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释道安的目录学思想述略

2015-07-21 15:37朱珍
山花 2015年12期
关键词:译经佛经

朱珍

道安

道安 (314-385),沙门姓释,本姓卫,东晋著名高僧,人称印于菩萨,常山扶柳(今属河北冀县)人。家世代为儒,早年丧父母,靠舅表哥孔氏抚养。其聪明过人,七岁读书,浏览能诵。十二岁出家为僧,由于长相甚丑,不为师所重,后向师求经,师予经一卷,长达万言。安一口诵之,一字不差。师大惊,为受具戒。后至邺都,拜浮图澄为师,澄讲,则安复述,时语日:“漆道人,惊四邻。”不久,到外地云游。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年),他率弟子四百余人,躲避战乱,逃至襄阳,立坛溪寺。孝武帝对道安的道德、学问十分羡慕,故颁诏书褒奖,同时也是为了安抚道安之心,稳定襄阳这个和前秦抗衡的前沿阵地。“孝武帝褒奖道安招”:“安法师器识伦通,风韵标朗,居道训俗,微绩兼著。岂直规济当今,方乃陶津来世。奉给一同王公,物出所在。”驻足襄阳期问,道安生活逐渐稳定,于是开始四处奔波教授佛经。当时流行的经书,翻译多有错谬。由于道安笃好经典,博涉群书,善为文章。为诗赋者,多依附致誉,学士也向其问惑。京兆语日: “学不师安,义不中难。”每每遇到错误之处,总是追求原有,释疑解难,并标注经卷。“穷览经典,钩深致远。”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撰为《经录》,即“自汉魏迄晋,经来稍多,而传经之人,名字弗说,后人追寻,莫测年代”,于是,他“总集名目,表其时人,诠人新旧,撰为《经录》”。

道安《综理众经目录》

《综理众经目录》,又称《经录》、录、名录、经录、安录等。这部目录现己失传,大体上还保存于《祐录》。梁代著名高僧僧祜大师曾言:“昔安法师以鸿才渊鉴,爰撰经录,订正闻见,炳然区分。”又言:“爰自安公,始述名录。”南朝梁时期僧人慧皎撰《高僧传》(又称《梁高僧传》)称谓道安实为“撰为经录”。而《综理众经目录》称谓最早见于开皇十七年(597年)费长房所撰的《历代三宝记》第八卷。 《综理众经目录》,一卷,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编成,亡佚。后经僧祜删次整理,标定卷部,始得七录即《经论录》《杂志录》《疑经录》《注经》《古异经录》(原在后,僧祜将其提前)、《涼土失译经录>和《关中失译经录》。《经论录》,又称《本录》《大录》或《安公旧录》,为道安第一部经录,备受僧祜、慧皎等推崇,具有首创性的中国佛教第一部经录。例如僧祜《出三藏记集序》中《祜录》记载:“祜较安公旧录,其经有译名则继录上卷,无译名则条目于下。”道安此录分为上下两卷,“有译名”是指有传译经者之名; “无译名”是指译者之名己佚。上卷所收经录约为二百四十四部。下卷原题难以考证,根据《祜录》列为第五录《新集安公失译经录》内所罗列。僧祜序中言:“寻安录,自《修行本起》讫于《和达》,凡一百有三十四经。”可知,下卷实为一百三十一经。道安第一部经录的主体部分,还有一个附录,是道安本人的著作目录,记有《答法汰难》《答法将难》及《西域志》等著作,均被《祜录》迁移到第十五录之中。 《杂志录》是道安第二部经录,属于杂经目录,分为二卷,以子目形式收录《祜录》的第十五中。著录道安自注众经和杂经。这两卷经录的原名及其所录经之部数无从考证,但其所收应为“三界混然诸杂录”。收集范围既有部分与第一部经录同属一个时期,也存在不同时期,在某种程度上是第一部经录的补续。《疑经录》应为道安第三部经录的伪经目录。著录真伪未辨的佛经二十六部。在《祜录》被列为第十三录《新集安公疑经录》,题下显示“安法师造”字样。其前言全引道安原序,录内二十六部经除小字注释外,应为道安所撰的原文。《注经》是道安第四部经录,为自身注经的目录。该录被收入《祜录》第十五录中。“辄以洒扫之余暇,注众经如左……”原录应为道安注经的目录。据僧祜所言:“其《诸天录》《经录》及《答沙(法)汰难》至《西域志》,虽非注经,今依安旧录附之于末。”可知,道安的旧录在末尾附录了《答法汰难》等三种著作,于是僧祜临摹编撰《祜录》,进而把三种著作及另出的《诸经录》和《经录》均移附于第十五录之末,称为《附录》。道安第五部经录是晚年撰写的特殊《失译经录》。共有三个子录即《古异经录》(原在后,僧祜将其提前)、《涼土失译经录》和《关中失译经录》。 《失译经录》著录从《修行本》起到《和达》为止,共计佛经一百三十四部,都是不知道人姓名的。《凉土失译经录》和《关中失译经录》显示译书地点,未能考究译者身份。《古异经录》属于辑要目录,摘抄、翻译诸多佛经著作,单独成册。其著录范围为《道地经中要语章》至《四姓长者难经》的目录共九十二部九十二卷。在《祜录》中被列为第四、六、七,分别题为《新集安公古异经录》《新集安公凉土异经录》《新集安公关中异经录>。所收经数分别为五十九部、二十四部、九十二部。

