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揽山川秀色回首灿烂文化

2015-07-13 00:42雨归
群文天地 2015年3期

雨归

湟水河即称湟水,是发源于青海省海晏县包呼图北面的洪呼日呢哈,湟水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至三角城今海晏县麻皮寺河,流至丹噶尔,今湟源县。进入古湟中(今西宁市)境内,称为北门大河。向东穿行碾伯县今乐都县。在民和下川口村出青海省境,于甘肃省兰州市红固区达川汇入黄河。湟水在青海省境内干流长336公里,流域面积16120平方公里,何其旷达,何其洒脱。

湟水流域是青海省开发历史最早的地域,据考古发现至少四五千年前,先民们已在此繁衍生息。历史积淀雄厚,资源丰富,山河独特,多元文化发达,其中三角城、丹噶尔、古湟中、碾伯县等古八景展示了湟水流域有特色、有层次、有内涵、有愉悦、有顿悟,令人神往的风景线,气盖一方,寻幽觅奇,一睹真容。

三角城古八景

作者于国,生于民国27年(1938年),从青年时代起爱好文学,著有《发现古昆仑》《西王母大传》《昆仑文化》等。

(一)河清海晏

海晏在青海湖畔,胜名出神入化,奇幻迷离。早于战国楚人屈原《天问》中有“应龙河画,河海何历?”是说大禹治水应龙入尾画图,河即黄河,海为西海,今青海湖。

清代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中有“海晏堂”是园中十四景图之一中,其中有十二生肖吐水,景观奇特,异曲同工,耐人寻味,闻名中外。海晏地名在权威的《成语大辞典》中说河清海晏,“海为大海,晏为平静。”意为海平浪静,西海升平,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在“沧海横流”反义词中诠释“河清海晏”,海晏地名又多反映在历代诗歌中。《历代咏青诗选》中也有“海晏”意为海水平静,令人穿云裂石。有首诗称道:“王莽雕虎镇河源,从此西海波尽晏”,时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马福祥在《祭海歌》中也有,“谷王有祀典,海晏不扬波”,心境佚然。

(二)营造西海

《山海经》《西山经》《大荒西经》《大礼戴·五帝德》《屈赋·远逝》都记载“西海”即青海湖。追本溯源,青海湖传说是碧玉湖赤雪女王的化身,藏语名称为“雍措赤雪嘉姆”。藏语中,雍是碧玉的意思,措是湖,嘉姆是女王。碧玉湖赤雪女王是法力无边的美丽女神。历代封建王朝和国民政府派员祭海的史实,既是定国安邦的政治行为,又含有对碧玉湖赤雪女王的敬畏和感激之深情,赞誉不绝,心生敬仰。

(三)杨家塔尔

西王母古塔遗址。这座塔尔在汉代西海郡治龙夷城北面的山梁上,苍茫世事,千娇百媚。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在临羌今湟源,在西北塞外,有西王母石室”。当地群众称为杨家塔儿,藏族群众说:这是藏族修建的古塔,是用来纪念“阿乃贡玛坚茂”的,译为汉语称“西王母”。唐代史学家段成式云:西王母姓杨名回。看来,杨家塔儿就是西王母古塔,今昔仍然,尘埃落定,遗世独立,撼人心魄。

(四)西海郡城

西海郡古城位于海晏县县城西约1公里处,青海湖东北侧、湟水南岸的金银滩上,俗称“三角城”。据史料记载,西海郡古城始建于西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当时王莽派人诱游牧于青海湖地区的卑禾羌人献地臣服,以其地筑此城,定名“西海郡”,与已有的东海、南海、北海三郡齐名,取“四海归一”之意。

(五)虎符石匮

西汉虎符石匮简称石虎,出土于三角城遗址,全身长1.5米,高0.5米,北宽0.6米,俯卧在长方形石座上,虎尾搭背呈现蹲伏状,双目前视,栩栩如生,似有一跃而起的神态,具有汉代石雕浑厚古朴的风格,雕刻纹路清晰,神情生动,实为稀世珍品。石匮位于石虎石座之下,长1.39米,宽1.7米,高0.92米。虎符石匮正面和底部雕刻着“西海郡虎符石匮,始建国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戎造”22个篆体字。虎符石匮是王莽企图假托天命,大造舆论,夺取西汉政权的产物。

(六)西海温泉

西海温泉位于海晏县甘子河乡达如玉村境内,九个泉水,一字形分布在1千米长的直线上,泉水四季喷涌不竭,水色清澈明亮,表面水温可达57℃。传说释迦牟尼曾在热水泉中饮水,并跪地用手捧水喝,故留下遗址“跪饮石”,石上留有一大手印和稍后的两个膝印,所以被当地藏族群众奉为“神泉”,风情万种,弥足珍贵。

