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5-07-16 21:44曾健坤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办学院校

曾健坤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我国各高校提高办学层次,扩大办学规模的重要举措,地方院校必须正视国际化,适应国际化,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办学经验和模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实现教育创新,力争在未来高等教育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地方院校;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3-000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01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我国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现阶段基本状况

我国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呈现如下现状:第一,办学层次普遍低。可从两方面来分析:外方合作者层次低和项目层次低。第二,专业设置存在重复、不合理。经济、管理、偏多,理工科应用技术类较少,不利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现实表明,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在迅速发展的背后存在很多隐忧,诸如缺乏特色、规模普遍较小等。从国外合作高校来看,与我国地方院校合作数量最多的是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亚洲地区主要集中在日本和韩国,也有部分中国香港、台湾、澳门地区的高校。

二、我国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生物,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大致可以总结如下:

(一)政策的局限性和滞后性

首先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相关政策与法规的制定较晚,并且很长时间往往是依据中外合作办学实践而被动地应对而缺乏前瞻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这是政策的滞后性问题。政策的局限性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各部门政策、法规不配套,行政效率不高,如合作办学的审批权问题,审批周期冗长,行政处理环节繁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作双方的积极性。另外就是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问题。“我国缺乏一整套完整的合作办学监管体系,从审批到广告宣传、办学过程的质量监管、财务审计等,还需要做大量工作。”

(二)教育教学不规范导致学生培养质量不高

1.教学管理不规范。在教学管理上,由于面临的都是前所未有的问题,难免形成不规范的地方。比如对于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许多院校还停留在以前聘请外教的管理阶段。须知,中外合作办学之前,外教的教学多数仅限于语言类,而中外合作办学要求培养的是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学校需要从教师教学任务的安排、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学过程的监督,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效果的评估,以及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等,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

2.教学计划陈旧。合作办学中,部分专业课程必须由外方提供原版教材,用外语授课的方式,并按照双方共同制定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案进行考核。而现实中,由于受几十年传统教学方式影响或师资问题左右,加之办学双方缺乏及时沟通和相互监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计划往往陈旧落后,或者教学计划本身具有国际性,但在具体操作中,又回归本位,最后直接影响了学生培养质量。

3.教学方法僵硬。在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中,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国外的教学模式的冲突是难免的。许多学校、老师还是以传统的“填鸭”模式为主。而外籍教师的授课往往是启发性教育为主,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实际运用能力的锻炼。实际情况是,中国学生数年来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外教的新奇教法,可能刚开始比较新鲜,但时间一长,就以玩味态度对之。

(三)办学资金紧缺

经费紧缺是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而尤其以地方院校为甚。中外合作办学经费短缺则几乎是绝大多数参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地方院校不得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为地方院校本身资源有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并且国家财政投入普遍不高,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多数高校长期负债经营,已经严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地方院校为开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必须承担项目的前期所有费用。

三、我国地方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分析

(一)我国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可以理解为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和示范作用,在起点和发展速度上占据一定的优势。地方院校由于内外部各种因素所致,在国际化程度上远远比不上名牌重点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起步普遍较晚。但是近年来,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工作,已成为广大地方院校管理人员的共识。地方院校共同拥有一个重要优势:即可以直接借鉴重点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的成功经验,汲取教训,避免走弯路。

(二)我国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区域优势

地方高校因为大多地处地级城市,往往是该市或甚至是该地区唯一的高等学校,所以,地方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其它高校不可取代的区域机遇。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方高校的智力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自然为地方高校学生在就业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机遇,同时地方院校也能够最快捷的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态势,对学校的规划作出相应布局和调整,在自身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上取得第一时间的互动与双赢,这是其他高校在本地区很难做到的。

(三)我国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优势

地方院校一般处于特定的地理文化环境中,往往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国际化与民族化是殊途同归的,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地方院校在国际化进程中,尽管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但其本身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是其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中的巨大优势和吸引力。而多数地方院校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因此地方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中,要善于发掘区域特色文化,并将之与办学国际化实践相结合,形成自身办学特色优势,利用自身地域文化优势形成国际特色品牌。

四、我国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地方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目前,虽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法规不下数十条,但总的来讲还不够完善。既然国家对此持鼓励态度,就必须制定具体的相关政策,如对参加合作办学的国外教育机构,给予在其他经济领域适当的优惠;对参加合作办学的地方高校,则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教育经费上的适当扶持等。从而积极引导国外教育机构与地方高校合作办学。同时国家也应大力倡导地方政府投入地方院校的发展建设中,积极引导、鼓励地方经济与地方院校的互动发展。

(二)规范管理,加强执法检查与监督

主管部门加强监督、完善规章制度。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可以联合出台有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广告宣传的相关政策,以杜绝虚假广告对社会大众的欺诈。最后必须重视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化管理。“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评估办法、制约措施等以保证质量。如设立专门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管理评估机构来完成专业性评估职能;定期在主要媒体公布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质量评价结果等”。

(三)慎选合作学校,选准项目,对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

地方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对于外方合作学校和合作项目的选择必须慎之又慎,进行充分考察调研,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基本目标。因为,一旦失误,质量就无从谈起。对于项目的选择,则须充分考虑双方学校实际情况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寻找合作高校之间合作办学的学科专业最佳结合点,本着“以强扶弱”或“强强联合”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学科专业开展合作,慎重选准合作办学项目,尔后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确保项目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辉.市场供给与中外合作办学[J].教育科学,2003(6):52-55.

[2]徐建中,李有彬,那书博.中外合作办学的经济性分析与模式探索[J].情报科学,2006(5):681-685.

[3]林炜,陶林.论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的问题、原则与对策[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50-253.

[4]佚名.中外合作办学与高等教育创新——第七届教育政策分析高级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2006(2):25-28.

[5]覃美琼.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高等般育研究,2006(5):35-37.

[6]朱志成.论中外合作办学的驱动力和负面因素[J].江苏高教,2004(3):35-37.

[7]王文斌.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57-59.

猜你喜欢
办学院校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