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城市群: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

2015-07-20 06:35田强王恩才
江汉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三峡城市群经济带

田强++王恩才

2015年1月24-25日,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和三峡大学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三峡城市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湖北宜昌举行。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政府、新闻媒体的500多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围绕“中国三峡城市合作与发展”主题展开研讨,提出了很多精彩纷呈的观点。

一、长江经济带与三峡城市群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肖金成研究员首先从长江经济带与长江中上游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的地域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措施以及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肖金成提出了推动三峡次区域合作的建议,即在三峡次区域范围内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促进资源和贸易在区域内的自由化,实现次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区域互动合作机制、推进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以及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等。

三峡大学何伟军教授在《基于增长极辐射梯度衰减及增强效应的三峡城市群建设构想》主旨演讲中分别从三峡城市群提出的背景、三峡城市群的内涵、渊源和现实基础以及三峡城市群的发展定位和实现路径等方面完整地提出了建设三峡城市群的构想和思路。他认为处于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的三峡区域可能由于受到城市群极化效应的影响成为“塌陷”或“空心化”区域,构建三峡城市群能够弥补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的“真空地带”。三峡城市群是以湖北三峡城市群为中心,集合重庆的巫山、奉节、巫溪、云阳、开县、万州等沿江城镇形成更大范围的城市群。从城市群发展的基础看,三峡城市群各城市具有强烈的合作意向,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交通障碍逐渐消除,具备城市群发展的广阔腹地。在城市群功能布局上应该充分发挥三峡区域生态和旅游资源优势,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建设生态旅游、特色生态农业等现代产业集聚区,形成三峡产业经济带。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教授在《建设三峡城市群,共襄长江经济带》的主题发言中指出建设三峡城市群是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必然选择,宜昌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也需要三峡城市群这个平台。从三峡地区城市的发展现状来看,建设三峡城市群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宜昌已经成为长江经济带经济重镇,具备了推进城市群建设并成为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实力。作为三峡城市群的推动者和中心城市,宜昌要担当三峡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带动城市群内其它城市的发展,打造交通枢纽,完善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整合“大三峡”旅游品牌,打造金融服务中心和科教文化中心,为三峡城市群的发展奠定基础。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姜长云研究员从三峡城市群定位和宜昌角色主题出发,认为建设三峡城市群是提升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的战略举措,在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应该有三峡城市群作为次级战略支点。从发展的基础看,三峡城市群多数城市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总量不大、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目前主要是竞争关系,完善竞—合关系是今后的关键。作为城市群发展的产业支撑,要实现工业和服务业双引擎驱动,尤其是加强城市之间的服务业合作,有利于增强城市群内部及与周边城市群的有机联系。宜昌作为三峡城市群的龙头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形成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刘勇研究员分析了我国城乡区域新体系及其背景下三峡城市群的发展问题。他提出了以城乡居民点为中心,以交通网络线路为连接要素。构建我国城乡区域新体系“四横四纵”的总体框架。从面状结构看,未来我国城乡区域新体系将形成“二实三虚”五层次的、以城镇为中心的完整分层格局。对于三峡城市群,需要提高它在全国城市群中的地位,力争早日进入国家城市群战略体系。为此,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在关键领域先行改革,用世界眼光,坚持开放,鼓励创新创业,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新华社湖北分社江时强副社长认为三峡城市群地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的交汇处,是少数民族集聚区和我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其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重大。从省级和省际层面看,长江中游城市群、鄂西生态文化圈建设为三峡城市群发展带来机遇。建设三峡城市群要建立统一的行政协调机制;做好三峡城市群的顶层设计和全局规划;以信息化为引领,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科学协调发展;推进城市群集约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在重大改革领域先行先试。

二、三峡城市群的旅游和交通发展策略

长江三峡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连片风景名胜区,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品味很高,开发较早,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促进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受到行政体制和地域分割的影响,一直很难形成合作互利、共同发展的一体化旅游局面,制约了三峡地区大旅游格局的形成,构建三峡城市群,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和内容。

