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在文学“听赏”中的修辞体验

2015-07-16 08:02郭瑞峰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特征

郭瑞峰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幼儿在文学中修辞体验的主要方式,然后介绍了幼儿修辞体验的心理特征和审美特征,最后就如何通过语感训练增强幼儿修辞体验能力和如何在幼儿语言教育中设计专门的修辞体验活动进行了探讨。本文的研究成果会对幼儿在文学“听赏”方面的提高有很大的贡献意义。

[关键词]文学作品;主要方式;特征;修辞体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3-012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62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幼儿在文学中修辞体验的主要方式

索绪尔曾经说过:“语言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切开反面。同样,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这句话以纸的正面和反面作比喻,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听”在我们感知事物中以及思考中的重要作用。

幼儿还没有很完善地去学习文字,对于大部分的书面读物,他们还是看不懂的,那么,他们接受信息的来源就主要依靠“听赏”。即“听赏”是幼儿接受修辞体验的主要方式。幼儿文学话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其所使用的修辞也往往是幼儿可以接受的。例如将“太阳升起来了”拟人化成“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这样,就可以使幼儿易于理解,容易接受,也使所要表达的意思生动化,更加符合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更能使幼儿在接受的过程中体会到文字的独特魅力。

在现代社会中,电子产品充斥着我们的世界。在电子产品中有一种是专门针对幼儿接受故事的“讲故事机”。“讲故事机”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可以使幼儿对语调产生一定的敏感度,可以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它会为幼儿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幼儿修辞体验的心理特征

(一)修辞体验的直觉性

我们通常对幼儿时期学习的儿歌记忆犹新,不仅因为儿歌本身朗朗上口,代代相传,还因为儿歌本身就很符合幼儿的感知,幼儿更偏向于形象记忆,例如我们的一首儿歌《小燕子》:“我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这首儿歌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燕子秋去春来的自然现象。幼儿在朗读这首儿歌时,很容易在朗读的过程中配以轻轻飞舞的动作,从而加深了对燕子的印象,也懂得了燕子秋去春来的自然现象。

还有一个方面,汉字本身就分为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等,汉语中包含的诗意是需要人进行反复揣摩的,而这种揣摩也是要有一定的前提,即语感。有了所谓的语感,汉语理解起来也就轻松许多,幼儿在语言的学习时期,会形成自己对语言的理解,这也就是对语言的直觉。

(二)修辞体验的想象性和情感性

想象在创造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一个小故事,所能体现出来的修辞信息是有限的,但是幼儿对它的想象却是无限的,而且“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幼儿对这个故事的想象都不尽相同。故事中优美生动的词句会激活幼儿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在感受、体验、理解的同时,情不自禁加之自己的想象并以自己的方式将故事复述出来,这样,幼儿对修辞的掌握又提高了一步。

所谓情感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文本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自己的情感。在幼儿的阅读中,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附着于自己想象出来的画面上,这样,想象力就会越丰富,自己的情感表达也会越充分。

三、幼儿修辞体验的审美特征

(一)音乐美。幼儿文学语言中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押韵、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上,这些修辞手法使语言朗朗上口,并时而宛转悠扬,时而抑扬顿挫,时而慷慨激昂。幼儿文学中所体现出来的押韵,其实也就是音乐中所说的节奏感。幼儿在朗读文学时声调的起伏也是使幼儿文学有音乐欣赏性的原因之一。

(二)形象美。形象美是幼儿文学的基本审美特征。在幼儿的世界里,动物、植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思想会说话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拟人,幼儿对于幼儿文学的感知首先是基于幼儿对自己生活的认知,所以幼儿文学通过形象化的话语表现出来,便于幼儿欣赏。

(三)情感美。情感美是幼儿在读到具有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时候而产生的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可能源于对现实生活中某种事物的感情,并且高于对这种事物的感情。修辞是门艺术,这门艺术作为真实情感在书面上的“反馈”,把自然语言丰富成艺术语言,又通过艺术语言将这种情感传播出去,从而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幼儿在读幼儿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也可以体现出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灵性、童趣、童真等。

四、通过语感训练增强幼儿修辞体验能力的方法

幼儿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也是语感培养的最佳时期,因为在这个时候,幼儿正是学习说话和写字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如果可以对文学作品有一个准确地感知,就很有利于今后的语言文字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这也就是说,在进行幼儿的语感训练时,首先要选择好文本。一部好的作品,不管是在其自身的内容上,还是在语言表达上,都是深受幼儿喜爱的,而且其综合性强,可以在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启发幼儿,使幼儿在快乐中了解到各种修辞,并且在此期间,幼儿通过阅读文本,增强了自身对语句排列、词语变化所造成的不同的效果、不同情境中语言的运用等的敏感。

