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形象的研究

2015-07-13 06:33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671003
大众文艺 2015年4期
关键词:学者建构国家

陶 琳 (大理学院 民族文化研究所 671003)

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形象的研究

陶 琳 (大理学院 民族文化研究所 671003)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强和全球化的加剧,国家形象的建立具有国际战略意义。中国在世界舞台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样也凸显了中国形象塑造的重要性,该问题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形成了多角度、多视角有关中国形象的认知和研究。

中国形象;他者;认知

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观念和形象,往往会影响其对该国的政策和行为,进而影响国家间的关系。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强和全球化的加剧,一国对他国或在国际舞台上所形成的国家形象,往往会对该国的国际竞争力造成重要的影响。国家形象的建立不只是让他国了解自己进行宣传的手段,而是公共顺利外交开展的保障,“国家形象”在全球化时代显得特别重要,已经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损害国家形象,实际上就是损害国家利益,反之亦然。由是之故,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势必要关注国家形象。如此,国家形象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国外学者对国家形象的研究主要形成三类观点,一从象征符号角度出发,将语言、符号的建构看作是高级思想控制系统,是压制人思想的工具,认为国家形象通过象征符号及其象征意义可以主宰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格局,如Armand Mattelartde认为,符号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方式:政治的界定从语言开始”;二从建构角度出发,了解国家形象的演变,认为形象的建立是社会建构的,并不遵循一个不变的秩序或原理,是国家在互动交往中建构的过程,如Ido Oren《美国和美国的敌人》从历史梳理入手,勾勒出美国和世界形象在互动中相互建构的线索;三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被认知国家的形象是主观的印象,是开放和可主观操纵的,可重建或改组。如Robert Jarvis《国际政治中的知觉和错误知觉》,通过微观行为者的心理分析,认为国家行为终归要通过人的个体行为表现出来的,个体尤其是领袖或重要的领导人建构了一国的国家行为。Jarvis还提出,在不确定的国际条件下,国家决策者事实上容易发生错误知觉,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倾向于将其他国家视为具有冲突意图的对手,并夸大对方的敌意。因为互动的双方都趋向于发生这样的错误知觉,国际冲突的几率将会明显大于合作的几率。

国外学者对中国、中国形象的研究,有从他者的角度谈对中国的认识与想象,这些研究最初只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主要研究古文哲学和文学等,如《马克.波罗游记》,记录了马可·波罗诸人在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许多国家沿途见闻。二战后,西方逐渐开始关注现代中国,研究方法也多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形成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形象的“他者”认知。如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王斯福《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等,这些著作是对中、西方文化有广泛深入了解的“他者”对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文化历史的现实和整体的调查研究,也是西方学者对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开始有一批国外学者站在“他者”的视角研究“他者”眼光中的中国,如美国的乔舒亚的《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探讨了外国人如何看中国形象,内容涉及了中国的内政、外交、国防和政治、经济、文化等。西方学者在走进和研究想象异邦的基础上,通过“他观”完成了反观“自我”的目的。他者形象如一面给自我形象提供显现自身的镜子,自我的肯定与形象重构正是借助异邦这个他者,达到反观自我、映照自我形象的目的。

国内学者对中国形象的研究有从本国出发对自我的认识,这些研究集中在传媒、国际关系和政治学领域。如对中国形象国际关系建构作用、历史演变发展的研究,如王庆忠《中国国家身份变迁与对外交往》、程晓勇《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安全形象的变迁与塑造》,以及如何传播的研究,如刘继南、何辉等的《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吴友富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何辉、刘鹏等的《新媒体环境中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以及朱振明的《数字时代的国家形象传播》。这些研究多从中宏观角度出发,完成以自我经验为基础的自我反观。

还有学者从外部出发来考察中国,这些研究有从西方文学创作中思考西方的中国形象,如周宁《中国形象:西方的学说与传说》《西方的中国形象史:问题与领域》,从西方书写的有关中国形象的文学作品入手进行自我透视。也有从国外媒体报道来研究的,如明安香《传媒全球化与中国崛起》、马琼的硕士论文《东南亚华文传媒与中国国家形象研究》通过对他国报章杂志的研究,量化中国国家形象。还有由潘世伟和黄仁伟主编的《海外中国观察》,分主题讨论了海外舆论对中共十八大的反响、海外对中国持续发展前景的分析、海外对中外经贸关系的讨论、海外对中国崛起背景下对外关系的研判、海外关于中国公民权益的观点、海外对新媒体在中国成长的看法、海外对儒家传统之当代功用的探讨等。这些研究借助中介,在梳理他者对我认识的基础上形成自我认识。

综上所述,前人研究从多方面对中国形象展开了充分研究,为中国形象深入研究提供了多种认识的视角和参考的理论,但这些研究还有其他可切入的视角,比如:从研究路径看,多集中在对媒体报道、影视分析和文化艺术作品调查分析基础上形成“中国形象”认识,缺少借助其他媒介和视角进行更全面的中国形象认识;从研究视角看,多建立于经验上的自我认知,少借助他者的经验的自我反观研究;从调查方法看,多以问卷调查方法为主进行定量研究,少建立于参与观察上的经验性感悟民族志书写。

[1]吴飞,陈艳.《中国国家形象研究述评》.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04).

[2]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形象》,载于[美]乔舒亚·库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等著,沈晓雷等译《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Armand Mattelart,Entrevue dans Le Monde,1 février 2002(propos recueillis par Stéphane Mandard).转引自朱振明:《数字时代的国家形象传播》,载《亚洲传媒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美]罗伯特·杰维斯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5][美]乔舒亚·库珀·雷默 (Joshua Cooper Ramo)等著,沈晓雷等译.《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潘世伟,黄仁伟主编.《海外中国观察》.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陶琳,女,(1979-),哈尼族,景洪人,民族学博士,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化人类学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学者建构国家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建构游戏玩不够
把国家“租”出去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