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牛班的春天》浅谈榜样德育

2015-07-16 08:18许祝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马修榜样德育

许祝

[摘要]1949年,失意的音乐家马修来到名为“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做学监,这是一所专为“问题少年”的“再教育”设置的学校。这里的学生有犯罪倾向,非常叛逆,就像池塘底的黑臭淤泥那样让人生厌。但克莱门特·马修却在这里创造了奇迹,他的道德素养影响了孩子们,他赢得了孩子们的爱戴和同事的支持。他的成功是因为模仿是人的天性,美德是通过榜样的作用教给儿童的,教师自身道德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代替的。

[关键词]榜样;德育;马修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3-0192-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94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执导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又名《唱诗班男孩》)轰动世界影坛。影片的故事情节唯美、清新感人,法国儿童合唱团孩子们天籁般的歌声以及让人陶醉的音乐征服了世界

一、影片解读

50年前一位富有才华却失意的音乐家马修来到了一所名为“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做学监,这是一所专为“问题少年”的“再教育”设置的学校。马修面对的是特殊的学生,他们有犯罪倾向,非常的叛逆,他们偷盗、说谎、抽烟、打架、搞恶作剧,就像池塘底的黑臭淤泥那样让人生厌,这“放牛班”即是差班中的垃圾班。

这些问题学生比较难管,恶事层出不穷,防不胜防,马修到学校的第一天就看到了马克森斯大叔被勒盖莱克的恶作剧刺伤了右眼。学生顽劣而邪恶,因此学校就衍生出粗暴专制的管理者,残忍的校长和冷酷的教师崇尚“犯错——惩罚”的教育信条。他们只看到孩子们错误的一面,一旦犯错就用禁闭、毒打等专制残暴的手段惩罚。而学生也总是想方设法地报复老师,师生关系非常紧张。在这个重重束缚和压抑的地方,孩子们的心灵被扭曲,看不到人性的善良。而这一切都因为一个落魄的音乐家,一个小小的学监老师克莱门特·马修的到来而改变,其貌不扬的马修在这里创造了奇迹。

(一)马修以德行报答孩子们的顽劣

场景一,马修第一次上课时,一不小心滑倒,手提包掉在了地上,被勒盖莱克抢到后抛传给其他学生,教室乱成一团。这时,校长哈森进来要惩罚闹事的学生,但马修却用善良的谎言为学生们开脱。马修深知“放牛班”的学生都是问题少年,他们被社会忽视、被家庭放弃、被教师压制,这群野孩子缺少爱,因此极度叛逆,常用粗鲁的行为来引起大人们的关注,所以,马修宽容了他们,并用善良的谎言帮助他们免于惩罚。

场景二,莫朗奇,前任教师形容他为“天使的面容,魔鬼的躯体”。马修让他维持课堂秩序,但等他处理好勒盖莱克的事后返回教室,看到的是莫朗奇在黑板上画出丑化他的肖像速写。面对这一情况,马修可以根据校长的“行动一反应”管理原则,惩罚莫朗奇。但马修处理出不同的水准来,他选择了宽容,还莫朗奇一个肖像素描头像,并且是滑稽漫画式的。

马修老师用一颗宽容的心面对孩子们一次次的恶作剧,这种善良、宽容好似一缕温暖的阳光射入了“池塘之底”,一石激起千层浪!“池塘之底”的寒冷开始慢慢融化了。

(二)马修尊重每一个学生

事件一,在一般人的眼里,问题少年哪里会有什么理想,更不会问他们有没有理想。但马修尊重每一个“放牛班”的孩子,尊重他们的未来。第一次上课,马修就请孩子们写下自己的理想。这群野孩子,之前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的内心,早时的梦想早被“池塘之底”的专制管理抹杀了。现在,出乎意料的是每个孩子都很认真地在描绘着自己的理想,在能尊重他们的马修老师的引导下,重新捡回了自己的尊严,这群捣蛋鬼也是有理想的。

事件二,宽容善良的马修深恶痛绝学校用强权制度压迫学生。好的教师可以造就一个人,不合格的教师也可以毁灭一个人。“放牛班”的孩子们的心灵被死板的学校和家长专制制度压制着,但只需要一首感人的诗,一些简单的引导或者一曲叩人心灵的音乐就可以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抚慰从而插上理想的翅膀。马修热爱音乐,并用爱心关怀学生。他决定顶着压力在“池塘之底”创办合唱团,为他们谱曲,教孩子们唱歌,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让这群被大人放弃的孩子们看到黑暗中的希望之光。马修对每个孩子都坚持不抛弃不放弃,尊重每一个孩子。

