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安平的新闻思想与实践分析

2015-07-22 10:41杨一帆
科技传播 2015年4期
关键词:办报自由主义办刊

杨一帆

湖北省出版物审读中心,湖北武汉 430077

1 储安平的新闻生涯

根据谢泳在《储安平与〈观察〉》一书中的介绍,储安平是江苏宜兴人,1909年出生于宜兴望族。由于少年失怙恃,他自幼就养成了自强不息、勤俭吃苦的独立自主品格,而这些特质也深深地烙印在他往后的为人处世、工作作风当中。

1928年,储安平进入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学习。1933—1945年,储安平先后在《中央日报》、《力报》、《中国晨报》以及《客观》周刊担任编辑主笔。1946年的9月1日,被谢泳称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抓住了在中国最后的一次发展时机”的《观察》在上海创刊了,储安平在这一时期不仅担任该期刊社长和主编,还任复旦大学教授。“《观察》是一个很不错的‘知识分子论坛’,是一份自由色彩浓厚的成功刊物,储安平则是一位优秀的舆论主持者”。费孝通对其大加赞赏。1949年11月1日,《观察》复刊了,取名《新观察》,只是它锋芒不再,读者也甚为少之。不能容忍回到写“官样文章”命运的储安平选择了辞职,而且淡出舆论界多年。1957年,储安平再度出山,主持民主党派的《光明日报》,同年6月由于其“党天下”发言而受统战部的批判;11月他和章伯钧(当时《光明日报》社长)同时被免职;储安平担任《光明日报》总编仅仅70 余天。

至此,储安平的文人办报生涯彻底结束。

2 自由主义的新闻思想与实践

2.1 《客观》时期的政论

1945年抗战胜利不久出现了中国新闻史上罕有的舆论黄金期,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满怀希望,期盼中国可以朝民主自由方向发展,因此纷纷通过创办期刊阐述自己对国内政事的见解。在这种大背景下,储安平借由张稚琴的一臂之力创办了周刊《客观》。

在《客观》时期,储安平较为成熟的办刊理念体现在其对共产党发展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与同时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相比较而言,储安平在政治上显得更为成熟老练。在此期间,储安平已经表现出强烈的自由主义倾向,他客观中立地评价当时的执政党国民党,也对新生的中国共产党的先进与不足进行分析,并且为实现中国的民主自由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尽管这种情况在当时的中国显得多少有些时机不对,然而储安平仍然十分固执地将此类观点植入了《观察》,并且将之发扬光大。

2.2 《观察》时期的新闻思想与实践

2.2.1 经济独立以保证言论客观

由于受到之前主编《文学时代》《客观》等刊物的影响,储安平深感要使《观察》真正成为一个自由发言的“论坛”,就必须保持独立的经济地位。他的主要措施有两方面:一方面拒绝接受官方的资金,另一方面通过采取各式各样的经营方法,维持收支平衡。

作为一份民办杂志,《观察》靠集股创立,储安平特别注意不接受来自官方或政治团体的资金,甚至在最初的征集股金时也严格执行。此外,《观察》每出满24 期,储安平都会写一篇详细的总结报告,“极其客观、严肃认真地……报告刊物的经营状况、发行情况以及编者所遇到的一切苦衷和想法”,同时将其刊载在《观察》上,让每一位读者都能看到。此外,储安平还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措施,包括提高发行量、争取订户等,来保证收支平衡。

2.2.2 “民主、自由、进步、理性”的办刊宗旨

储安平通过《观察》的发刊词《我们的志趣和态度》,坚定而又明确地提出了办刊的“四个基本原则”:民主、自由、进步、理性,将之作为《观察》乃至整个中国自由知识分子都应遵循坚信的“基本原则”。

通过《观察》的语言观点来看,储安平毫不讳言表露对政治的兴趣。在《观察》发刊词中,储安平便明确了《观察》的办刊目的定位,“我们这个刊物第一个企图,要对国事发表意见”,另一方面“希望对于一般青年的进步和品性的修养能够有所贡献”。储安平指的并不是要改变青年的信仰,而是希望他们有一个理性的头脑和一颗追求民主进步的心。

2.2.3 强大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阵营

凭借此前丰富的办报经验,储安平深知强大的作者阵营是一份刊物成功的前提条件,因此他并没有把《观察》办成代表个人意见的论坛,而是集思广益,建筑一座集合大家之作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堡垒。

在创刊号封面的最下端特地辟出“撰稿人”专栏,将该刊78 位撰稿者的名字罗列其中,同时还在首页的最顶端刊登“本期撰稿人”的姓名以及供职单位。这些撰稿人中不乏大师级人物,如冯友兰、王芸生、费孝通、傅斯年、胡适、季羡林、钱钟书、潘光旦、等等在当时和以后都颇具影响力的精英。这些知识分子的精英们常以《观察》为主要阵地进行了“自由主义往何处去”的讨论。

3 “文人办报”的尾声

“文人办报”是“文人论证”的具体实践。在本文中,“文人论政”主要指的是报人以新闻职业的方式从事时事评论,通过报刊舆论实现对国家社会的积极扶助框导的责任,而“文人办报”则指的是与“政治家办报”“私人办报”相区别的、以国家和公众利益为是非标准的办报活动。

中国文人自古便有“文人论证”的传统,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愫,而“文人办报”便自然也带上了理想主义的色彩。从王韬的《循环日报》、梁启超的《时务报》、邵飘萍的《京报》到张季鸾主笔《大公报》时期充分彰显自由主义的新闻舆论精神,“文人论政”传统的复兴并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但由于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特殊性和新闻统制相冲突,“文人论政”并没有继续发展的土壤,尤其是在国共对抗的《观察》时期,以储安平为代表的、处于政治边缘地位的知识分子希望以“文人论政”的形式实现“民主建国”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储安平所表现出来的自由主义其实是某种形式的理想主义,然而他的这种美好愿景和宏大理想仅仅只存在劝说之中,对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中国,这些是不难以实现的。1948年,《观察》被国民党查封,实际上已经标志着近代“人文论政”的绝响。而后来储安平回到《光明日报》的短暂任职,则又是为这个愿想的破灭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罢了。

[1]谢泳.储安平与《观察》[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2]张新颖.储安平文集[M].东方出版中心,1998.

[3]刘业伟.民主报人储安平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2).

[4]蒋含平.从<观察>看储安平的自由主义新闻理念与新闻实践[J].现代传播,2007(1).

[5]林莉.储安平的“文人办报”实践[J].新闻爱好者,2011,10.

[6]戈广安,王龙珺.从<观察>管窥储安平的办刊思想[J].新闻爱好者,2011,10.

[7]黄私.追踪储安平的心路历程[J].新闻大学,2000.

[8]惠楠楠.《观察》等报刊在中国新闻史上的意义[J].青年记者,2011,1.

猜你喜欢
办报自由主义办刊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必须宣布新自由主义已完结。下一步何去何从?
反对自由主义
严明党的纪律,克服自由主义——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导读
不变与变——政治家办报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路径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对树立“开放”办报理念的几点思考
至善自由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