(七)金银草原

金银草原称金银滩,金银滩分为金滩和银滩,一条小河穿流其间,北岸草滩上盛开着一种叫金露梅的金黄芳香的小花,故称金滩;南岸草滩上则是洁白如银的银露梅的天下,谓之银滩。金银滩鲜花盛开,深红浅黄,花团锦簇,蝶飞蜂舞,百鸟飞翔,尤其是百灵鸟的鸣叫声,嘹亮悦耳,婉转动听。西部歌王王洛宾二十世纪40年代初在这里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从金银滩、青海湖出发,唱遍了青海,唱遍了全中国,风靡海外。

(八)昆仑铜柱

念青夏格尔山,一尘不染,意思是戴着白帽子的山神,海拔约4385米,耸立海晏与刚察两县交界处,危乎高哉,望而生畏。峰顶积雪常年不化,白云缭绕。相传是西王母修行居住的地方,与阿尼玛卿山齐名。山峰顶端有一高3米左右的石柱,宛如殿堂的廊柱,表面光洁,用石头敲击会发出金属声,流光溢彩,独领风骚,当地群众称之为“昆仑铜柱”,梦萦魂绕,顶礼膜拜。

丹噶尔古八景

作者张兆珪(生卒年不详),清代丹噶尔(今湟源县)人。出身贫寒,小时给人放牧,但极聪明。其家靠近一书塾,他每听诵读声便能默记下来。塾师感到奇异,便在早晚给他讲书,才华渐露,后竟考入书院,风采超群,孔武有闻。同治年间,曾筹办团练卫护丹城。

(一)北极插云

“北极”即湟源城东北二里北极山,五峰罗列,状如北极星故名。千年风雨,沧海桑田,百代变迁,雄姿依然。山顶建有紫霄观、魁星阁、三清殿、文昌宫、药王庙、结义祠、法幢寺、土地庙、三官楼等依山就势、大气犹在,气势非凡,每当天朗气清,人们喜欢登山野游。从山上俯看,城郭川原尽在眼前,落落大方,美不胜收。

(二)南屏积雪

南屏即南屏山,又称“华石山”,在县城南四十里,今和平乡堂村境内。群峰耸峙,峭壁奇立,有“笔架山”的称誉。山顶气候寒冷,终年积雪不消,冰清玉洁。五六月时山下有雨,山顶便扬风加雪,鹅毛飘扬,晶莹剔透。雨过天明,远望如玉屏,美哉可言,十分壮观。令人想起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之句,如今亲临此境,才知具有丰富的真实性。

(三)古树鸣泉

古树鸣泉,原在湟源县城西二十五里塔尔湾阳坡沟瀑布岩,今塔湾乡境内。半山涌出一泉,奔流下崖为瀑布,崖上水中有一棵绿树,浓荫蔽日,风吹草动时泉声与树声交响,犹如羌笛与汉笙共鸣,其妙绝伦,分外悦耳,堪称奇迹。当地人称这棵树为神仙树。不过人为破坏,现名存实亡,其迹荡然无存。当下无奈的凭吊和深深地怀念,惋惜不已。

(四)峻岭孤松

峻岭指松蛾山,又称“戎峡山”,号为“湟源之魂”,在县城东南,湟水流经其山北根。山坳有泉,其味芬芳甘美。山最高岭上有一棵古松,孤耸挺秀,夏季时五色蝴蝶翔集周围,十分美观。相传一些文人饶有兴趣,照“世有奇才不易生”发出“自古才大难为用,荒郊野外也耐寒”万分感慨。阳刚之美,为之倾倒。

(五)奇石佛形

奇石佛形在西石峡骆驼脖项东一座佛爷崖上,又称“佛尔崖”,崖上巨石现佛形,美称佛像阁,大自然的创造化育,逼真美妙,是峡中一大奇观。崖底有海藏寺,供奉佛祖,门有楹联,“法力无边,海藏咽喉蒙疪泽;太平有象,湟水源头泰清宁。”格外醒目。

(六)药水长春

药水在今湟源县南日月山乡境内,发源于药水村以北二郎洞前,出峡后注入湟水。相传药水能治病,长期服用则延年益寿,童颜常驻。灵丹妙药,所以称为药水长春。

(七)石洞藏字

石洞指字儿洞,在湟源县大华乡窑洞村北,山顶称“承分岭”。石洞宽阔深邃,略呈正方形,里面犹如斗室,历尽风雨。石壁上携有许多古字,有“番使到中原,辱骂贞观天子,帝令日望西行……”是唐代旌旗蔽日,杀声震天,承分岭战役的真实写照,千古奇迹。

