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应立足于大众

2015-07-13 06:33潘有芝湖北大学知行学院艺术与设计系43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4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艺术品大众

潘有芝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艺术与设计系 430000)

高校艺术应立足于大众

潘有芝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艺术与设计系 430000)

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开办美术类专业,设计类、美术类学生持续增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与设计类专业相比,油画、国画等美术学专业就业形式更加严峻,不但教育投入成本高,就业回报收益周期还很长。大学生追求艺术的梦想常常被学习费用、就业平台所限制,即便从事艺术专业,真正走入艺术殿堂的人却少之又少。由此可见,艺术这条路长远、寂寞、荆棘密布,高校艺术学生要想获得成绩,不仅需要有一颗热爱艺术的心,还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勇气。基于此,本文就如何让高校艺术生的价值得到发挥,如何让他们看见艺术道路的希望,如何让他们能够坚持走下去等问题,探究当代高校艺术的发展路径。

高校艺术;大众;研究与分析

虽然高校艺术出现盲点,但我国艺术品市场确是繁荣之势。据统计,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额达到2108亿元,年增长率为42%,名列世界第一。其中艺术品拍卖市场交易额为975亿元,画廊艺术经纪和艺术博览会交易额为351亿元,艺术品网上交易额达到12亿元。艺术品市场如此繁荣,它为什么那么繁荣?它的消费人群是谁?这些都是谁的作品?

一、大众艺术市场、消费观念的发展现状

(一)艺术品市场虽繁荣,但消费群体不在大众

在艺术品博览会、交易市场中,成熟画师、画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可卖到几千、几万一副,甚至上百万一副。从艺术欣赏角度看,艺术领域给予艺术作品的价值空间很大,但是,在大众生活中,寻常百姓是没有条件、也不会花这个钱来购买一件“鉴赏性”的艺术品的。艺术品属于高档消费,只有“高档消费者”才会拥有这个需求。在艺术品交易市场里,为了更加符合高档艺术品的消费,出现了艺术品租借市场,这种消费形式的出现,满足了更多高档消费者需求,一幅作品成交价少则上万,多则上百万。租一幅画一天少则上百,多则上千上万,可是这种消费存在弊端,一幅上千百万的名画租出去,若有损坏如何补偿,没有法律依据。若租出去是真迹,还回来的是高仿品又如何鉴定?由此可见,艺术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不在大众,虽在繁荣发展,但是缺少强有力的群众支持。

(二)大众艺术市场消费广阔

在过去的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到发展型。人们开始懂得去欣赏美去发现美,在生活中寻找美在艺术中表现美,装饰性艺术品画作也就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既是生活的需要,文化艺术消费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的表现,也是大众文化生活从单一走向多元的重要标志。

然而,近期一项“中国公众艺术消费现状研究报告”报告显示,现阶段,近一半的城里人年度文化消费不足400元,农村文化消费更低。相对于大众消费群体而言,文化艺术的消费升值空间非常大,只要集中开拓市场,普及艺术文化知识、理念、思想,高校艺术是可以从大众艺术市场中收获可观效益的。

二、高校艺术立足于大众的策略分析

正所谓“因为有需求,所以才有市场”,大众艺术市场的消费格局在不断升级,艺术品消费水平已从中低端走向平民化,但高端艺术品消费在普通大众中还是难以接受。然而高校艺术填充了这个空白,广大美术生和底层艺术爱好者,他们在喜欢艺术追求艺术的同时,也为大众文化市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也可以说,高校艺术在优化艺术作品的同时,也改善了大众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观念,激发了大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艺术的向往。

(一)突出大众消费思想

目前,我国艺术领域的衍生产品种类丰富、多样,艺术爱好者,收藏艺术作品的人越来越多。所以,下一阶段,高校艺术应从大众艺术消费心理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平民化、大众化的创作思想,以民生生活为主要设计理念,创造新型“艺术品”,既要满足大众对艺术的追求,又要体现低端消费优势。在多元社会背景下,广大群众受多种艺术影响,其审美观念、思想各异,为此,高校艺术应改变传统思想,专注于特色化发展路径,通过艺术市场来检验高校艺术的发展情况,以交易、消费双方互利互为共同进取为目标,突显高校艺术教育的竞争优势。如此一来,艺术品消费市场会为大众提供更多的消费路径,使艺术更进一步拓展普及。

