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衔接之浅见

2015-07-16 01:01王安文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小学老师教材内容小学生

王安文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 05-0015-02

有些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成绩优异,深受老师的喜爱,可真到了初一以后,觉得初中老师讲课太快了,而且觉得不如小学老师讲得那么生动形象,对学生的关心也少。一学期下来,学习成绩退步很大。实际上,初中与小学相比,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起了很大变化,这就对孩子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也将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问题摆在我们教师面前,必须解决。

初中与小学有哪些不同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课程设置和要求不同

与小学相比,初中学习突出呈现“三多”,课多、书多、作业多。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小学开设的课程以外,初中还增加了思想品德、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初二、初三还增加了物理、化学,而且每门学科的内容都趋向专门化和系统化。如数学,小学主要是学算术,初中开始学习代数和几何。另外,学科新旧知识联系密切,概念性强,提高了对空间想象力的要求,对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题日的难度与小学相比也加大了许多。由于初中课程增多,难度加大,故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初中阶段的学习是系统的学习,需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上课时要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要当堂理解并力求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并及时做好课后复习,整理笔记。初中老师讲课的速度比小学老师要快得多,如果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就很容易造成知识上的缺漏。由于知识连贯性强,少上一节课,将影响一个环节。

2.课时安排上不同

初中课堂教学中,用于复习巩固的时间比小学少,课内作业练习时间少,巩固知识的方法与小学也不尽相同,初中教学更多需要学生课后不断思考总结与提高。小学生每天回家最重要的事情是完成作业,因为作业完成了,今天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而初中的作业是多样的,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只是当天课程的巩固或者是第二天的预习,而中学知识的综合性,要求初中生必须做更多的课外作业,追求融会贯通和熟练运用,要培养学生学习上的独立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跟得上老师的步伐。

3.老师教学方式不同

小学老师讲课形象生动、活泼,他们比较重视使用教具、挂图、标本等直观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变换形式、创设情境、学娱结合,这些都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相适应。可升入初中后,根据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老师往往注重引导孩子由原先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初中的课程中规律性的知识越来越多,由于学习内容的变化,初中老师上课的时候更注重讲清概念,课堂上分析演示较多,不再像小学时那么形式多样。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带着问题学,开动脑筋听。教师在课堂上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a作用。中学教师对学生管理方法与小学也有不同,在小学里,教师把学生当作小孩子,许多事情都是手把手教,“扶”着“走”。在中学里,教师偏重于引导,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一是培养孩子自主、自理、自立的能力;二是要教育孩子为集体承担义务和责任。

4.学生学习方式不同

初中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老师不可能再天天盯着孩子,而是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自觉性、主动性是初中生必须过关的。要求学生要更加注意保持注意力,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5.学生的变化

小学生没有直接的升学压力,到了初中,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也发生变化,小学生的生活相对轻松与自在,学校和社会对小学生的要求也比较宽松。但初中阶段面临着淘汰和分流,每一分都毫不含糊。竞争压力比小学要大得多。身心发育的变化:到了初中,孩子普遍进入青春期,这是一个危险期,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宝贝儿子宝贝女儿不再听话了,你再抱她、摸他脑门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了,以往那种一家之长的权威性会受到挑战。小升初阶段是孩子身体、心理成长的分水岭。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中小学的衔接工作呢?我作如下的分析。

一、抓好关键时期

要做好中小学的衔接工作,最关键的是要抓好小学高年级到初中一年级(七年级)第一学期(尤其是前三个月)这个阶段的工作。因为,衔接是中学本身要解决的问题。譬如,初一学生的心理、生理还是属于童年期,到初-下学期以后进入青年前期或者青年期,学生的心理、生理都起了很大的变化,教材内容也更深,科日也更多,相应地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也要有所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随之改变。又如,从小学的简单几何知识到初中几何,从小学分数的性质Lj运算到初一的分式的性质与运算。从小学的科学到初中的物理、化学都有一个衔接问题。如果初一前期的衔接工作做好了,后者的衔接工作也就比较容易了。这是因为经过一个学期后学生对初中的学习生活已基本上能适应了,初一以后这个阶段主要是做好教材内容上的衔接。所以,中小学的衔接工作应当在初一上学期基本结束。

