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孔乙己的“清高”

2015-07-17 14:23徐广益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5年8期
关键词:辨析孔乙己

徐广益

【内容摘要】本文从语文中考中的一道题引出对孔乙己的“清高”是“故作清高”还是“自命清高”的辨析,其另辟蹊径地解读文本,换个视角来理解文本的方法使人深受启发。

【关键词】孔乙己  故作清高  自命清高  辨析

关于孔乙己“站着喝酒却穿长衫”这一处描写,大多教师在教学中都能引导学生得出“能体现出孔乙己经济拮据却还要摆出读书人的架子”这一结论,但若要再细究一下:孔乙己“摆出读书人的架子”是因“故作清高”还是“自命清高”的内心驱使?可能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仔细斟酌一番。下面结合一道语文中考题来探讨该问题。

一、从一道语文中考题说起

几年前苏州市的语文中考中有这样一道题:孔乙己被酒客揭短后竭力争辩,为什么言语中要夹些“难懂的话”?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3分)

参考答案:孔乙己说一些“难懂的话”是为了体现读书人的身份,为自己辩护,掩饰窘相;同时也为了保全读书人的面子,维护残存的尊严。作者通过这个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孔乙己迂腐穷酸,自命清高,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等性格特点。

这题涉及孔乙己的“清高”问题。阅卷中,发现有些学生认为孔乙己说“难懂的话”是他故作清高的表现。笔者认为,这样的说法并不确切。阅卷后,笔者特地查阅了相关文献和资料,惊奇地发现,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也很不透彻,甚至还有误解,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孔乙己的“清高”也是一知半解,把“故作清高”和“自命清高”混为一谈。所以,细品孔乙己的“清高”,有其现实的指导意义。为全面正确理解该问题,笔者另辟蹊径来解读文本,换个视角来理解文本,现把自己的感悟与同行共享。

二、关于“故作清高”与“自命清高”的辨析

仅从字面上来辨析,“故作清高”内涵的重点是落在这个“故”字上,就是“故意、有意”表现出自己的清高,以示和众人不同;而“自命清高”内涵的重点自然是落在这个“自命”上,是骨子里觉得自己就是和短衣帮不同,是读书人,是不愿意也不屑于和短衣帮为伍的。那么,孔乙己是哪一种情况呢?

《孔乙己》这文中虽然没有交代孔乙己的“进学”之路是怎样遭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打击,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联系时代背景来推想,当孔乙己第一次踏上科举之路,他踌躇满满的想着正式通过自己的“之乎者也”,来谋得“黄金屋”、谋得“颜如玉”,谋得个步步高升的未来。我们还可更远一点联想,童年的孔乙己或许就像三味书屋里的那些孩子一样,第一天进门先拜过那“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从此踏上了从艰涩难懂的“古书”中去觅得“高官厚禄”的人生轨迹!这样长大的一个孔乙己,注定是从灵魂深处认为自己是不一样的,是所谓的“读书人”,是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来出人头地的。简言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容不得他有第二种选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孔乙己的“清高”,从他走进学堂的那天就生根发芽了,所以,是骨子里就有的“自命清高”。

孔乙己的“自命清高”,在鲁迅先生笔下也很直观形象。还记得小说中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的情节吗?在众人咄咄逼人,取笑侮辱,孔乙己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只能用一些难懂的“之乎者也”成为最后一道盾牌来保护自己残存的自尊!寻到小伙计后,孔乙己也大可同样带着仇视的或者至少也是沉默的目光,可是他没有,他要在这个对他还有一丝温情的小伙计身上找到自己的“价值”,因为小伙计嘴里的孔乙己“几乎不会欠账”“品行比别人都好”,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也是小伙计默默温酒递上,我们不难推测,平日里来店的孔乙己能感受到这一点仅存的“做人”的自尊。所以在教小伙计写字的时候,他卸下了厚厚的保护壳,应该说这时的孔乙己是没有掩饰的、最真实的,可他这时居然还在谈一些“读书人”该懂的“茴”字的四种写法,尤其是在用他那长长的指甲神气活现地敲着桌面的那一刻,这个骨子里清高的“读书人”出现了,他就是他,不是众人口中随意取名的“孔乙己”啊。显然,封建科举制度对这个读书人的摧残在这里可见一斑,让人触目惊心,这样的细节描写难道不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吗?

再谈一处,文末孔乙己“坐着用手走去”的情节也颇值得玩味,他没有了腿,他可以选择爬,可以选择挪,但他选择的却是这个相对辛苦的“坐着”走,我们不难想象出如此的画面:骨瘦如柴被折磨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孔乙己在众人面前用手撑地缓缓挪动,慢慢消失。我们不妨以假设来做个反证:如果之前他的种种表现都是“故作清高”的话,那么此时,这个身心濒临崩溃痛苦绝望到极点的“苦命人”完全没有必要再“做戏”给谁看,留给他的只有“苟延残喘”了;可是他不会也不能这么做,因为,如果这么做了,他就不再是那个读了一辈子书,为科举神魂颠倒的孔乙己了;真实的他——至死都不明白,为何会落魄至此,也正因为这至死不悟,所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还是这个“坚持着用手慢慢”“走”去而不是“爬”去的“读书人孔乙己”,他到死都带着那么点“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所以,足以证明孔乙己的“清高”不是“故作清高”,而是“自命清高”。

半年前笔者读过孙绍振先生的一文《鲁迅为什么偏爱孔乙己》,其中有这么一句印象深刻:“在鲁迅看来,孔乙己只不过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作为制度,是可恶的,但是作为人,却是值得同情的。”笔者认为,值得我们同情的不是那个需要“故作清高”的孔乙己,而是那个在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下仍带着善良和傲气的“自命清高”的孔乙己。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 鲁迅为什么偏爱孔乙己[J]. 语文教学研究,2011(2).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振华中学校)

猜你喜欢
辨析孔乙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怎样辨析近义词
“美丽”与“漂亮”辨析
孔乙己(下)
孔乙己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
“assess”和“evaluate”辨析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