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提升的对策研究——基于本科生导师制功能提升的视角

2015-07-17 07:45孙国强董晓雯孙思怡
统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山西财经大学导师制本科生

孙国强,董晓雯,孙思怡

(1.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06;2.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山西太原030006;3.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扩招政策的逐步推广,山西省高等教育发展不再以学生数量多寡、教师队伍规模等作为衡量标准,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将成为重点。扩招政策的推广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该政策的执行虽然提高了高中升学率,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并且推迟了就业时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甚至于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但是,在校生数量越来越多,稀释了高等教育质量,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硬软件设施的不足,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面对“量”的过度饱和,要想实现“质”的飞跃并非易事。在此背景下,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迫切性显而易见。

制度质量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山西省许多高等院校仍存在教学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利用、教学管理不够规范成熟、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不能充分满足本科教学需要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制约着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所以,这些高等院校迫切需要建立制度化的质量保证体系,以一种新颖的人才培养机制来保障高等教育规范、有序、高效。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本科生导师制是提升教育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

随着我国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逐步扩张,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也逐渐加快,这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引进与实施提供了良好契机。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新颖的人才培养机制,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尚不成熟,各大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仍不完善,其推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本科生导师制双方主体之间的矛盾,若要成功利用该模式培养更多有用之才,发掘并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提出相应对策则十分必要。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多重功能

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制度,本科生导师制具有多重功能。

(一)规范思想品德,端正学习态度

多数大学生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概念模糊,更不清楚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事、物。本科生导师制无疑为迷茫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向导,他们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潜意识里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规范了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更端正了学习态度。导师制有助于学生认真观察与探索,发现人的真善美,事的对与错,物的美与丑,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丰富专业学识,提高文化素养

本科生导师制对导师的素质有极高的要求,优秀的导师一般都具备丰富的专业学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会有目的地阅读专业书籍,甚至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这为学生锻炼自身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水平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学生在与导师的相处过程中受到各种文化知识的熏陶,在选修课的遴选中得到正确引导,进而促进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

(三)有效管理学生,培养管理能力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辅导员、导师等齐抓共管。辅导员是学生的生活导师,工作具有群体性,强调学生管理中的共性问题。专业教师是学生的专业导师,导师制的实施可以使群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相辅相成,从而展开个别化的教学,因材施教,从专业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生活。在生活导师与专业导师的共同作用下,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促进个性发展,发掘潜在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性格、爱好、背景等因人而异,所具备的能力与潜力也不尽相同。因此,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能使导师尽快掌握学生的性格特征及综合素质水平,便于有针对性的教学,有效地打破班级制的约束,有助于学生发挥所长,根据自身天赋不同,充分挖掘潜力,开发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汲取导师的精华,取长补短,完善自身。本科生导师制打破了传统的群体性教学模式,为人才培养方案注入了新元素,根据学生异质性特点开发其潜力,从各个方面培养其创新能力。

(五)便于交流沟通,拉近师生关系

沟通交流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桥梁。本科生导师制使导师与学生能互相选择,为双方提供了长时间交流沟通的机会。在师生相处的过程中,能增强对彼此的了解,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加深彼此之间的信任,避免因某些主观因素影响造成的师生矛盾,使双方的相处更具亲和力,师生关系更加密切。

(六)规划职业生涯,促进成长发展

由于导师往往与本科生有相同的学习经历,导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学习成长的经验,通过言传身教,达成与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引导学生及早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实现对学生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这对学生快速适应社会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会提早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及发展领域有所认识,尽快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且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大学时光,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样本

本文对于研究样本的选择主要遵循代表性和普遍性原则,即选取山西财经大学作为代表该类具有相同性质的试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高等院校的样本。

从学校本身来看,山西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干学科,经、管、法、文、理、工、教相互支撑的多科性财经大学。学校始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校最早的高等财经类院校之一。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实施“特色与综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是山西省内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突出的院校之一。作为一所注重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山西财经大学具有一定代表性,可以反映同类院校的实际情况。

从本科生导师制的试行时间来看,山西财经大学于2009年8月28日通过《山西财经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生导师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至此已有6年之久,因而在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会反映出一些关键性问题,具有借鉴价值。因此,选择山西财经大学作为研究样本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选择山西财经大学17个有学生学院中的6个学院作为数据采集对象,即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和经贸外语学院。

