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蕴含的人生哲理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2015-07-16 08:14马梅王扬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瓦尔登湖

马梅+王扬

[摘要]《瓦尔登湖》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经典之一”。在《瓦尔登湖》中,作者亨利·戴维·梭罗倡导一种朴素、真实、清醒、自然的生活方式。这部巨著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关键词]瓦尔登湖;当代大学生;生活观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3-017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86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是美国作家、思想家、自然主义者,19世纪超经验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梭罗很有才华,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人。在其一生中,梭罗共创作了二十部一流的散文集。梭罗文笔简练有力,朴实自然。他的作品非常富有思想,在美国19世纪散文界独树一帜。梭罗的著作都是基于他在大自然中的亲身体验写成的。梭罗的代表作——《瓦尔登湖》,被认为是美国文学中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在这个历史时期,美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原本和谐的关系不复存在。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异常贪婪,变本加厉地向大自然索取,这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得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并且,在美国建国后曾经为大多数人所信奉的勤奋、节俭、诚信和奉献精神迅速被抛弃,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开始盛行。在人们对未来日益迷茫的大背景下,《瓦尔登湖》的问世就像是一股清凉的湖水,缓缓地流人人们的心田,将人们的灵魂洗涤得纤尘不染,纯净如水。徐迟先生就认为:“《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着和当时的美国类似的问题,普遍存在的道德滑坡问题正侵蚀着中国大学生的心灵,不少学生因此迷失了自我。在此背景下,领悟《瓦尔登湖》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并身体力行之,对于当代大学生重塑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隐居”以明志

1845年7月4日梭罗搬到瓦尔登湖畔开始了他为期两年的独居生活。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隐居”并非真正的隐居,而他也绝非是真正的隐士。隐士,是中华道家哲学术语。隐士是早期的道家人物,他们跟老子一样,崇尚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选择避世自修的生活方式。明代的刘基认为隐居即为“退居山野隐居之室”。因此,梭罗并非真正的隐居。梭罗搬到瓦尔登湖畔去独居是因为他想要远离尘嚣,想要在自然的静谧与安宁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寻求一种更为诗意的生活。去瓦尔登湖畔生活是梭罗的人生实验,他希望能够在简单的生活中深入思考并重塑自我。梭罗通过这次亲力亲为的实验向世人证明,不需要很多钱,不需要豪华的别墅,不需要华丽的礼服和丰盛的大餐,我们也可以活得好好的,活得开开心心的。

梭罗并不认为他的那段生活是值得效仿的,从他的文字中可见一斑:“其实我倒不强求别人采取我的生活方式,既因为在他熟练地掌握这种方式之前,我自己可能已经过上另一种生活,也因为我希望这世界上有尽可能多与众不同的人;但我盼望每个人都能非常清醒地去发现和追求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模仿他的父亲,母亲或者邻居。”可见,梭罗的本意是希望大家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梭罗的《瓦尔登湖》时,绝不可以只学表面,盲目模仿,一定要实事求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能力和机会。当代大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素质,不必也不应该与世隔绝,而应该在积极人世、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修炼自我,这才是更高水平的修炼。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外界对本心的干扰越大,人的素质就越能得到提升。倘若我们当代大学生能够在喧嚣的城市里守住本心,那么我们将战无不胜。在《瓦尔登湖》的结尾,梭罗这样写道:“所有早晨只是时间的流逝,而不是真正的破晓。导致我们闭上双眼的阳光,对我们来说就是黑暗。只有在我们醒着时,天才是真正的破晓。日出未必意味着光明。太阳也无非是一颗晨星而已。”事实证明,梭罗的文字的确有着发人深省的神秘力量,能够让当代大学生们清醒地活着,去追随着他们内心的渴望,去成为独一无二的人。

“外道内儒”的中国元素

林语堂曾经说过:“就其整个人生观来说,梭罗在所有美国作家中最具中国情趣。作为中国人,我感到与梭罗心心相通。”

细看梭罗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人生与中国古代的一位贤人极为相似,这个人就是中国古代圣贤孔子的弟子颜回。梭罗他终身未娶,生活俭朴,基本上做到了戒荤茹素,而且其言谈举止不落窠臼。而颜回的一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英年早逝,真是天妒英才啊。他们都追求一种“不求闻达于世,但求无愧于心”的人生境界。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曾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梭罗一生的写照,同时也是道家所追求的境界。梭罗的思想似乎有着道家的心境。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道家思想的特点是无所不容,无所不包,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梭罗一生都在追求与自然的融合,这与道家“天人合一”的境界极为一致。知者乐水,上善若水,梭罗选择在瓦尔登湖畔写下这篇《瓦尔登湖》,而老子,庄子也经常在他们的作品中用水来表达他们的思想精髓。

