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楸园读《论语》之《八佾》篇(下)

2015-07-17 21:10山西刘毓庆讲述贾娟娟整理
名作欣赏 2015年34期
关键词:管仲论语孔子

山西 刘毓庆 讲述 贾娟娟 整理

椿楸园读《论语》之《八佾》篇(下)

山西 刘毓庆 讲述贾娟娟 整理

孔子在很多场合都重申“古之道”,其实他一生所追求的,是“郁郁乎文哉”的古代礼乐制度的复兴。礼,如告朔,即使只剩下了形式,也不可轻易舍去,因为这是修复礼乐文明制度的一线生机。乐,有最高的标准,就是《韶》,它尽美尽善,包含着王政、王道,也包含着“仁”。《诗经》之所以“思无邪”,就是因为它“发乎情,止乎礼义”,合乎人情,融礼乐文明于一体。

《论语》 礼乐文明 思无邪

天道不可违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这一章所讲的是孔子的人生态度。

王孙贾是卫国的大夫,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他向孔子请求的话,可能是当时的谚语。媚,讨好。奥,室内西南隅,是尊者所居的隐秘之所。灶,做饭的地方,一般都在外室。奥和灶这两个地方都有神位,故要祭祀。以前的人每做好饭,必然要先祭灶神,因为他就在眼前,而且还希望他向上天言好事。这里的“奥”用来比喻君主身边的近臣,“灶”用来比喻执事的权臣。其喻意是:与其讨好近臣,不如讨好权臣。王孙贾表面上是向孔子请教此话怎讲,实际上是启发孔子向他讨好。而孔子的回答是:得罪了天,讨好谁也没用!天指的是什么?是天道,是民心,是人间的正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报有迟速,无论是近臣还是权臣,逆天而行,都难逃一罚。孔子的回答是向王孙贾亮明自己的态度:君子不党,唯义是从,何问近臣权臣?

孔子的文化选择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一章所讲的是孔子的文化选择。

监,借鉴。二代,指夏商两朝。郁郁,昌盛之貌。孔子本是殷人之后,可是他在文化上却选择周,原因何在?很简单,孔子完全是从人类利益的角度考虑的。他认为周之礼乐文明是在夏商两代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高度的文明形态,所以用“郁郁乎”来形容。这种文明充满着道义与温情,代表了人类健康发展的方向。孔子一生追求的就是这种“郁郁乎文哉”的礼乐制度的复兴。孔子的选择反映了他从善不从亲的明智决断,也为此后人们追求的理想国提供了蓝图。

虚心即是礼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此章讲孔子的虚心。

这里所记的是孔子第一次进周公庙的一个故事。鲁太庙是始祖周公的庙,也是鲁国举行重大仪式的地方。或,有人。孰,谁。鄹,又写作“陬”,是鲁国的一个小邑。孔子父亲叔梁纥曾做过陬邑大夫,所以又称陬叔纥。“陬人之子”是有人对孔子蔑视的指称。

孔子在当时是很有名的礼学专家,因此鲁国贵族孟僖子临终时,曾嘱咐他的两个儿子要向孔子学习礼仪。但孔子进了太庙,每件事都要询问主管的人,好像一无所知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孔子对于太庙中的礼器名物平时只知其名,而现在则是考核其实。此时他不是以礼学专家的身份出现的,目空一切,傲气凌人,而是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表现出了一副谦恭的态度。礼的核心精神,就是一个“敬”字,而虚心下问,正是对人尊敬的表现,所以当人对他这位礼学专家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时,他只用三个字作答:“是礼也。”意思是:这就是礼。相反,那种自以为懂,指手画脚的行为,便是失礼。这只要想想许多领导视察时随意指导工作的情形,孔子“每事问”的意义也就不言自明了。朝鲜魏伯珪说:“每事问,有多少说话可分疏者,夫子只以三字断之。这三字峻截明白,如刀断物,或人其将捧头退缩不敢仰见天日矣。闻人毁,言而呶呶申白,皆自家先自不足者。”①