事实上,在刚出生没多久的时候,幼儿就已经接受关于语感地培养了,例如我们在叫婴儿名字的时候,通常会加上一些前缀,像“胖胖的”、“乖乖的”、“漂亮的”等,这些词不仅包含着大人对幼儿的喜爱,也会使幼儿以“听”的方式来辨别简单的语言和增强幼儿对语言的兴趣。endprint

幼儿在一开始接触语言时,有一定的专指性,举个例子来讲,当家长教会幼儿认识桌子的时候,幼儿只以为专指的那个才是桌子,其他的都不是。这只是在初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也在不断增长。但在语言学习初期,语感训练的材料应适应幼儿的认知,即有一定的专指性和典型性,这样,幼儿在接受修辞时就会容易一些,从而提高语感训练的水平。

然后对于幼儿的训练,就应该是整体性的训练了,这就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感官刺激,使幼儿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并在幼儿可以熟练运用修辞表达自己情感的情况下适当加之书面表达的培训。

五、在幼儿语言教育中设计专门的修辞体验活动

(一)对文学作品进行模拟

这里的模拟可以解释为两个方面的模拟,即模拟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和模仿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

幼儿文学作品都是具有很强的情节性和游戏气息的,所以,幼儿可以通过自己扮演里面的角色来体验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修辞,这样,既逼真地把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事物表达了出来,又渲染了气氛,增强了其艺术效果。

在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让幼儿模仿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然后让他们运用学到的修辞去写自己想象的内容,这样,可以使幼儿内心很有成就感,而且教师在轻松的环境中就教会了幼儿使用修辞手法。这在幼儿修辞体验活动中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二)使真实的事物与虚幻的事物相通

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善于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以纯真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上的事物。这样可以让幼儿将他们自己眼中的现实和他们自己的想象相沟通,在艺术的大海中纵横驰骋。修辞手法里面尤其是比喻和拟人这两个修辞手法,将幼儿奇特的想象和纯真烂漫的愿望与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幼儿眼中的世界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既让人感叹,又让人感觉在情理之中。

幼儿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熟悉的事物,例如在看到月亮时,就会联想到镰刀;听到银河时,就会想到自己看到的河并可能想到小船,以及坐小船去“银河”等虚幻的情景。

对于幼儿而言,文学性再高一点的作品,可能就是文学创作中使用了隐喻这种修辞手法的作品了,这种作品更能表示那种亦真亦幻的情境,因为它本身没有类似“像”“似”之类的词,所以可以将真实与幻想中的情节随时转换。

(三)合理使用“夸张”这一修辞手法

要使得世界万物在幼儿的幻想中变形,就离不开“夸张”这一修辞手法。夸张就是故意且在合理的程度范围内夸大事物的特点,这样也就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夸张是浪漫主义文学常用的手段,例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白发三千丈”等,具有很强的视角冲击感。而在幼儿文学中,也不乏夸张的“身影”。比如童话故事中的“魔杖”,在我们看来是荒诞的,可在幼儿看来却是真实可及的,这也就是幼儿幻想的结果。这对幼儿是有很积极的影响的,幼儿可以通过这个,了解到修辞真正的美学价值。

六、结语

不管是幼儿在“听赏”过程中还是在读文章的过程中,都会将自己的想象附着于听到的或看到的故事上,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修辞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还是幼儿连接现实与幻想之间的“桥梁”。而幼儿时期又正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所以在此期间,教师要将修辞方法在幼儿“听赏”的过程中贯穿进去。这样,才能让幼儿以更加充足的语文贮备,迎接今后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方卫平.“超文本”的文学——论幼儿文学的综合性特征[J].幼儿教育,2012(15):1-3.

[2]钟砚涛.文学修辞的概念衍生——民族图“形”到产品造“型”的思维方式[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1).

[3]芦金亮.体育新闻标题中的文学修辞手法探析——以《中国体育报》亚运特刊为例[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

[4]朴晓琳.品味童趣、激发美感、引起共鸣——通过儿童文学鉴赏活动促进幼师生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

[5]潘洋.幼儿园教师的幼儿文学素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6]任继敏.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特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初探文学作品诵读中意蕴表达构建路径
抓住特征巧观察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