(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调查

课题组通过查阅文献、组织研讨形成初始问卷,经专家把关并结合试答修改完善,以保障问卷的信度与效度,由此形成最终问卷。本文以山西财经大学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让被调查学生按照要求填写问卷,共发放问卷675份,回收有效问卷670份,有效问卷数占总问卷数的99.3%。表1和表2针对回收的670份有效问卷,将每题选项按照程度大小顺序以英文字母“A”、“B”、“C”、“D”和“E”分别表示。从表2不难看出,对问题一的回答,“D”选项占37.01%,对应到调查问卷中可知,在接受调查的670人中有37.01%(248人)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本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背景与目的。对问题二的回答,“C”选项的频率为40.75%,即在670人中有273人认为目前本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一般”。从这两个关键问题可以看出,山西财经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尚存在较大改进空间。

表1 各题中各选项频数统计表

表2 各题中各选项所占频率统计表

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本科生导师制在高校试行的成效。调查结果表明(如图1所示),仅有7%的学生对本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很满意,32%的学生比较满意,41%的学生认为一般,16%的学生认为实施效果较差,还有4%的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很不满意。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对促进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至关重要。

图1 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的满意程度

对接受调查的各个学院学生所答问卷进行抽样(在各学院回收的问卷中随机抽取30份,针对重要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并经比较分析后得出,总体来说六个学院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实行状况最好(如图2所示)。具体表现在:随机抽取的30份问卷中,有50%的学生表示对“本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背景与目的”、“比较了解”或“完全了解”;大部分学生(22人)对本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比较满意”或“十分满意”;有13位学生在与导师接触过程中收获较大。另外,相比而言,经贸外语学院与文化传播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实行状况仅次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的满意度相对也较高。但是,仍有部分学院该制度的实行状况不太理想,出现学生“不太了解该制度”、“对该制度的实施效果不太满意”以及“与导师接触过程中收获不大”等一系列问题,说明该校本科生导师制在普及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图2 各学院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了解及满意程度

(三)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针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运用Excel、SPSS软件将有关变量进行量化分析。设“学生对本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的满意度”为因变量,并从相关调查问卷中选择影响因变量的各个自变量,即“学生对本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背景与目的的了解程度(X1)”、“学生与导师接触过程中的收获情况(X2)”、“导师对学生采取的指导方式(X3)”、“学生与导师的具体约见形式(X4)”、“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以及“每学年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次数”等。除上述主要因素外,还有一些不可控因素,如本科生的个人意愿、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的发展情况等,由于这些因素难以用具体数据衡量,或是主观上无法确定的未知因素,因此作为控制变量处理。

此外,各变量的取值都按照程度大小依次用“1 分”、“2 分”、“3 分”、“4 分”、“5 分”分别代表问卷中的选项“A”、“B”、“C”、“D”、“E”,即选“A”得“1 分”,表示程度最轻;选“B”得“2 分”,依次类推,得分越高代表学生心目中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愈佳。

运用统计学中的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依据相关系数的数值判断相关因素是否影响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在SPSS系统中,以皮尔逊相关系数为系统默认选项,它适用于两个变量都为定距以上变量。分析得知,该案例双尾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值为0,即表明总体上变量X1与变量Y的相关是显著的,相关系数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此外,该案例中变量的离差平方和为 589.307。如表 3 所示,变量 X1、X2、X3、X4的离 差 平 方 和 分 别 为 870.479、717.076、1202.300、1126.718,差积和分别为 229.588、326.084、274.800、306.934。根据公式相关系数的值等于变量的差积和与其离差平方和和变量的离差平方和(该案例中的值为589.307)乘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比值。因该案例中样本数过大,所以不必进行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而直接选取样本的相关系数作为总体相关系数的一致估计量。

表3 变量Xi的离差平方和与差积和

表4 变量Xi与变量Y之间的相关系数rXi Y

表4中的数据显示,变量Xi与变量Y之间的相关系数rXiY的值均在0与1之间,因此变量Xi代表的4个因素均与变量Y呈正相关(r〉0)。经比较可知,变量X2(学生与导师接触过程中的收获情况)与变量r(学生对本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的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因而相关性越强,影响程度越深。

由此可见,影响本科生导师制实行效果的因素是: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了解程度不够;部分学生在与导师的接触过程中收获不大;部分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方式不当;部分学生对与导师的约见形式不满。除此之外,问卷调查中还反映出一些问题,如部分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难以顾及每位学生的状况,每学年与导师交流次数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等。这些因素的主观性较强,无法用具体数字表示,难以进行量化分析,所以在上述分析中并未涉及。该案例研究过程中呈现的种种问题要求学校及导师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且在此基础上为提高山西省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提供导航。