(八)日月古迹

日月指日月山。这座山是青海湖东屏障,是汉唐以来中央政府和青海少数民族地方政府地域上的分界处,青海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分水岭,有“回首山东尽良田,西望茫茫青翠滩。”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曾远嫁西藏,翻越此山,日月宝镜,闪闪烁烁而闻名天下,引人仰慕。

古湟中八景

作者张思宪(1828-1906)西宁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举拔贡,殿试第一,首任永宁县令。文才横溢,才华出众,誉满河湟。

(一)石峡清风

石峡清风,石峡即西宁市东的小峡口,两岸石山对立如门,中间湟水向东奔流。“气清河两岸,力挽三叉水”,是从乐都通往西宁的咽喉,放之则通,扼之则死的“咽喉之地”。汉唐以来,地势天成,屡设关隘。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军在这里抵挡前来攻打西宁的刘锦棠部队,血战数月,方被攻破。光绪三年(1877)秋七月由西宁办事大臣豫师修筑,同时在北岸筑德安关。左宗棠为之作碑文道:“南关曰武定之关,志兵威也;北关曰德安之关,饬吏治也。”后设武定、德安两关,固若金汤。因为峡中崖高沟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阳光极少照入峡底羊肠道上,寒冷之风时常拂拂。即使在夏天,也凉风习习。故称石峡清风,侧耳聆听,心驰神往。

(二)金蛾晓日

金蛾晓日,金蛾山在西宁西北七十里,今大通县境内。又称娘娘山。孤峰峻峭,山势雄伟,气势磅礴,灵气十足。山顶有湫池,夏季积雨一潭,周围金蛾飞舞,五彩斑斓,所以称金蛾山。山峰很高,早晨可以登观日出。张思宪有诗云:“金蛾池水涌金蛾,五色斑斓迷目多。破晓云开登绝顶,惊人佳句问如何?”《大通县志》有“九面芙蓉,巍峨万刃,夕阳西照,辉接云霄,射目光芒,流丹映碧”。隋代炀帝西巡,金辇玉鞍,华盖如云,曾与群臣会宴于山顶称“御宴坪”。相传有一妃子死于此山,隋炀帝封为“金山圣母”。今日迹址称“塌庙台”仍历历在目。

(三)文峰耸翠

文峰耸翠 文峰在今西宁南酉山,超拔出于众山之上,峥嵘俊秀,气势凌厉,凌云气概,仪态英俊,气宇轩昂。夏秋远望,青翠苍苍,如同玉笔插立山中,峰尖宛若笔颖,所以称文笔峰。西宁文人基生兰有“文峰峥嵘灵秀钟,新晴更见翠千重”的诗句。更是清秀明丽,濯人心脾,为之倾倒。

(四)凤台留云

凤台留云,指西宁凤凰山云雾缭绕的风景。[唐]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诗句。凤凰山高峻特起,俯瞰古城。从下仰望,山顶上浮云飘飘,若隐若现,朦朦胧胧,仪态万千,绵绵不断。因此称“凤台留云”。云散天霁,风姿卓越,赏心悦目,意犹未尽。

(五)龙池夜月

所谓龙池,原在西宁西郊苏家河湾。其地有一股龙泉水,泉眼径尺,深不可测,水涓涓上涌,恍如喷珠,当地人们称为药水,相传能治百病。每到夜晚,明月映入龙泉,十分明亮美观。令人伴入星月西沉,雄鸡啼鸣,所以称“龙池夜月”。清代时,泉旁建有龙王、药王庙宇,每遇旱灾,人们前往祈祷。有“湾中澄清有龙池,祷雨新晴无不宜。”如今随着城市建设延伸,此景荡然无存。

(六)湟流春涨

湟水从西石峡出,在西宁城西汇合北川河、南川水后,水势渐大,北绕古城,浩荡东去。特别是春日温暖时,四山冰雪融化,汇入湟水,波涛汹涌,激湍奔腾,蔚为壮观。再加上此时两岸杨柳吐翠,碧烟缭环,景色更加壮丽。有“湟流一带绕长川,河上垂柳拂翠滢”之说。

(七)五峰飞瀑

五峰山在西宁北,今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峰乡,是清代青海最优美的风景区之一。山上有澄花泉、隐泉、裂口泉,称“三泉”。细流上喷,穿流山石间,远看如瀑布。有“全湟名胜五峰山,寒泉日夜响潺潺。”杨应琚《湟中五峰山寺碑记》:“五峰森立,形如举掌。萦青缭白,烟云生指甲间。”至今仍踏石有印,如影随形。