马修充分挖掘孩子们的音乐天赋,根据孩子们的高音、中音、低音等特征编入合唱团,而且,马修没有让总走音的科宾和不会唱歌的派皮诺置身事外,分别任命他们为“乐谱架”和“合唱团指挥助理”。在任命科宾为“乐谱架”时,乐谱近在伸手可得的地方,他却侧过身,对坐在一旁的派皮诺说“派皮诺先生,把乐谱给我”,“派皮诺先生,指挥棒,非常感谢”。他没有让这两个孩子感到被抛弃被放弃,让每个孩子在合唱团都有用武之地,每个孩子都能展示自己的所长。

但事情进展的不怎么顺利,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拥有天使的面容和天籁般的歌喉却有着魔鬼的身躯的莫朗奇,一开始他拒绝加入合唱团。他非常叛逆但并未失去对音乐的爱好,他是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灵封闭而敏感,但在独自一人的时候,音乐自由之花能尽情地绽放。

马修在日记中对莫朗奇有所描述:“他自己感觉不到,可我确信无疑,他的嗓子是个奇迹,预示着一种异乎寻常的音色。”在马修的不懈努力下,莫朗奇终于加入了合唱团。他的异乎寻常的音乐天分,在马修的精心保护和培育下,常常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创造出奇迹。

然而,当马修与他的母亲并肩走路时,莫朗奇竟将一瓶墨汁从楼上泼向马修。虽然马修格外欣赏莫朗奇,但觉得有必要惩罚他,于是去掉了莫朗奇的独唱部分。当最后马修指挥全班为伯爵夫人表演合唱时,最具有天分的莫朗奇因为过错被晾在一边,显得格外失落。但第一节音乐结束时,马修突然宽容的转向莫朗奇示意他演唱,莫朗奇带着一种幸福感唱出天籁般的歌声。此时,在他的眼神里,马修读到了他懂得了感激,马修通过这种方式让他懂得了感恩。endprint

影片的核心事件就是成立合唱团,核心人物就是莫朗奇,马修的慧眼识珠、精心呵护和培育为他从一个叛逆少年蜕变为一个受人崇拜和尊敬的世界知名指挥家奠定了基础。他的这种教育开启了放牛班的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们拥有了美好的春天。

二、榜样德行铸就德美之人

保罗·韦地博士曾根据9万个学生所写的信,概括出作为一个好老师的12种素质,其中包括友善的态度、尊重课堂内每一个人、耐性、兴趣广泛、良好的仪表、公正、幽默感、良好的品性、对个人的关注、伸缩性、宽容、有方法。从影片中看出马修老师具备了这其中的大部分素质,由此可见,在孩子的德育工作中,教师的品德素质对德育效果的影响非常关键。

为什么教育者的品德对德育效果的成败影响极其重要?因为榜样的力量!那么榜样的美德是如何传递给受教育者的呢?

“美德是通过榜样的作用教给儿童的,而不是通过训诫方式强加给他们。”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里强调的是教育者的言教与身教统一的重要性。

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传》讲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家住在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丧事的游戏。孟母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事。孟母又说:“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在游戏中摆弄祭祀器皿,学习揖让进退之礼。孟母说:“这里才适合孩子居住。”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等到孟子长大,学成六艺,最终成为一位儒学大家。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周围人的行为对孩子品德的形成产生榜样效应的作用。

法国哲学家卢梭讲究“以身作则”的教育方法,他说:“树立榜样!否则,你在孩子身上不可能有任何成功的教育。”

英国哲学家洛克也很重视榜样德育,他认为,人生下来心灵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对于洛克来说“道德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渐养成的。提供怎样一个环境,希望孩子变成什么,就会收获什么。”因为“儿童(不,成人也一样)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得来的。我们都是一种模仿性很强的动物,是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的”。所以,“在各种教导儿童以及培养他们的礼貌的方法中,其最简单、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榜样德行铸就了德美之人!马修是一名成功的教育者,他成功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他所具备的品德素质。

三、马修的榜样德育

孩子之为孩子,就因为孩子有缺点,不懂事,甚至会犯错误,需要大人的教导。老师之为老师,就在于他们年长于孩子,素养高于孩子,老师有责任教导孩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这些被社会、家庭放弃的孩子。关键是教育者能否有爱心,因为爱可以使师生的情感相互沟通,使受教育者对教师产生尊敬、热爱和亲近之情。