比射非比力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这一章是针对争强好胜的比射风气而发的议论。

“射不主皮”见于《仪礼·乡射礼》,是古代比射的规则。皮,是指用皮革制成的箭靶。科,等级。言“古之道”即在说明今已不如此。

古人比射,主要不在比技术、比力气,而是要通过比射展现自己的德行修养,即《礼记·射义》所说的“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②。这德行,人可以通过修养而成,但人的力气大小却是天生的,与修养无关。所以比射时,并不要求一定穿透箭靶。可能到孔子的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常有以射穿箭靶相夸耀者,而把德行放到了一边。所以孔子才重申“古之道”,以表示对今人行为的批评,但话语含蓄,不露锋芒,体现出了温柔敦厚之风。

礼以物存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 ì)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这一章谈的是孔子对告朔之礼的态度。

根据周礼规定,每年冬十二月,天子要把来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诸侯慎重地把历书藏于祖庙,每月初一宰羊来祭祀,这种祭祀叫“告朔”,所用“饩羊”,是杀而未煮的羊。自鲁文公后,鲁国国君往往借故不参加“告朔”之礼,只是让主管的人每月宰羊虚应故事而已。子贡觉得这样虚应故典,还不如干脆把羊也免了,因为这已没有意义,但孔子不这么认为。因为孔子看到了其中的意义,故而给子贡放了一句狠话:“你心疼羊,我心疼礼!”

孔子为什么不让去告朔的饩羊?要知道饩羊的存在,意味着告朔礼的存在,而告朔礼犹如《春秋》书“春王正月”一样,它的存在意味着周天子的存在,意味着君臣之礼的存在。王宇泰说:“此一羊也,在子贡见以为羊,在夫子见以为礼。以羊为羊,是礼在羊之外而礼亡;以羊为礼,是礼在羊之中而礼存。”③告朔礼代表着王政、王道,代表着大一统,而这正是孔子极力追求、维护的。尽管告朔只剩下了形式,但这形式是修复礼乐文明制度的一线生机,犹如逃亡之君,他的存在就是复国的希望。子贡去饩羊,等于是“尊王”意识的消失,复礼希望的放弃,孔子之所以生气,原因便在此。

礼近于谄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这一章是孔子对君臣失礼的感叹。

礼是恭敬而有度,谄是阿谀讨好而不知节。这两者形式上有些相似,而本质则大不同。但在孔子的时代,礼乐崩坏,世风日下,没有了礼,只剩下了谄,尊卑关系被废弃。孔子对君子的敬重与礼节,在时人看来,不是书生的酸劲,便是小人的谄媚。

这一章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礼近于谄,形式难别,区别主要在于内心是尊敬还是讨好;第二,时人已不知礼,面对这种情况,更需要有志之士以复礼为务。从孔子的话中,我们可感到他的忧虑和无奈。

君也不能无礼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一章讲君臣关系。

鲁定公是襄公的儿子、昭公的弟弟,名宋。当时鲁公室已被季氏等三家瓜分,昭公因不敌季氏而去国;定公即位,孔子出仕鲁。这段对话可能发生在孔子仕鲁时。从中披露出了两个信息:第一,定公有整顿鲁国秩序的理想;第二,定公在君臣关系的处理上没有谱,当时一切都没了规矩,他正为之发愁。孔子的回答突出了一个“礼”字,“礼者,体也”,就是得体。君对臣是应该尽忠的,但前提是君首先要有礼。礼在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己要循礼而行,待臣以礼,不能失去对臣下应有的礼貌;二是以礼约束,不能任其越规,先以礼自正而后才可以正人。此与“其身正不令而行”含有相近的意义。这里表面上谈的是君臣相处之道,实则重点在君的行为上。竹添光鸿说:“此章夫子有上下交责之意。”④

