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兰诗篇》看歌剧创作

2015-07-13 06:33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国立格林卡音乐学院603005
大众文艺 2015年4期
关键词:诗篇木兰音乐家

陈 颖 (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国立格林卡音乐学院 603005)

从《木兰诗篇》看歌剧创作

陈 颖 (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国立格林卡音乐学院 603005)

中国歌剧《木兰诗篇》获得的成功,是中国歌剧创作在20世纪经验积累基础之上的再发展;其创作与表演不仅注重了西方歌剧的范式与语言,同时强调中国传统音乐风格,这是歌剧创作进一步发展的经验;不同文化的融合是歌剧创作未来发展方向。

木兰诗篇;关峡;音乐创作;歌剧

在世界艺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东西方艺术也在寻找各自发展方向的路上相互借鉴和影响,这成为艺术发展的必然因素。歌剧艺术作为音乐、戏剧和舞蹈艺术的结合体,同样在东西方艺术传统的影响下发展。中国歌剧从上世纪30年代诞生到今天,在几代音乐家们的努力探索下,在曲折的道路上成长着,在创作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世纪中国音乐创作多角度学习西方,但如彭程所说,其“音乐性格确实可以表现民族的精神”,那么在进入新的世纪之后,中国音乐家的创作更加突出了这一点,这与本世纪中国民族文化的全面复兴、民族自信的整体提升密切相关。

在本世纪,越来越多优秀的中国音乐作品走上了世界的舞台,歌剧当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大型体裁,为世界歌剧艺术注入了新的力量。如著名作曲家关峡创作的歌剧《木兰诗篇》,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里充分体现出创作者对中西方艺术规律的深刻了解,体现出创作中对不同音乐传统养分的汲取。

歌剧《木兰诗篇》2004年于北京首演。后受美国林肯艺术中心邀请,2005年在纽约首登国际舞台,2006年这部歌剧由著名指挥家米歇尔·海尔马斯与德国交响乐团、美国、中国歌唱家合作在人民大会堂再次演出,2008年《木兰诗篇》登陆欧洲,李心草指挥维也纳交响乐团、维也纳皇家合唱团与中国歌唱家彭丽媛、戴玉强等合作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这部作品在国外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奥地利国家剧院联盟主席施普林格等许多西方音乐家都给予非常正面的评价。这与19世纪中叶西方重要的音乐家对中国音乐的态度和评价形成了天壤之别,比如,1851年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对中国音乐的讽刺:“如果称这种人声和乐器的叫嚣为音乐,是莫名奇妙地滥用了音乐之语”。当然这并不能证明中国音乐真的是“莫名其妙的滥用”,首先说明的是当时东西方音乐审美观点的差异与缺乏沟通、缺乏相互的了解。而现在中国歌剧在西方所取得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种沟通与相互了解增加的结果。这一方面是欧洲文化中心思维在世界上逐步走向衰弱,欧洲音乐界越来越尊重不同风格音乐话语平等权,同时也是中国音乐家经过20世纪的学习与创新发展,已经可以在掌握西方作曲技术与理论、音乐表演技巧的基础上,灵活巧妙地进行民族特色音乐的创作。

西方的作曲技术与理论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作曲家必须掌握的内容,在各种音乐类学校学习的过程中,甚至直接使用欧洲教材,比如译自俄文的和声学教程“几十年来在我国和声学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各所音乐学院里很多教授都具有西方学习的经历。这使得中国作曲家越来越了解西方音乐语言,音乐表演者也越来越了解西方的表演技巧,并在很大程度上接受西方的美学观点。因此这部作品的成功,是中国音乐家在20世纪所积累的西方式创作与表演经验基础上的再发展。

当然,中国音乐家并没有完全使用西方的语言进行创作,而是结合西方的语言范式说自己的话。《木兰诗篇》以歌剧的形式赋予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古老故事以新的生命力,从音乐形式上讲,它具备了歌剧性、清唱剧性及交响性等不同的特点,并且巧妙地通过不同的合唱组合作为不同的角色。合唱充分利用的多声部的作用,在合唱衬托下推进每一幕背景和戏剧的变换。比如说,歌剧中的合唱形式与乐府诗《木兰辞》的结合,既体现了中国古诗的音韵之美,展现了中华千年文化的精华,又使用西方多声部歌唱形式,和声之美同时得以展现,这大大增加了歌剧的艺术表现力。

音乐整体语言采用西方戏剧性音乐风格与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特征相结合,以西方音乐语言表现更为宏大的主题(比如战争主题),以戏曲唱段性格展现更为抒情的部分(比如木兰的咏叹调),取二者之长。同时值得一提的是结合并灵活运用了重唱与对唱(如刘爽与木兰的谐趣二重唱《假如你是个女人》),这对“歌剧中……如能将重唱和对唱组合,可能更具表现力”的观点是很好的印证。演唱中,木兰的角色更多地体现中国传统特色,注重韵、腔,比较内敛,而刘爽及其他角色更多地以欧洲的传统演唱技巧为主导。结合传统戏曲的舞蹈元素与现代舞台艺术的表演,全剧透着浓郁中国风格的同时,又有西方歌剧的传统魅力。

歌剧《木兰诗篇》创作与表演上的成功,为进一步探寻中国歌剧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20世纪,人类从间隔到接触,从陌生到熟悉,从地方主义到全球主义,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音乐语言与音乐风格的不断融合必然是未来发展之路。

[1]彭程.均宫调体系及其在20世纪中国作曲家创作中的应用与嬗变[M].作曲家(圣彼得堡)出版社,2013.

[2]钱亦平.钱仁康音乐文选[C].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彭程.莫斯科和声学学派极其传承关系.中国音乐学,2014(2).

[4]满新颖.中国歌剧的诞生[D].厦门大学,2006.

[5]毕明辉.20世纪西方音乐中的中国因素[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6]G.E.Kaloshena.20世纪20年代歌剧清唱剧在奥涅格、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作品中的形成[J].俄罗斯阿迪格国立大学学报,2012(2).

陈颖,女,1982年出生,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国立格林卡音乐学院歌剧系博士在读。

猜你喜欢
诗篇木兰音乐家
从默默无闻到遐迩闻名的音乐家
中华诗篇
姚铜(音乐家)
静待绽放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雪峰山诗篇
Mulan Mulan
律诗篇法体式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
《木兰诗》考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