道安《综理众经目录》首创佛典目录学之先河

1.“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道安《综理众经录》是一部著录佛经译者和译经时问的一部佛经目录,涉及因书及人,因人及地区、时代的不同类别的佛教目录等,对于佛经史料的查询、储存、校雠、查考源流均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综理众经录》结合考定诸经版本异同,详细地标列出著译年月,有利于读者熟悉某一种佛经的译出年代,反映出译经的时代特点及其版本渊源及发展之轨迹。

2.《疑经录序》

《疑经录序》是道安在襄阳弘法时所作。所谓疑经即指各伪难辩的佛经。道安将此类经另编目录,并作序以提示后人。“外国僧法,学皆跪而几受。同师所受,若十、二十转,以授后学。若有一字异者,共相推校,得便摈之,僧法无纵也。经至晋士,其年未远,而喜事者以沙揉金,斌斌如也,而无括正,何以别真伪乎?农者禾草俱存,后稷为之叹息;金匮玉石同缄,卞和为之怀耻。安敢预学次,见泾渭杂流,龙蛇并进,岂不耻之!今列意谓非拂经者如左,以示将来学士,共知鄙倍焉。”《宝如来经>二卷,南海胡作,或云《宝如来三昧经》;《定行三昧经》一卷,或云《佛遣定行摩目捷所问经》; 《真真比丘慧明经》一卷,或云《慧明比丘经》,或云《清净真请经》; 《尼吒国王经》一卷,或云《尼吒黄罗国王经》,或云《黄罗王经》; 《胸有万字经》一卷,或云《胸现万字经》; 《萨和菩萨经》一卷《旧录录》云, 《国王萨和菩萨经》; 《善信女经》二卷,或云《善信经》; 《护身十二妙经>一卷,一名《度世护世经》; 《度护经>一卷,或云《度护法经》; 《毗罗三昧经》二卷,或为一卷; 《善王皇帝经》二卷,或云《善王皇帝功德尊经》; 《唯务三昧经》一卷,或作《唯无三昧》;《阿罗呵公经》一卷,或云《相国阿罗呵公经》; 《慧定普遍神通菩萨经》一卷《旧录》云, 《慧定普遍国士神通菩萨经》; 《阴马藏经》一卷,或云《阴马藏光明经》; 《大阿育王经》一卷,或云佛在波罗奈者; 《四事解脱经》一卷,或云《四事解脱度人经》; 《大阿那律经》一卷,非八念者,阙; 《贫女人经》一卷,名难陀者, 《旧录》云,《贫女难陀经》一卷,阙; 《铸金像经》一卷,阙; 《四身经》一卷,阙; 《普慧三昧经》一卷,阙; 《阿秋那经》一卷《旧录》云, 《阿秋那三昧经》,阙; 《两部独证经》一卷,阙; 《法本斋经》一卷,西凉州来,阙;《觅历所传大比丘尼戒经》一卷,阙。