四、提升本科生导师制功能的对策

(一)双向选择是基础

经访谈得知,山西财经大学多数学院因受导师资源限制,并未严格遵循双向选择原则。现阶段多数学院采取随机分配原则,即随机为每位导师分配将要指导的学生,且每位学生亦被随机分配到某一位导师名下。这种分配原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院相关人员的工作压力,有利于避免选择过程中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延长了双方的磨合期,容易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影响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效率与效果。双向选择原则即指在导师选择学生的同时学生亦有权利选择自己欣赏的导师,学院再将选择结果与实际境况相结合,使得多数导师和学生选择到自己满意的互动对象。该原则以参与双方对彼此较高的满意度和了解程度为前提,有利于双方尽快适应对方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增加彼此默契度。因此,学校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制定某些判断指标和标准,并据此将导师和学生各自分类,为双方提供选择依据。

(二)强化师资是根本

导师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中担任重要角色,校方需结合实际分别从数量方面和质量方面予以改善。随着扩招政策的不断深入,在读本科生的人数与日俱增,而学校导师的人数相对较稳定,导致导师资源供不应求,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庞大的导师队伍,从数量上与本科生人数相匹配,改善“一师多生”的状况,将每位导师应指导的学生人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2.8%的本科生希望自己的导师指导学生人数为2至5人,而符合该要求的学生仅占43.8%。本科生导师制对导师自身素质要求十分严格,校方对于本科生导师的选拔与培训不可忽视。因此,校方对导师的选拔必须严格要求,规定严格的选拔条件,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渊博深厚的专业学识,良好的自身修养,充分了解专业学科的发展动态及未来趋势能力的导师,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只有导师整体水平提高,才能避免“个别导师人人抢,有些导师无人选”的现象。

(三)因材施教是关键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性格因人而异,其具备的能力与潜力也不尽相同。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导师应尽快掌握学生的性格特征及其综合素质水平,便于之后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发挥所长,充分挖掘潜力,开发创新思维能力,明确自身优缺点,取长补短,完善自身。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新颖的人才培养方式,学校、导师及学生都在摸索中积累经验。因此,学生在与导师互动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被动接受的层面,要善于总结,敢于怀疑,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敢于向导师提出建议。导师不能刻板地执行学校的教学安排,要慎重考虑每一套计划方案的可行性,善于创新,提出完善建议。针对学校的相关调查,要及时予以反馈,向学校提供有效信息,便于问题的及时解决。

(四)考评小组是辅助

在本科生导师制的试行过程中,校方不能放任不管,要组建一个专家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该制度的实行效果予以调查和考评,并根据考评结果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合适的措施给予解决。考评小组成员必须对所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有全面深入的了解,熟练掌握执行流程和实施要点,且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指标,分阶段反映实行效果。之后,对各导师和学生的得分统计分析,高分予以鼓励并借鉴经验,低分进行批评并总结教训,使该项制度在考评中进步,在竞争中得到完善。

五、结束语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灵魂。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关系到国家人才储备,关系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提升。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不仅为山西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引导和参照标准,甚至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也具有借鉴意义。

本科生导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对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专业学习、生活方式及成长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指导,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科生导师制对于从根本上提升本科生的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这符合新时期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要求,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仍然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持续改进和完善。

[1]王保华,葛自发.高等教育质量传播:价值、内容与策略——基于传播学的方法[J].现代传媒,2013(08):132-137.

[2]傅大友.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三个关键词[J].江苏高教,2013(04):18-20.

[3]胡弼成,陈小尘.高等教育质量评议与提升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0(02):6-11.

[4]易朝红,曾 云.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内部动力[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05):79-81.

[5]王建方,吴文健,满亚辉,等.“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01):44-46.

[6]许星鸿.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21):246-247.

[7]余安喜,李贵林,何 峰,等.本科生导师制试行效果分析与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03):16-17.

[8]张 彦.本科生导师制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06):220-221.

[9]陈余丹,何齐宗.我国本科生导师制若干问题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2(01):36-40.

猜你喜欢
山西财经大学导师制本科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住院医师对“全程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分析
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第二届博士论坛召开
2016年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学术论坛召开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ies of Alibaba Group in the Discourse of Chinese Business an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