儒家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儒家提倡修身养性,反对盲目的、无原则性地追求物质享受,这在梭罗的文章中也有所体现:“我并不想浪费时间去谋取华美的地毯或者其他高级的家具,或者佳肴美食,或者希腊式、哥特式的房子。如果有人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这些东西,并且获得后知道合理的使用它们,那么我也并不反对他们的追求。”孔子认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他注重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梭罗在它的文章中也表达了相似的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endprint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梭罗却与中国的先哲们悟出了极其相似的人生哲理,梭罗的作品和人生经历充分展现出外道内儒的中国色彩。这些人类所能共通和共享的美好人性启示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审视现实,指导人生。否则,任由年华与岁月虚度,志向与愿望日渐消磨,天之骄子们也只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最终只能徒劳地悲伤并后悔。

当代大学生的一面镜子

《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就是别人的成败得失可以作为自己的借鉴。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完全可以从梭罗这样的伟人身上汲取精华,取长补短,从而成为一名更加合格的大学生。通过阅读梭罗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应该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首先,要做真正的自己。梭罗曾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梭罗还说:“公众的看法对我们的影响,其实并没有我们自己的看法那么大。人对自己的看法,决定或者影响着他的命运”。现如今,有很多大学生都不会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因为他们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老师的、父母的、朋友的,太多太多人的想法影响着他们的决定。并不是说这些人的意见都是的错的,我们是应该听取一些正确的,有益的意见,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一定要按照他们说的去做。爱默生曾经说过:“我们要用自己的双腿去走路;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我们要说出自己的思想。”所以当我们做决定的时候,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听一听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我们应该相信自己,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人生,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我们去活。我们应该相信自己做出的决定,即便最后我们真的失败了,那又怎样,至少我们活出了自我,而且又有谁能够真正评判成功与否呢,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是吗?!

其次,要杜绝贪欲。在梭罗看来,“绝大多数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的生活的舒适,非但是多余的,而且还会妨碍人类的提升。说到奢侈和舒适,最聪明的人往往过着比穷人还要简单和简朴的生活。无论在中国、印度、波斯还是希腊,古代的哲学家都是身外财物比谁都少、内心财富比谁都多的人。”现在很多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出现了问题,他们一味地追求名牌,追求那些极为昂贵却并不实用的东西,这些东西也许他们并不喜欢,不过为了满足他们的虚荣心,他们宁愿昧着良心过日子。这些人只在意他们的外表是否光鲜亮丽,却忘记了一个人的内心才是最需要花时间去塑造,完善的。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端正自己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向梭罗学习,他通过自己两年多的湖畔独居生活,向我们证明,即使没有很多钱,没有豪华的住宅,没有昂贵的衣服,没有丰盛的大餐,我们也能够活得好好地,每天开开心心,无忧无虑的。我们这些大学生自诩是文化人,可是我们却被这花花世界迷了眼,慢慢地丢失了我们的原则和坚持,失去了底线和追求的我们又和野蛮人有什么区别呢。而且有的时候人就是这样,总是贪得无厌,得到了白银就想要黄金。贪婪似乎是人的天性。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目前要做的就是放正我们的心态,要学会知足常乐,要看清自己的内心,不要贪得无厌。

最后,要坚持不懈。梭罗说他的实验让他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人自信地朝着梦想的方向前进,努力去过上他事先设想的生活,他将会取得普通人想象不到的成功。到那个时候孤独将不再是孤独,贫穷将不再是贫穷,而软弱也不再是软弱。梭罗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并不为之努力呢?

参考文献:

[1]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2]冒键.瓦尔登湖畔的圣贤:梭罗与孑L孟之道[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9).

[3]李洁.论梭罗与中国的关系[D].上海:复旦大学,2008.

[4]刘德松.灵与肉和谐的哲学思索——重读梭罗的《瓦尔登湖》[J].长城,2012(2).endprint

猜你喜欢
当代大学生瓦尔登湖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师生共读《瓦尔登湖》
师生共读《瓦尔登湖》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澄明之境,澄澈之书
浅析微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