(八)北山烟雨

北山指西宁北山,又叫土楼山。上面建有寺观,九窟十八洞,仙山琼阁,杨柳丛丛,景色美丽。如遇阴天,从上望之,山上薄烟层云,缭绕漂浮,相聚相散。山形似有似无,亦真亦幻,忽隐忽现,难分难舍,久久萦绕,神奇无比。

碾伯县八景

作者吴木式(1740-1803)清代碾伯(今乐都县)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考中举人,设馆教书,文墨畅达,诗才大发,著作丰腴,惊人智慧,一呼三叹。

(一)南楼远景

南楼远景指碾伯城南门有楼,登之可以观赏山川佳景,有“一楼登临豁远眸,山川风物眼中收”,因此叫会景楼。《康熙碾伯所志》:“会景楼,即所治南门,四山围绕,湟水前流,风景绝胜。”天地四时,景象攸异,春雨夏云,秋花冬雪,凡登是楼,随其时而可觞可咏,无异意焉。

(二)长桥夜月

长桥在乐都城西门外沙沟河上,原为双桥,长十五丈,宽丈二,木石构造,形象奇巧,桥下流水湲湲。每至夜晚,明月映入河中,上下两镜相映,景色分外清静幽雅。桥毁于清末。址无荡存,早早退出了自然景色的舞台。

(三)南山积雪

南山也叫照壁山,在乐都城南六十里,蜿蜒起伏,横亘数百里,叠峦重岭,连绵起伏,气势雄伟。而最高峰耸出万山之上,顶上气候寒凉,积雪莹莹,犹如珍珠,冬夏常白,清澈洁净,纤尘不染,远望如银龙蜿蜓,又如银屏兀立,或浅淡,或白玉,多姿多彩,令人感慨,世上没有比雪山更神圣,更绚丽迷人!可谓“终年积雪亘云端,一带晶莹六月寒,”蔚为壮观。

(四)莲台夕照

莲台即莲花台,在今民和县松树乡境内。地形突起如莲花,左右有山溪潺潺流入湟水,奔腾东去,景象壮观。清乾隆时西宁道杨应琚曾有“三面临流五瓣开”的吟咏句子。台上曾建有佛寺,烧香拜佛,称莲花寺。民国17年(1928年),冯玉祥部国民军欲进青海,镇守青海的马麒进退维谷,万般无奈之下,派和谈代表朱绣、周希武等去兰州与国民军商讨入青海事宜,行至莲花台却遭匪徒袭击,朱、周二人遇难,史称“莲花台事件”血光之灾,震惊甘青。

(五)冰沟奇峰

冰沟在今乐都县芦化乡境内,两边山崖壁立,中间鸟道盘桓,泉水从山阴流下,冬夏不枯,奇闻异貌,皆凝为冰,所以称冰沟。冰沟北面的奇峰山,山与桌子山等绵延相接,上面林泉怪石,布局幽胜。形势险难,一边高崖,一边深壑,顷刻之间,惊心动魄,气定神闲,也足从容,是古代从青海通往臬兰等地的要道,明代曾建定西门,清代号为冰沟驿,颇得骚人墨客题咏。留下了永供世人不灭的记忆。

(六)红崖飞峙

红崖峙立在今乐都城北二里多地,其山皆赤,远望峭壁断层,犹如一围红裙,所以也叫裙子山。山崖上原来有许多空洞可以栖居,风摧雨淋,了无痕迹,颇有“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之气势。纤毫毕现,可触可摸。

(七)东溪春色

东溪春色地在乐都城东北一里许,因为这里地处低凹,气候早暖,每到农历二三月,已是森林茂密,树木蓊郁,芳草滴翠,繁花似锦。而青海其他地方草木刚刚发绿,寒气未尽。因而人们喜欢到东溪游赏。《西宁府新志》有:“春时小桥流水,花发鸟鸣,亦可游赏。邑人谓之东溪春色”。

(八)三川杏雨

三川又称金三川,在今民和县官亭镇、中川乡、峡口乡一带,即上川(又称为赵木川)、中川、下川(又称峡川)。清代时属碾伯县管辖。这里节气早于乐都,风和日丽,花红柳绿,农历三四月时数十万株杏花绽放,相竞怒开,芬芳争艳,鲜鲜亮亮,薇风吹时,丰盈无比,红的犹如火焰,白的皎若冰雪。有“最喜杏花林深处,红雨白泉正落时。”景色极其美丽可爱。

三川居住着土族,每年七月举行纳顿节,即丰收节,约68天结束,人满三川,人山人海,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狂欢节,创吉尼斯记录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