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传统艺术资源与高校中国画教学有效对接机制研究

2015-07-13 06:33张晓红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716000
大众文艺 2015年4期
关键词:国画陕西中国画

张晓红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 716000)

陕西传统艺术资源与高校中国画教学有效对接机制研究

张晓红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 716000)

高校中国画教学是高校美术学院主要的专业方向之一,研究高校国画教学的内容及形式创新问题是推动中国传统国粹艺术现当代发展的根本途径。中国传统国画发展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当代绘画审美与语言趣味的创新改革,从地域传统艺术资源角度进行国画教学的改革探讨具有深厚的发展基础与前景。

陕西传统艺术资源;高校国画教学;对接机制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GH140597

高校中国画教学需要在当代语境中进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改革发展,必然要在其教改中体现其传统性和地域性;国画教学有两种传统,一是古代中国画艺术传承的师徒制和课业制,一是自西学东渐以来西洋绘画教学体系与国画教学的结合体制。目前这两种传统都已不太适合日新月异的当代画坛需求,也无法满足高校中国画教学需求,从地域传统汲取教学改革的灵感和营养则是行之有效的教改方式。

一、陕西传统艺术资源与高校中国画教学对接基础

研究陕西传统艺术资源与中国画教学对接机制的基础是需要厘清陕西传统艺术资源与中国画创作的概念涵义与相互关联。中国画创作是目前高校绘画教学体系中对应油画创作的学术名词。所谓中国画,并非是一门课程,而是包括自隋唐以来形成的“绘画十三科”具门齐备的中国传统绘画形式,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画”形成更为细致的分类,从类别来看包括人物、花鸟、草虫、禽兽、山水等;从技法来看包括水墨、青绿、浅绛等,在现代语境中“中国画”是指以毛笔宣纸水墨青绿为物质载体的绘画形式创作,在高校教学系统中,“中国画”教学即以此为内容融以西洋素描色彩的教学体系形成的绘画教学体系。而“中国画”教学的当代教学改革则需要更多的脱离西洋教学体系,持续深入的融入中国传统艺术内容,地域传统艺术资源则是实行高校“中国画”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

地域性的艺术资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技能型资源、一类是内容型资源。陕西地区艺术资源也主要是这两类,如陕西知名的陕西剪纸、堆贴画就属于技能型资源,这类民间艺术资源主要是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其艺术语言极为独特,如陕西剪纸中的“抓髻娃娃”堆贴艺术中的“坐帐花”等,都是在陕西这一广袤的艺术土壤中形成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中国画创作与教学则可以利用这些艺术资源的形式和形象,加入国画绘画创作中,以国画物质材料表现其形象特征,继而扩充国画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即我们可以在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加入剪纸、刺绣、泥塑、农民画、堆贴画等技能形式和其内容形象,表达出传统的陕西艺术审美风格和审美趣味。而内容型艺术资源则指陕西地区的建筑艺术、石窟艺术等,即陕西区域中各类的物质性历史艺术遗产资源,作为中华优秀的历史遗产,陕西此类艺术资源繁多,有西安碑林、陵墓、石窟、建筑、壁画等。如分布在西安、铜川、延安、榆林等地的佛教石窟,其艺术形式多样,提供给当地高校国画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内容,而极具陕西特色的窑洞建筑,亦能够提供给国画教学崭新的、地域特色的绘画内容。

综上所述,陕西传统艺术资源能够在内容和形式上融入高校中国画教学,并具有种类繁多、极具地域特色、传承文化遗产等特色,能够提供给高校中国画教学以传统的课堂内容资源和课堂情境。传统艺术资源与中国画教学具有传统技法和内容上的类同,具备无缝对接的内在基础。

二、陕西传统艺术资源与高校中国画教学的对接方式

对接机制的主体即讨论陕西地域传统艺术资源以何种途径影响、创新、改造高校中国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陕西传统艺术资源融入到高校国画教学体系中的对接方式主要有三种途径展开无缝对接。

1.革新高校国画课程设置

革新高校国画课程设置主要从三方面展开,其一是对主体课程进行改革以建立陕西传统艺术资源与高校国画教学的对接机制,传统的高校中国画教学课程一般以基础课和专修课为主,大一以西洋教学课程体系为主,进行素描、色彩的教学,通常的素描和色彩也多以人物半身和静物为主,完全是西洋教学体系;大二开始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以临摹开始入手,进行线描、摹古等课程的学习,然后依次以国画科目进行课程安排,如水墨花鸟、工笔花鸟、水墨人物等课程,最后在大四进行毕业创作,在整个课程设置体系中,无法体现地域传统艺术特色,也就无法在中国画教学中进行地域性的创新和改革,无法使国画创作进行时代的更新创新。所以要让陕西传统艺术资源与高校国画教学无缝对接,必然需要在高校中国画教学课程中进行对应的课程设置,可以进行创新主体专修课的课程设置,如在大三设置课程《陕西风情国画创作》课程,与大四毕业创作可以进行联合进行《为陕西创作——国画毕业创作》课程设置;亦可以在大二设置《石窟壁画临摹》等课程,这些都可以将陕西传统艺术资源与国画教学进行无缝对接,建立课程教学对接平台,将陕西传统艺术资源以课程形式设置到日常教学中。