马修就对孩子们充满了爱。从影片中我们看到孩子们一开始是顽皮的,但在有爱心的马修的教导下,渐渐地,孩子们也像马修一样变得充满了爱。比如,用恶作剧刺伤了马克森斯大叔右眼的勒盖莱克学会了照顾马克森斯大叔,真心为自己的行为忏悔。但当孩子犯错时,马修并不溺爱,而是给予适当的惩罚,用循循善诱方式教导孩子,也给孩子们改过的机会。比如前文提到的对莫朗奇适时的惩罚。

中国有句古话:“爱屋及乌。”教师爱学生,这种爱自然会被学生内化从而以同样的爱对待教师,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在“池塘之底”,当孩子们从马修老师那里得到爱,得到关怀的时候就会从心底尊敬、爱戴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去模仿老师的行为,马修老师正是这样一个好榜样。

“池塘之底”“的孩子们在马修老师的爱心感召下慢慢地在改变着。与此同时,该校的其他老师也在马修老师的榜样效力下有所改变。那个刻板的校长,在某一刻,他那冷酷的心也被感动过,他加入了足球队,甚至爬上办公桌,放飞纸鸽;那个刻板的数学老师朗格勒瓦先生也加入了合唱团,弹起了风琴;这就是好榜样的魅力!

从影片中,我们看到马修的爱心德育得到了回报,孩子们爱戴他,同事们理解与支持他:

事例一:当莫朗奇把墨水投向马修时,其他孩子不满他的行为,对他群起而攻之。

事例二:影片最后,派皮诺随马修离去,是对马修教育方式成功的证明。

事例三:马修离开学校后,其他同事们联名上告校长哈森,哈森也被开除。

事例四:莫朗奇后来成为了世界著名的音乐家。

马修成功地收获了榜样德育的硕果!

当老师是坏榜样时,也可以毁掉孩子,影片中的哈森校长就是这样一个坏榜样。他不懂用爱去感化,只知道所谓的“行动——反应”,鼓励孩子相互中伤,总是站在孩子们的对立面,认为“池塘之底”的每个孩子都是顽劣到不可教化的地步,不允许他们犯错,一旦犯了错,从不手下留情。他的这种暴力换来的是孩子们更猛烈的报复。那个被哈森校长冤枉的孩子蒙东最终用暴力去回报了寄宿学校,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即坏的榜样的恶果。

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在教育过程中更要有爱心!真正影响学生的是教师的道德素养,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最能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教师自身道德素养对孩子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任何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代替的。学生从教师情感态度中所学到的东西,要比教师所授的书本知识更多,因为学生的品性修养是在潜移默化中向教师模仿得来的。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树立自己的榜样作用,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示范,让孩子们在接近德行素质高的老师时“如人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四、《放牛班的春天》榜样德育艺术魅力

音乐在电影艺术中,起着积极的表现作用,它对画面有独特的补充、深化、烘托和渲染能力。《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故事弥漫着音乐和爱,影片中马修老师是用音乐打开了学生的心灵的。

我们说,教育需要爱,但这爱不能从简单、粗暴的“行动一反应”中来,德育,最重要的是用爱心引领,文学、艺术是最好的介质。音乐对灵魂有着巨大的救赎力量,对人的心灵有独特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这是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艺术对人类的性格、情感、道德的影响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虽然“池塘之底”的大多数孩子们身上有许多缺点和不良行为,马修老师也能用音乐净化他们的心灵。正是音乐救赎了孩子们的心性,将他们从粗暴、叛逆、自闭中解救出来,让他们重新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一个德行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将是终身的,老师也许不能快速提高你的学习成绩,但却可以用自己的德行做榜样,将爱与美德“润物细无声”地的融人你的心灵。遇到马修这样的德行好的音乐老师,更是幸福,因为他将爱融进了音乐教育中,用音乐开启孩子们的幸福,用音乐影响孩子们的道德、意志、品格、情操等,用音乐的力量,让孩子们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的受到自己的德行的影响。不知不觉中,孩子们也像他一样懂得了爱与美德。他用音乐引领孩子们徜徉在爱与美德的路上。这就是《放牛班的春天》的榜样德育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刘石磊.浅谈从《放牛班的春天》中收获的德育启示[J].新课程研究,2009(154):160-161.

[2][爱尔兰]弗兰克.M.弗拉纳根.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4

[3][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47,64,191.

[4]李霞.洛克道德教育研究[J].学理论,2009(4):26-27.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修榜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生日谜语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马修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