北京交通大学石培华教授认为三峡城市群能支撑最有潜力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在三峡城市群建设中要发挥旅游引领作用。针对三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应将其作为国家的旅游扶贫区,主要是对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帮扶。在构建三峡城市群过程中,注意将旅游和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为此需要创新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实现旅游产业布局、市场营销、服务体系等方面的一体化。

三峡大学阚如良教授认为区域旅游一体化是三峡城市群构建的主要动力,也是三峡城市群合作的突破口。旅游业是三峡城市群的优势产业,它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选择的力量,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结合城市群内部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的现状,需要发挥三峡品牌的磁场效应,建设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品牌。要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建好国家公园和生态旅游实验区;加快旅游目的地规划、营销、服务和企业联合的一体化。

交通不畅是制约三峡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于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与会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王海霞副总工程师认为应该以水运引领综合交通,助推三峡城市群建设。水运在引领三峡城市群城市和经济协同发展方面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是三峡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资源和要素。同时,三峡地区的水运能够有效对接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即沿长江到下游的上海,实现通江达海,与海上丝绸之路衔接;溯长江而上到重庆与渝新欧通道衔接,对接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开发,释放水运运能,构建“三峡枢纽港”;构建以水运为骨干的现代物流体系,强化港区的枢纽作用,拓展港口物流功能。

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詹建辉院长认为三峡区域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干线通联不足、各种交通方式衔接不畅,需要实现交通一体化发展,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实现交通与城市空间、土地利用协调发展。要依托国家铁路网建设,谋求构建与国家铁路网相融合的城市群干线铁路网;加快长江水道建设,加快构建城市群内互联互通公路网。

三、拓展三峡城市群建设的新视野

与会的专家还对三峡城市群构建当中的其他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这些内容涉及到智慧城市、生态建设、城市群的管理、区域合作的法律问题以及水电开发等方面。国家信息中心马忠玉研究员和香港大学梅绍华研究员对如何运用智慧城市观念和相关技术建设三峡城市群提出了建议。他们认为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方向,要全面建设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医疗、一卡通等,促进三峡城市群协同发展。湖北大学李兆华教授强调了三峡城市群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认为三峡城市群所在的三峡区域是我国的生物资源宝库,具有极强的生态价值,在构建三峡城市群时要充分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突出本区域的生态环境优势。要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优化生态人居、传承生态文化等多个方面推动三峡城市群的生态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徐顽强教授认为构建三峡城市群,做好“新城市、新经济、新治理”的“三新”定位是关键。宜昌应该充分利用长江上中游结合部的地位优势,为三峡城市群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撑,激活作为城市群节点城市的枢纽潜能,尤其是旅游枢纽、交通枢纽和信息枢纽的潜能。三峡城市群在协同发展中,要以生态环境再造提升区域竞争力,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和农业生态,走新生态经济之路。城市群的治理要摈弃门户之见,各城市要多打“桥牌”,少打“麻将”,以开放的心态多交流,多分享,促进区域协调合作,实现共荣共赢。

构建三峡城市群,需要区域合作,这涉及到地方自治权和区域合作的法律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叶必丰教授、何渊教授认为地方政府自主开展区域合作有法可依,区域合作的统一立法已经具有丰富的资源。中央政府在地方合作中的作用主要是事前、事中参与和事后监督,地方的区域合作是对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和具体区域规划及区域政策的回应和落实,通过中央授权的方式,将抽象的中央事务转化为具体的地方行动,从而地方政府具有了区域合作的自主权。

猜你喜欢
三峡城市群经济带
我们可能读了一个假《三峡》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19城市群规划2017年将完成
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经济数据排行榜
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靠城市群带动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
新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中国城市群崛起
人民三峡人民建,建好三峡_____
北京重庆三峡酒楼创新菜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