不起,周围的女生会“不怀好意地说什么有人一味埋头看书,真是把黄金般的大学时光白白浪费掉了”。埃斯特周围充斥着这种被主流意识形态洗脑的传统女性。男友巴迪·维拉德的母亲和埃斯特的母亲大学毕业后都嫁给了自己的教授,从此在家一心一意相夫教子。维拉德夫人从早到晚乐此不疲地烹饪、洗涤和打扫;埃斯特的母亲为了父亲的事业放弃自己的理想;埃斯特的邻居渡渡·康威一口气生了六个孩子,马上又要生第七个孩子。

这些女性在埃斯特看来就像“某个与世隔绝的专职国度里的一个奴隶,麻木不仁,任人使唤”。女性意识早已觉醒的埃斯特“想要变化,想要兴奋,想我自己往四面八方射出箭去,就像七月四日独立日的火箭射出的五彩缤纷的礼花”。然而压抑的社会现实及男女间的不平等却使埃斯特看不到任何希望,“她无法将学业和艺术上的成就与社会为女人设定的成功形象融合在一起”。在主流文化面前,埃斯特感觉无所适从,内心极其孤寂与彷徨,她的自卑情结便源于父权制社会下女性的这种性别焦虑。

(二)家庭根源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成长时期的所有问题都能在其早年的家庭生活中找到原因。分析埃斯特的童年生活,我们发现她的自卑情结的形成根源就在于缺失的父爱及母亲的忽略。

从文中得知,埃斯特的父亲在她九岁时去世。而早期丧失一位父母的痛苦经历往往会造成孩子内心极度的敏感,把生活中的挫折看得更重。当埃斯特回忆曾与父亲一起快乐地奔跑在滚烫的白色沙滩上时,她坦言“自那以来,我从未感到如此幸福。纯粹的幸福感觉只存在我九岁之前”。在小说的后面,埃斯特跪在父亲的墓前,“对着那冰凉的、带有咸味的雨,放声痛哭,哭我失去的一切”。文中对父亲的描述不多,却向读者展示了父亲的早逝给埃斯特带来的巨大痛苦,这痛苦深藏在埃斯特的内心,像乌云一样笼罩着她的精神世界。

父亲的早逝带给一个孩子的痛苦是巨大的,而母亲情感上的忽视更直接造成了埃斯特内心深深的自卑感。父亲去世后,埃斯特的母亲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外出工作,讲授速记和打字。母亲虽然很辛苦,对埃斯特的期望却非常高。她省吃俭用,却坚持让埃斯特“参加女童子军、上钢琴课、上水彩画课、上舞蹈课、参加航海夏令营”。母亲过高的期望迫使埃斯特追求学业上的成功,但严格的母亲对埃斯特的内心却很少关注,这使埃斯特“再也没有那种幸福的感觉”。母亲每天早出晚归,与埃斯特交流极少,甚至当埃斯特写作受挫,已七个晚上都没有睡着觉,母亲却没有察觉。当埃斯特面临精神崩溃,尝试用皈依天主教的办法来阻挡自己自杀的想法时,母亲丝毫没有察觉任何异样,反而把她嘲弄了一番:“你以为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收下你这样的人吗?……就凭你那点脑子?!”这种被母亲忽略的经历对埃斯特的影响至深,以至于演变成了她内心的自卑情结,时刻控制着她的想法,无法从心里抹去。

通过对埃斯特自卑情结的表现及根源的分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大学生在充满压抑的男权社会的焦虑、挣扎与无奈。埃斯特内心的自卑情结导致了她对失败的过度反应,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她的精神崩溃。埃斯特从一名优秀的女大学生走向疯癫的悲剧命运也为当今的女大学生起了警示的作用。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产生自卑感,但只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试图超越自卑,便会对自己的人生起到推动的作用,反之,埃斯特的悲剧将会在今天的世界继续上演。

[1][奥]A·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黄国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2]韩玲.试论《阿飞正传》中阿旭的自卑情结[J].语文学刊,2011(8).

[3]洪霞.解开自卑的情节:阿德勒与奥修自卑情节比较及启示[J].社会心理科学,2007(1-2).

[4]弗里丹,程锡麟,朱徽.女性的奥秘[M].王晓路译.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5]李纯.从存在主义心理学角度解读普拉斯的《钟形罩》[J].文学教育,2010(10).

[6]刘芳.阿德勒理论观照下的霍尔顿——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的“自卑情结”[J].重庆与世界,2014(5).

[7]刘久明.论卡夫卡的人格心理与自卑情结[J].外国文学研究,2002(2).

[8][美]普拉斯·西尔维娅.钟形罩[M].杨靖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作者:许玲,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埃斯特阿德勒情结
毛绒情结
走出孤独:阿德勒孤独十五讲
告别“GDP情结”
把童年还给童年
把童年还给童年
最好的奖牌
把书包留在墓地
我的英雄主义情结
任何不能让你赚到钱的文艺情结,都是黄赌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