(二)优化营销策略

“实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方面是艺术品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教育诉求不断发生改变的高校艺术教学,二者的发展是存在必然联系和矛盾点的,所以要想协调双方的关系,必须通过优化营销策略,提升艺术作品价值。首先,市场调研,各高校应针对现有艺术品消费市场的发展情况,确定教学方案,以发挥高校艺术最大的创新优势,利用艺术革新、创意,紧抓大众文化市场;其次,仔细分析营销方案,创新出更加适合当代大众的快餐艺术消费模式,让艺术以高校教育为平台,向大众展示最独特的商品魅力,让艺术回归大众、回归生活,让大多数平民都能触及到我们的艺术作品;最后,通过创业训练,让高校艺术生掌握最基本的洞察市场的能力,使其能够了解原创作品、艺术衍生品的市场价值,获取可观收益,在职业道路上走的更远。

(三)建立交流平台

2011年,中国艺术品交易总额已超越美、英、意、法等发达国家,名列世界第一,除实体交易市场之外,网络也成为了艺术品交易的新环境、新渠道。据统计,2012年,网上艺术品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12.12%。在多种交易、传播渠道的促进作用下,高校艺术的发展前景会更加宽广,所以建立集共享性、效益性、科学性的交流平台是发展艺术的必然选择,具体内容如下:

1.加大“新型艺术品”的推广力度

艺术品电子商务、艺术品高仿真复制、艺术衍生品等经营方式的出现,使“新型艺术品”的消费群体逐渐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大众艺术品消费。与其他商品消费一样,为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艺术品消费观念,普及艺术欣赏,高校艺术必须利用“新型艺术品”的功能特点,从影响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改变传统艺术“高高在上”的消费模式。通过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的信息宣传,吸引大众驻足,为艺术市场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促使艺术走向大众化。

2.促进高校艺术与大众市场的交流

通过对现有的中低价艺术品经营模式进行考察可知,艺术品对于大众来讲,艺术品更像是一个格格不入的装饰品,无论是价格,还是消费需要,都无法与大众生活融为一体。高校艺术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在比较价格和艺术效果之余,选择符合消费心理价位的艺术作品,依靠低端消费链条,最大限度地改变艺术品的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高校艺术学生们也需要通过市场的检验,坚定自己的艺术方向,向同层次的艺术家学习,向大师学习。

三、结论

通过上文对高校艺术与大众消费市场的发展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可知,大众是现今社会消费群体的主流,它们不但决定着艺术作品市场的发展动向,还影响着高端消费体系的建设格局。作为艺术最有效的传播者和创造者,高校艺术必须利用这一发展优势地位,促使高校艺术融入大众文化市场,以大众群体化消费模式为跳板,创新教育模式,改变教育方法,使高校艺术发扬光大。

[1]谢永顺.大众思想对高校艺术类学生重专轻文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02):18-19.

[2]李蕾,张晓光,王海明.基于大众对艺术的审美观念探究高校艺术教育运作的新思路[J].河北学刊,2006(06):190-193.

[3]刘军平,王东健,张晓鹏.艺术与大众[D].中央美术学院,2013(10):33-36.

[4]程军,张光北,董晓峰.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J].艺术百家,2005(05):187-188.

[5]张玮,张振宇,王海明.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20-129.

[6]翟纯璐,王一斌,董凡宇.为当代大学生架设通向艺术殿堂的桥梁[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109-123.

潘有芝(1994--),男,湖北襄阳人,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本科生,美苑艺术工作室创始人。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艺术品大众
如果垃圾变成艺术品,你还舍得丢弃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艺术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