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外交新纪元
——2014中国外交述评

2015-07-18 12:07王在邦
重庆与世界 2015年2期
关键词:大国外交战略

□ 文/王在邦

大国外交新纪元
——2014中国外交述评

Review of Diplomacy of China in 2014

□ 文/王在邦

2014年是世界大事怪事频出的年份,也是国际战略格局深化调整的年份。中国外交冷静理性,长袖善舞,主动发出中国声音,适时提出中国倡议,恰当展现中国气派,在改革开放30多年对外关系史上,划出一道别开生面的风景线。

一是有胆识。审时度势,处变不惊,敢抓善抓战略新机遇。2014年,诸多举世震惊的大事怪事接踵而至。年初乌克兰危机爆发,引发克里米亚独立公投并加入俄罗斯联邦,美欧先后启动多轮对俄制裁,双方关系骤然呈现紧张态势并持续升级,大有回归冷战的架势;在中东,由基地组织延伸并最终独立运作的“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S)”震惊世界;后有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客机MH 370在南海上空神秘失联,油价持续走低,苏格兰独立公投影响世界等。

面对如此敏感复杂的国际形势,特别是大国关系经历的深度调整,中国冷静观察,理性处变,遵循互利互惠精神,果敢推进中俄重大项目合作,先后签订两个能源合作协议、1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及“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实施合作备忘录。其中,莫斯科-喀山高铁的成功,将为两国首都间长达7000公里高铁建设打下牢固基础。中俄合作超越能源领域,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到新高度,使我国在大国关系调整进程中掌握了主动权,在国际战略格局中拓宽了回旋余地,为优化战略机遇期新阶段的中国对外战略顶层设计、谋划与布局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二是有硬气。既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平发展,又更加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特别是在捍卫领土主权、安全和发展等重大和核心利益方面,不含糊、不示弱、不退让。近年美国大力推行亚太战略再平衡,纠集众多对我领土领海权益声索国起事挑衅,中国周边环境大有黑云压城之势。乌克兰危机特别是克里米亚公投并入俄罗斯后,美欧乌与俄关系急剧恶化,而与此同时,中俄双边合作大踏步迈进,美日等由此担心中国在东亚举事与俄遥相呼应,便在东海南海问题上对华态度强硬。美国防部长哈格尔出席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时,公然点名道姓地污蔑中国“破坏南海稳定”,遭到出席对话会的王冠中副总长严厉批评和姚云竹少将尖锐质问。美国防部长在如此国际场合遭遇中方针锋相对的反驳,中美两家在全世界面前上演高手正面过招,难免举世惊愕。

与此同时,中国军机按照国际惯例数次对美巡逻机异常抵近侦察采取果断驱离措施,也使美深切感受到其亚太战略再平衡潜藏着巨大战略风险。美国遭遇乌克兰危机冲击后反而在东亚加大对华施压,表面上来势汹汹,实则暴露出深深的战略焦虑。另一方面,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为中国的硬朗外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毕竟,国家间关系的态势归根到底取决于国家间实力对比关系。国家的实力与利益相辅相成,有实力,不作为,难免导致资源闲置性浪费。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中国在维护国家重大核心利益时能够而且应当更加自信。2014年中国外交更加硬气,就是源于对自身实力地位的认识多了分清醒,多了分自信,多了分底气。但是,中国外交的硬气和底气限于维权护利,绝非谋求扩张掠夺的强权与霸气。“现在给外交部寄钙片的人越来越少了”,这种形象表述应该是“中国外交步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三是有智慧。能够扬长避短,开拓创新,引领和推动区域合作步入新境界。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优势和短板。国际政治与外交智慧的精髓就是要知己知彼,把握内外情势的轻重缓急和目标诉求的主次顺序,讲究谋划与布局。2014年的中国外交通过发挥三个优势,发出了中国声音,展现了中国智慧,彰显了中国特色。一是主场优势。主持召开第四次上海亚信峰会,倡导共同、综合、合作与可持续的亚洲新安全观,强调亚洲事务应由亚洲国家主导解决,搭建起没有美国参加的26个成员国、涵盖90%亚洲人口的区域安全架构。主持APEC峰会,本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的思路,首倡追求共同发展、繁荣、进步的亚太梦,主持通过《北京纲领:构建融合、创新、互联的亚太——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和《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亚太经合组织成立25周年声明》两个历史性文件,启动APEC自贸区进程和构建互联互通网络。二是经济优势。包括对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基金分别出资100亿和410亿美元,金砖国家银行总部落户上海;发起成立有21个创始会员国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出资500亿美元,该机构落户北京。尽管美国阻挠,韩国和澳大利亚都表示有兴趣参与亚投行。又宣布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利用中国的资金实力直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三是技术优势。利用中国成熟的高铁技术,推动周边互联互通网络建设。包括一度因故搁置的中泰高铁项目最终获得泰国军政府和立法会批准,以及中俄达成共建莫斯科—喀山高铁协议。通过精准把脉区域各国渴望安全与发展的迫切需求,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中国已然成为新时期区域合作的设计师和领路人。一个日臻成熟的上海合作组织,一个涵盖90%亚洲人口的亚信机制、一个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一个丝路基金、一个重新焕发活力的APEC,显示中国已扎实着手塑造周边环境,区域合作正步入更加务实、更富成果和更可持续的新时期。

四是有气派。信奉厚德载物,坚持义利平衡,塑造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一方面,坚持不懈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传统周边外交理念,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方针,以“亲、诚、惠、容”理念,盘活周边关系。既凭借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更加坚定地维护自身重大核心利益,又对某些与我国有领土领海权益争端的国家采取最大限度的克制,维权不欺小,护利不伤邻。另一方面,全方位、建设性地推进大国合作。理论上,针对近年学术界某些人认为中国在世界上没有朋友的片面看法和要求放弃不结盟原则的轻率主张,中国不畏浮云遮望眼,果断摈弃集团对抗、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坚持交友结伴不结盟,构建致力共同发展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彰显传统东方大国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情怀。实践上,积极构建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深化双方互利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持续推进与诸金砖国家等新兴大国的务实合作。对日本安倍内阁拒绝就侵略历史认罪悔改并公然寻求战略抗衡的做法,不姑息、不迁就、不退让,并通过签署中韩自贸协定和两国货币自由兑换,推动日本回归区域合作的正确轨道。特别是面对美俄、欧俄矛盾全面激化的新形势,中国外交坚持原则,顾全大局,不挑拨离间,不落井下石,不敲诈勒索。全面务实地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使中俄关系日趋成熟。致力增进中美互信,发展新型大国关系,期望将其打造成“世界稳定的压舱石和世界和平的助推器”。奥巴马出席APEC北京峰会和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两国达成相互给予最长10年多次往返签证协议和碳排放协议。奥巴马在北京坦承美国不寻求遏制中国,回国后又在商业高层聚会上表示,中国“非常希望和美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影响力印象深刻。迹象表明,经过三番五次的试探、冲撞、较量和彼此调适,中美相互了解有所加深,战略互信有所增强,美亚太战略再平衡的冲动与急躁有所收敛,双边关系发展趋于稳健。

2014年11月11日,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一阶段会议在北京怀柔雁栖湖会议中心举行。 图/CFP

无论是否源于自觉的系统性谋划,2014年中国对外关系方方面面的变化客观上正在开启新的纪元。中国将凭借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更加坚定有效地维护自身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以东方大国的特有智慧与风范,为21世纪的亚洲和世界历史发展再次打上鲜明的中国印记。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前副院长)

编辑:唐纲

猜你喜欢
大国外交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多想记住你的脸
大国工匠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大国气象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央视与中移动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