其二是加强选修课和先修课的设置,即在主题课程之外,增加陕西传统艺术资源特点的选修课程,让学生进行学分自选,如增设《陕西剪纸》、《陕西建筑审美漫游》等多种内容的选修课,而先修课也可以设置《陕西风土文学》等类别的课程,让学生多方位的感受陕西传统艺术资源特点,形成中国画创作的内在潜力,是重要的对接方式。

其三是增设讲座课程,讲座课程的涵义是将在校在岗教师与校外教师联合起来,以举办讲座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这种方式意在将陕西传统艺术大师请入学校教学体系,以其艺术创作过程、经验、感受为主进行教学。这类教师的聘请不以职称为主,而以技能为主,如聘请剪纸工艺大师,聘请建筑研究专家等,这类课程以月、季度为单位进行讲座课程的安排设置,是陕西艺术资源融入高校国画教学课程的有益和重要课程补充。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革新高校国画教学课程设置的重要方式,都是陕西传统艺术资源与高校国画教学无缝对接的主要的对接方式之一,课程设置的革新是主要的也是从根本性的教学理念中展开的陕西传统艺术资源与高校国画教学的对接方式。

2.建设中国画教学实践基地

建设教学实习基地是每个高校美术教学的必备内容之一,将国画教学基地放置于陕西传统艺术资源区域,能够建立起良好运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平台,给予陕西传统艺术资源与高校国画教学以无缝对接。

教学实践基地并非只能针对第6、7、8学期,可以从大一开始,这样能使学生在研习国画之初就接触到陕西传统艺术资源。如可建设榆林石窟、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实践教学基地,在石窟建立石窟课堂,将石窟雕塑形式和壁画形象作为国画创作母题进行线条临摹和主题再创作。建设中国画教学实践基地,是以课程为依托、以基地为平台进行的中国画日常教学,亦启发了学生在毕业创作中熟练运用陕西地域艺术母题。教学实践基地的选址多种多样,但应紧紧围绕地域传统艺术资源进行,并非单一利用传统艺术的历史遗产建设在历史建筑、历史艺术遗迹附近,亦可选择建设在博物馆、艺术馆等处,融合陕西多类艺术资源种类进行综合性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甚至在一些民俗馆、工艺乡村之处建设教学实践基地,最终形成系统化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将陕西传统艺术资源完全融入到中国画的日常教学环节中。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可以通过平台的搭建进行课程的融入、项目活动的融入等教学形式,达到地域传统艺术资源与高校国画教学的无缝对接目的,是重要的对接方式之一。

3.项目化教学与订单式教学方式

陕西传统艺术资源与国画教学的对接也可利用项目驱动和订单式培养的的教学方式。项目化驱动式教学主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科研项目展开教学活动。如教师可利用陕西传统艺术资源种类中如石窟、农民画、著名历史建筑、剪纸形象等等主题进行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立项,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式教学,围绕科研项目主体展开中国画的教学与创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国画创作能力,达到高校国画教学的人才培养目的。而每年学校有以学生为申报人的项目如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鼓励学生围绕地域传统艺术资源进行专业创作,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学生可以此为中心点进行日常教学创作活动,完成陕西地域传统艺术资源与高校教学的无缝对接。订单式培养的教学方式是将学生的课程与社会商业行为进行联合,与画廊、工艺村等社会机构进行联合教学培养。如与工艺门店进行联合创作制作旅游工艺品,旅游工艺品多需要体现地域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品,通过这种订单式的培养教学,促使学生主动的了解陕西传统艺术资源特点,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中国画创作主题中,既适应了社会需求又扩充了中国画创作的创作内容,体现了当地文化特色,发展了陕西传统艺术资源的活态传承。可见项目化教学与订单式培养是从师生科研和社会需求这两点为驱动力展开的教学创新方式,这种形式能够将陕西艺术资源与高校中国画教学进行极为紧密的对接,形成联动效果和互促效果,是两者主要的对接方式之一。

三、陕西传统艺术资源与高校中国画教学的对接评价机制

对接机制不仅包括对接基础研究和对接方式研究,其评价机制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好的运行机制需要科学的评价机制作为其发展动力和效果补充。高校中国画教学的评价机制主要以教学画展和学生评教年度调研为主,教学画展可以课程展、学年展、社会商业展为组成进行画展体系设置,这样能够使融合了传统艺术资源的高校国画教学效果得以不同范围的辐射展示,学生能够通过各级展览互相交流,反观自己的创作水平不足之处,从而检验各类对接方式的效果反映。课程展以讲座课程和陕西传统艺术资源课程为主,进行短期教学效果的检验反馈与更新;学年展则融合课程改革、项目教学、教学实践基地等方式的教学效果为一体进行综合评价检验;社会商业展则以订单式培养为主具有直观有效的社会检验教学效果。此外每学年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陕西传统艺术资源教学内容运行体系的评教调查,归纳数据不断更新发展对接方式。

陕西传统艺术资源与高校中国画教学的对接机制是由基础研究、方式研究和评价机制研究共同组成的运行机制。对接基础是两者能够对接的内在因素研究;对接方式是从高校自身和艺术资源点两个方面展开的,是对接机制的主体;对接评价是对接机制得以发展的内在原动力。可以说进行地域传统艺术资源与高校教学的对接性研究是高校艺术类教学转型的重要发展途径,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地方性、应用性和传承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张晓红(1979.10-),女,辽宁,美术学硕士,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国画陕西中国画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国画《鲦鱼》
国画《鲿》
中国画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远方》中国画
国画欣赏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