3.分类体例

道安《综理众经录》中分类体例,首先,依照佛经著作内容,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大类,然后按照不同的体裁分类,依次为经、律、论,并根据经、律、论的渊源流传又复分为一译、异译、失译、别生、疑惑、伪妄六类,合为九中类,最后每一中类又细分为四十二小类。这种三级类别、第二、三级类目共同复分的方法,极大地创新了佛教目录的分类体例,恰如其分地高度概括佛教的思想体系以及佛教典籍的流传情况。之后,历代佛经目录的分类体例均参考这一范例,仅作少许的修改与补充。

4.铨品译才

佛经目录的编制重在记录,多数为记载个人著述的概况。例如曹魏时朱士行编撰《汉录》一卷、西晋时期竺法护编撰《众经目》和聂道真编撰《众经录目》,体例方而模仿《汉录》。主要记载所译部分佛经目录。之后,“东晋中叶,支敏度撰《经论都录》《经论别录》于前,释道安撰《综理众经目录》于后,佛录之基础始得顾立”。可见,道安撰《综理众经目录》在某种意义上奠定了佛经目录学的基础。铨品译才即对以往的佛经及共译者,略加品评褒贬。如《阿阁世王宝积》等十部经,因岁久无录,他就“校练古今,精寻文体”,并指出:“似支谶所出。凡此诸经,皆得本旨,了不加饰,可谓善宣法要,弘道之土也。”道安“乃总集名目,表其时人,铨品新旧,撰为经录”,对译经进行初步整理分类,分译经论录、古异经录、失译经录、凉土失译经录、关中失译经录、疑经录、注经杂志等类。

5.标列岁月

标列岁月即注明翻译年月,如指出《五盖疑结失行经》“不似护公出”记云: “永宁二年(302年)四月十二口出”。(1)按译书年代编次。以年代为次,方便读者获取某一学术发展的动向以及诸家派别区分、评价。如安高以下,至法立以上,共十七家,皆依年代先后,逐家汇列。这样就扩大了收录范围。姚名达认为:“安《录》区区一卷,其注意点惟往‘铨品译才,标列岁月”。(2)编写简明的提要。姚名达认为:“一家经目列毕,则另写段于后,略述译人姓氏,译经始末,译笔优劣”。并“以经名为目,下注其异名”。

道安《综理众经录》目录的评价

对于《经录》,后世学者评价很高,梁启超在《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中指出:“其体裁足称者盏数端:一日纯以年代为次,令读者得知斯学发展之迹及诸家派别;二日失译者别自为篇;三日摘译者别自为篇,皆以书之性质为分别,使眉目犁然;四日严真伪之辨,精神最为忠实,五口注解之书别自为部,不与本经混,主从分明。凡此诸义,皋牢后此经录,殆莫之能易。”除第一点为佛录惯例外,其余皆为道安所发明。为此,道宣嘉之日:“口众经有据,自此而明;在后群录,资而增广。”(《道宣录>卷十)总之,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以译人年代为序,有助于了解佛学的发展。失译经、标译经分别著录,眉目清楚。严定真伪,使人们知所去取。注经的书,别自成部,使经与注不被混淆”(《目录学概论》)。在注疏经典方而,由于旧译经典时有错误,致深义隐没,文理欠通。可见,道安为整饬佛典,保存佛教文化,作出开拓性的重大贡献。“诚无愧为佛录开山之祖”(姚名达语)。 《安录》是一部相对比较单一、简单而又草率的目录体系。勿庸置疑,道安《综理众经录》佛经目录在著录、分类、解题各方而都有其特点和成就,并为后世佛经目录学家极力推崇、效仿,以至于佛经目录的编制方法,至隋朝时期,有了创造性的发展,达到了高超的水平。

猜你喜欢
译经佛经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布达拉宫纸质文物修复——以佛经公文为例
译经用字与译经词语新释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三幅西夏文佛经扉画题记释析
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
佛教史视阈下康僧会译经之儒学化及其意义
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