《关雎》与“止乎礼义”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是孔子对《关雎》音乐的评论。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最早是乐歌。淫,过度。伤,悲痛。《关雎》诗写男女之恋,写到了“求之不得”时的忧思:“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又写到了成婚时的喜乐:“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音乐表现应该与诗的内容相合,故孔子说《关雎》乐歌欢乐而不放荡,忧思而不悲痛。

孔子的评价其意义在于:第一,本着“思无邪”的读诗原则,诱导人们正确认识男女之思,此诗无论表现哀还是乐,都是出于性情之正;第二,确立典范,坚持“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歌创作原则。所谓“止乎礼义”,就是用礼义规范行为。礼的功能之一是“缀淫”(《礼记·乐记》)、“制中”(《礼记·仲尼燕居》),抑制过分的情感表现与贪欲追求,使其适可而止。哀、乐是“发乎情”的,这是“民之性也”,不如此不行;而“不淫”“不伤”,则是“止乎礼义”的表现,这是“先王之泽”尚存的反映,因而有典模意义。与今之在大庭广众之下作狎邪之举的所谓个性解放者,不可同日而语。

孔子对学生的宽容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这一章讲孔子对犯错误的学生的态度。

哀公是春秋末期鲁国的国君。宰我是孔子的学生,名予,字子我。社是祭土地神的地方,社神的牌位用木制成,选用的木材是当地宜生长的树木。夏用松木,殷用柏木,周朝人则用栗木。“栗”字因有“战栗发抖”的意思,所以宰我就附会说,这是要百姓恐惧发抖。孔子知道后就批评宰我,但又表示原谅,说:事已发生,不必再说;既成事实,已不能挽回;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不追究了。谏,匡正、挽回。咎,追究罪责。有人把孔子的话解释为劝止宰我不要再批评周人,这恐怕与事实有违。因为周人主张敬德爱民,以礼治国,并不是让人战栗。

宰我妄作解释可能是有目的的,他是看到鲁哀公威仪丧失,想暗示他用铁腕治国。孔子之所以原谅他,因为他毕竟还是为君考虑,出发点是对的,只是点子是歪的。孔子希望他知过能改。孔子看人看大端,宰我多次遭到孔子的批评,但他为人坦率,好学善问,是孔子语言科的高才生,故孔子时时鞭挞他,促其向上。

管仲小器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这是孔子对管仲的评论。

管仲是齐桓公的大臣,姓管名仲,字夷吾,曾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器,器量、抱负。三归,三处家室,三处各有家臣,不能兼管,所以说“官事不摄”。塞门,相当于四合院的照壁,目的在于隔离内外视线,在周代只有国君才有资格有这种建筑。反坫是设在厅前两楹间的平台,这是两国之君结好时,相互敬酒后放回空杯的地方,这也是国君府上才能有的建筑设施。

当时有评价说:“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⑤孔子针对这种观点,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从孔子的评说中可以看到:第一,管仲生活奢华,有三处家室,各有管家而不相兼。第二,管仲有国君的派头,家里的建筑设施都不按礼制规定来,成了国君府的翻版。从这两点看,管仲不拘一格,还不够“大器”吗?孔子为何有“管仲器小”之论?原因在于管仲能以智佐君,而不能以礼安邦;能成君之霸业,而不能辅君行王道。这里反映了孔子的王道政治思想以及治平抱负。

《论语》中有好几处说到管仲,其他几处评价都很高,为何此处不同呢?这有可能是孔子不同时期的看法。一个学者,晚年与早年对问题的看法往往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论语》中孔子对管仲评价前后矛盾,也不足为怪。

孔子论乐

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x ī)如也;从之,纯如也,皦(jiǎ o)如也,绎如也,以成。”

这是孔子关于音乐节律的论述。

太师是乐官的首领。翕,前人解释为盛,以为指乐器齐奏的盛况,恐不妥,当释为敛,指音乐开始缓缓而起若有所收敛的样子。从,同纵,与“翕”相对,指放开。纯,指音乐声纯和如一;皦,清晰,指乐声嘹亮而不混杂;绎,指余音绵绵不断;成,指一曲完成。

