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哈利·波特》的电影改编艺术

2015-07-17 07:49史芳芳山西大学太原030006
名作欣赏 2015年6期
关键词:哈利·波特罗琳哈利

⊙史芳芳[山西大学,太原030006]

小说《哈利·波特》的电影改编艺术

⊙史芳芳[山西大学,太原030006]

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畅销小说《哈利·波特》自问世以来就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狂潮。与此同时,随着系列小说的走红,电影版《哈利·波特》也在2001年登上银幕。对文本的成功改编促成了《哈利·波特》由一部魔幻传奇小说到电影的成功转变。本文以小说《哈利·波特》作为切入点,从人物塑造、场景还原、主题延续三方面揭开其电影改编的魔法过程。

哈利·波特电影改编忠实延续

电影与文学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肖申克的救赎》《傲慢与偏见》《双城记》等著名文学作品的成功改编成就了国外无数银幕经典。关于改编影片应该和原著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各种理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观点是以巴拉兹为代表的“自由型改编”和以巴赞为代表的“原封不动转现原著的改编”。①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陈犀禾在《电影改编理论问题》一书中将“原著”理解为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由文字、故事、含义构成的复合体,由此将改编分为三类:“忠实于原著文字语言的改编”“把原著的故事情节加以改编”“最不忠实于原著的改编”②。他认为只有通过文字语言才能了解到故事和含义,因此忠实于原著语言的改编最为合理。影片《哈利·波特》采用的方式就是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电影的艺术创造,这也是最常见的改编方式之一。

一、人物塑造

小说的文字描写来源于作者的想象,每个人读后脑海里都会有一个特定的想象,大体特征是一样的,而电影就选择了这千万种想象中的一种把它具体化了。从文学到电影的嬗变,“根本契合点在于故事与人物”③。人物作为故事的核心,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工具,影片《哈利·波特》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基本忠实于小说。哈利·波特是小说中的核心人物,书中关于哈利·波特的描述是这样的:“哈利有一张消瘦的面孔、膝盖骨突出的膝盖、乌黑的头发和一对翠绿的眼睛。他戴着一副用许多透明胶带粘在一起的圆框眼镜,因为达力总用拳头揍他的鼻子。哈利对自己的外表最喜欢的就是额头上那道像闪电似的淡淡的疤痕。”④丹尼尔·雷德克里夫的形象、气质切合了大多数小说读者心目中哈利·波特的形象——翠绿的眼睛、可爱的五官、羞涩的表情、文质彬彬的举止,还有略显瘦弱的身材,完全就是从罗琳书中走出来的小巫师。原著作者J.K.罗琳女士看了丹尼尔试镜的录像带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感觉和自己久别的儿子重逢了。”⑤除了主要演员是童星担任外,影片中的配角均是由英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高知名度的老戏骨担当,他们通过对小说角色性格的深切感知,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哈利·波特》系列中的人物。在众多人物中,不得不提到的是麦格教授的扮演者玛吉·史密斯。她塑造的麦格教授气场强大,优雅端庄,仿佛是从原著里走出来的一样。小说中的麦格教授是一个外冷内热、公正慈祥的导师。电影中保留了麦格教授的这些特征并使她的形象更加鲜活真实。在《哈利·波特》(7)霍格沃茨最后一战中,她唤醒了城堡中所有的石人士兵来守护学校,带领着霍格沃茨的学生勇敢对抗那些明知比他们强大得多的食死徒。演员玛吉·史密斯通过一句富于幽默感的念白——“一直都想要用一次”的强大魔法,将这个影像混乱、四伏凶险的场面演绎得惊心动魄,同时还不乏幽默风趣。这样性格化的言行方式使得麦格教授的形象十分可爱真实。类似玛吉·史密斯这样的老戏骨还有很多,正是通过这些英国演员的倾力演绎,才使得这部电影的改编不囿于照搬人物形象,而是“展开一条寻求个人内心事物的道路”⑥。