二、做好管理上的衔接

小学对学生的管理大都是班主任独当一面的看管式,家长式管理,而初中是教师集体管理加上学生自主管理。被无微不至关心惯了的小学生,进入初中后,面对着七八位任课老师,学校各部门的领导和学生会,班委会的集体管理,不少学生突然会觉得“无依无靠”,有的甚至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为此,做好管理上的衔接比教学上的衔接显得更为重要。

1.摸清情况,平稳过渡

初一年级的各学科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成长记录袋,向原小学班主任,学科老师,学生家长,同学等了解初一新生在小学时的品行,个性,特长等。在此基础上,尽可能顺应小学老师的管理办法,工作勤一点,细一点,使刚进入初中的孩子感到初中的老师一样的关心自己,一样的爱护自己,自己要继续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2.教给学生应对方法

(1)要正确认识自己。要正确认识到自己是中学生而不是小学生了;自己是少年而不是儿童了;自己面临的是一个新的起跑线,要迅速起跑,通过合适的途径展示自己的特长,不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

(2)要正确交友。相对小学而言,中学生的成长成熟更需要依靠外来的包括友谊的帮助。中学生对友谊的需要更强烈,理解更深刻,要求也更高。但缺少的是正确的交往,沟通技巧,朋友之间造成的误解不易识别,不小心会交上“损友”,自制力不够易冲动,容易破坏友谊等。

(3)要严于利己。对照《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要严于律己,乐于助人,善解人意,尊重他人,不做有损他人,班级,学校的事,会以诚恳、公平、谦和、宽厚之心对待别人,容忍别人的短处和偶尔的过失。忌恨,多疑等不健康的心态,必将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长此以往,导致心理不够阳光健康,将影响学生的学业进步与未来的发展。

(4)要积极参加活动。要抓住一切机会,积极参加学校、年级、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特长,在活动中提高自己,在活动中增进了解,获得友谊。

(5)要制定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Lj生活计划,提出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并脚踏实地落实好各项目标。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三、做好教材内容上的衔接

要做好教材内容上的衔接,作为任课老师,首先要熟悉课标与教材(学校要给学科老师准备),即小学任课老师(特别是高年级老师)应了解初中相应学科的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及特点(特别是要熟悉初一年级上学期的),初中任课老师也应了解小学相应学科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及特点(特别是要熟悉小学高年级的)。

四、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1.小学生学习心理和小学教师的一般教法

(1)小学生学习心理。小学生机械识记能力较强,自我表现欲强,喜欢别人表扬,但理解能力较差,注意力不持久,自制力较差。无论管理上,还是学习上基本依靠老师。(2)小学教学方法。小学由于科日少,而且每节课的授课内容也较中学少,所以课外课内的时间较充裕,教学方法上多数采用讲解法,谈话法,高年级有时采用讨论法,探究法。一般来说,小学老师教态较亲切,课内提问次数较多,有时一堂课内每位学生都可能有被问一次的机会,问题多半讲得较细,有时还可反复讲,反复练。尤其小学高年级教师的教学经验普遍更十富(有的教师长期在高年级“把关”),所以大部分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是基本可以掌握好小学的有关知识的。

2.初一新生的学习心理及初一教师应采取的教法

(1)初一新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心理基本上还具有小学学习心理。(2)初一教师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初中阶段学习科日和每节课的授课内容都比小学多,课内外的时间都比较紧,课内提问,练习,辅导,讲解都不可能像小学那样频繁,那么多,那么细,但由于初一新生基本上还具有小学生的那种学习心理,所以初一教师教法一般来说,开始一段时间(前3个月)应顺应小学教师的教法,教学的内容少一些,进度慢一些,这种少与慢是为了今后的快。因此,初中老师可以到小学高年级去听课,应虚心向小学老师学习,吸取小学教师教法的优点。在具体讲授每节课知识时,做到“八个字”,即形象、直观、对比、有趣等;做到“四个多”,即课堂上尽可能多提问(但要提到要害处,不要什么都问,也要反对满堂哄的提问方法),多启发,多表扬,多练习。

中小学的衔接问题,是我们教育教学领域内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要做好这项工作,任务非常艰巨,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我们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要使中小学衔接工作形成一种制度,中小学校有必要排入学年度工作计划,并抓好落实。尤其要注意的是中小学教师一定要加强团结,互相配合,取长补短,要以教育事业为重,不要互相瞧不起,互相埋怨,否则,要做好中小学的衔接工作是不可能的。

猜你喜欢
小学老师教材内容小学生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梦想与我同行
创意(二)
关于高职院校国学教材内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