孔子为什么要向音乐专家大讲音乐之序呢?这并不是班门弄斧,而是说明当时礼崩乐坏,糜乱狂躁之乐犹如今日的流行乐,打破了音乐原有的结构秩序,乐官们沉迷于流行乐中,徒知五音八律,而不知音乐有自然之序,如春风和煦,令人心神和畅,导人向善,不像流行乐,徒令人欲泛滥、宣泄愤怒而已。但这其中的道理连当时音乐专家都不明白。孔子论乐,此中寄寓着他复礼正乐的希望和努力。

时人对孔子的评价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

这一章是时人对孔子的评价。

仪是卫国的一个地方,封人是管理边境的官。丧,指丢官。铎,一种大铃,铃舌有金质和木质两种,木质的叫木铎,金质叫金铎,战争用金铎,文教用木铎,用时摇动发出响声以警众。孔子到仪地,仪封人要见他,并提出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即凡是君子到此地,他没有不见的,孔子即是君子,那就必须要接见他了。孔子的随从弟子只好引他见了孔子。当他告别孔子出来后,就对孔子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评价,他告孔子众弟子说:诸位不必为老师的丢官而懊丧,这个世界无道太久了,上天是有意让孔先生做天下的向导,走出黑暗的。

这一段话披露了三个信息:第一,此事发生在孔子丢官后不久;第二,弟子们当时多数人想不开;第三,仪封人的看法代表了当时有远见的贤者对孔子的认识。政治上的失败对于孔子而言似乎是一大损失,然而正是这失败,使他在文化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虽失位于一时,却施文教于万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没有政治上失败的孔子,就没有万世师表的孔子,就没有孔子建立的“五经”文化体系,也就没有今天的中华民族。孔子政治上的失败,是中华民族之大幸。

孔子评《韶》《武》二乐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是孔子对两支古典乐曲的评价。

美指曲调言,善指内容言。《韶》是舜留下的乐曲,《武》是周武王时的乐曲。韶者,绍也,继也,是表示受禅让而君天下的;武者,舞也,征伐行动如物鼓舞也,是表现武力而得天下的。两支乐曲的旋律都很美,可是内容一颂文,一赞武,这便有了根本性的不同。孔子崇尚德治,故以为《韶》乐尽美尽善;而武是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所以孩子认为《武》乐有些遗憾,未能达到“尽善”的境界。这反映了孔子在音乐评价中的价值取向。

臭官架子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这里展现出了一个官僚主义者的臭架子。

做官最主要的不是耍威风,而是宽容下人,否则便会脱离群众;行为礼节,最主要的是心存敬意,而不是形式规矩,否则便是对对方的蔑视;面临丧事,最主要的是要尽哀伤之情,而不是走过场,否则便失去了基本的人情。一个不宽、不敬、无情的人,该如何对待呢?

显然孔子是有所指的,只要看看现在的一些官僚,就知道孔子所指的是怎样的人了。他们高高在上(居上),对下级总是板着面孔(不宽);给张三握手,嘴却朝着李四说话(不敬);下属有丧,吊唁时也不忘打官腔,指导你要注意一二三四。这种人只知做官,不知做人,失去了一个健全的人应有的一份宽仁、虔敬和感情。孔子所批评的正是此类官爷。

①〔朝鲜〕魏伯珪:《读书·义·论语》,成均馆大学校出版部《韩国资料集成》本,第34页。

②〔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射义》,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38页。

③④〔日〕竹添光鸿:《论语会笺》卷三,《崇文丛书》本,东京崇文院昭和九年八月版,第30页,第31页。

⑤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小匡》,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90页。

作 者: 刘毓庆,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辞赋学会、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贾娟娟,山西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

编辑:张勇耀mzxszyy@126.com

猜你喜欢
管仲论语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管鲍之交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鲍叔牙与管仲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