二、场景还原

将故事由意念的、口传的或文字的形态,转变成视觉图像,是小说电影化的必由之路。罗琳的功力绝不仅仅在于想象力而已,对角色个性的塑造、细微的心理描写、气氛的烘托和渲染,处处都是高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自始至终以黑色为基调,正如罗琳开篇写道:“我们的故事开始于一个晦暗、阴沉的星期二。”⑦小说的黑暗走向决定了电影的拍摄手法也趋近于阴暗,很少能看见明快的色调,大多数时候剧情是在一片雾蒙蒙的环境中发展,画面显得幽暗迷离,极大地加强了影片的魔幻主义风格。片中各种混杂肮脏的颜色,由魔法棒发出的光影以及人物夸张的服饰色彩搭配,对构设充满神秘、魔幻的影片世界起到了最大限度的诠释效果。可以说电影对原著的挖掘,几乎落实到了每一个细节。小说中关于礼堂的描述:漂浮不定的蜡烛、施过魔法的天花板、可随意更换的装饰、凭空出现的食物、穿墙而过的幽灵等都在影片中真实还原。还有那精彩的魁地奇比赛、逼真的国际象棋表演等等都给影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之好莱坞全球第一的电脑特效,让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夜骐、摄魂怪、马人、妖精等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带给影迷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

三、主题延续

小说《哈利·波特》虽然是一部描写小男孩在魔法学校七年成长与冒险经历的魔幻小说,但J.K.罗琳女士却让“爱”的主题自始至终贯穿其中:亲情之爱、友情之爱、师长之爱……随处都能让人感受到温暖与动人。莉莉的爱给哈利留下魔咒,使哈利身上出现了大难不死的神话。小哈利虽然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但是他父母对他深沉的爱却从未离开过他。他们给哈利带来十七年的保护。这份亲情之爱贯穿了整个《哈利·波特》系列。友情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线索,哈利与赫敏、罗恩的铁三角之间患难与共的友情贯穿全书,在帮助哈利战胜伏地魔的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他们的存在也给了哈利更多的关爱。哈利还得到了来自师长对他的爱。邓布利多教授是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对于哈利就像一座伟岸不倒的大山,当哈利失去人生的航向、陷入不知所往的迷茫时给哈利指导。这些爱让他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伏地魔时没有丝毫退让,最终他打败伏地魔。这样一部爱的故事使《哈利·波特》不再是单纯的儿童文学,而升华为老少皆宜的揭示人性、崇尚善良、展现爱与勇气的佳作。

影片在改编过程中仍然延续了小说爱的主题。罗琳女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爱的力量贯穿始终,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爱能呈现的各种方式都被表达了出来。但是在电影里最为显著和强烈的就是友谊之爱。”⑧影片第一部在巫师棋盘阵上的决战中,哈利将要同伏地魔进行面对面搏斗时,罗恩为了确保哈利能顺利前进而决定牺牲自己。影片中对罗恩的表情进行了特写,虽然内心恐惧但是眼神仍然坚定,那个时候的他,才真正是充满了勇气和决心,令人刮目相看。罗恩受伤后赫敏鼓励哈利:“你能行的,哈利,你是优秀的魔法师。”“我只不过是耍点小聪明,你才是真正的勇敢,是你,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勇气和友谊。要小心啊!”这句台词道出了小说的主题——友谊。正是有了赫敏不停的安慰,哈利才能一次又一次地获得成功。罗琳女士让《哈利·波特》的读者深深感到,亲情和友情是最强大的魔法,可以让我们战胜一切困难,这在影片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有时候电影拍出来,不是为了迎合每一个人挑剔的审美,而是圆了我们把想象具体化的梦。总体来说《哈利·波特》系列影片做到了忠实原著,将文学文本转换为影视剧本的同时,主要的内容和人物几乎一点儿没少,故事的主线也按照小说来推进;其次在改编过程中,也将文学语言、文字符号通过电影手法转换成影视的声像符号,将小说翻译为电影语言,用另一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呈现那个奇幻的魔法空间,发挥了电影的独特魅力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①②陈犀禾选编:《电影改编理论问题》,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版,第144页,第1—2页。

③张玉霞:《论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④⑦[英]J.K.罗琳:《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马爱新、马爱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⑤宁红:《哈利·波特秘密档案》,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⑥[法]莫妮克·卡尔科-马塞尔、让娜-玛丽·克莱尔:《电影与文学改编》,刘芳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⑧http://ent.sina.com.cn/m/f/2011-08-05/10203378352.shtml。

[1]葛颖.电影阅读方法与实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史芳芳,山西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by@sina.com

猜你喜欢
哈利·波特罗琳哈利
赌局的智慧
哈利·波特在中国的20年
哈利的花毛衣
迷你插画:给蚂蚁的明信片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