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视角的《一虎一席谈》节目评析

2015-07-22 10:41
科技传播 2015年4期
关键词:传者谈话选题

尹 妍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1 节目形式

1.1 辩论式节目形态营造多元意见空间,有效避免受众逆反心理的产生

逆反心理是受众在信息接受活动中,以固有思维定势对新闻信息进行认知,由此表现出的个体违背传播者意图的心理活动,是受众对媒介信息意义的反向认知,具有排他性、偏执性和情感的盲目性。[1]具体来说,有逆反心理的受众在接收信息时,偏向于接收与传播者意愿相反的反向信息。并且认知和理解一旦形成,就成为受众认知的重要方面,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一般而言,一档由团队精心打造的节目,总是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在传递着某种立场的态度和观点,而当受众对节目的立场不买账时,节目就会因此流失部分收视群体。然而,《一虎一席谈》的特殊之处在于,作为中国目前仅有的一档大型抗辩式思想性谈话节目,节目本身没有立场,所有的观点和态度均由到场嘉宾甚至是现场观众表达,主持人只是充当调停和时间、话语权的分配工作。并且,类似于辩论赛,每期的嘉宾也都分为“正反”两派,持有不同的(甚至是相对立)看法。《一虎一席谈》的这一特点,替它排除了受众逆反心理的干扰。正如节目的宣传语“这里不是一言堂,所有的意见都备受尊重”,无论是谁,无论你持有何种观点,都可以在节目中找到与自己同阵营的人。《一虎一席谈》颠覆了以往电视节目“传——受”的传播模式,拒绝了规定的宣讲内容,不仅让当事人有话可说,让多元思想针锋相对、火花四起,更赋予了现场观众随时插话,发表个人意见的权利,从一定意义上构建起了媒体创造的公共话语空间。

舆论的一元空间是造成受众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营造多元的意见空间就成为克服受众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前提。该期节目中,法律学家、移民专家、人口学家等大家汇聚一堂,辨明思想,营造了一个多元的意见空间,使广大受众感受到了思想和言论的自由。

1.2 观众的充分参与有助于推进传受双方的心理互动

一般来说,传者与受者的互动是不及时或不共时的,也就是说,存在延缓性;传者与受者是不面识的,他们之间是通过新闻信息的传与反馈达到相互理解与沟通的,即存在间接性。这期节目中,现场观众人员组成丰富,有超生母亲也有奉行独生子女政策的父亲;有中国公民也有海外华侨;有赞成巨额罚款的也有持反对意见的。可以说,现场观众席是中国社会群众的一个小的缩影,从一定程度上是针对张艺谋超生事件的社会意见的微缩景观。在演播室内,主持人、嘉宾与观众的意见交锋,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互动。对于演播室外的观众而言,这种可见的互动将促成通过媒介和媒介内容与节目本身(传者)产生某种联系,甚至形成心灵的沟通。传者与受者形成的心灵沟通或共鸣,是传播的高层境界,也是传播产生的最佳效果,是影响受众的态度和行为的前提。

2 选题

对于谈话节目而言,选题可谓生命线。电视媒介的大众性、通俗性的特点决定了谈话节目的选题不能走小众化精英化的路线。因此,一般来说,电视谈话类节目的选题都有时效性、贴近性、丰富性和可评论性等特点。《一虎一席谈》的选题一般都为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社会焦点、热点,体现着社会变迁,反映着社会转型时期的种种迷茫和矛盾。好的选题能够抓住观众的味蕾,正是因为选题本身契合了受众心理需求。

2.1 受众的求快心理

先睹为快,是受众对未知、应知、预知新闻的共同的需求心理。比别人早知道,便可以获得人际传播的主动权,品尝作为消息来源者(从传递角度看)的快感,并满足一定的自尊心的需要;比别人早知道,可以较快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更快的适应社会的变化。[2]

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件发生之间时间差的尽可能地短,是新闻时效性的体现。虽说事件的源头要追溯到2013年5月,但是对《一虎一席谈》这类的深度谈话类节目而言,2014年1月9日无锡市计生局发布声明(事件有定论之后),节目的制作才可以被提上日程。这期节目的播出时间为2014年1月18日,也就是说,在事发后仅一周的时间内,节目便已经出炉,充分体现了时效性。

2.2 受众的求近心理

新闻想要满足受众的求近心理,就应注意选准报道的切入点,抓住受众最关心的问题,击中受众心中绷得最紧的那些弦。

笔者认为“观众所熟知的事件”便可以认为是真实性在电视谈话节目选题中的体现。张艺谋超生事件从2013年5月开始,至2014年1月下旬节目播出,已经轰轰烈烈炒了近半年,可谓做足了铺垫。并且,2013年年底,张艺谋已就此事作出回复,承认自己与陈婷育有两子一女,此事的真实性毫无疑问。计划生育政策有无继续坚持的必要?张艺谋超生事件为何掩盖了12年?导演的三个小孩是怎么样上到户口的?每年计生部门收缴的巨额社会抚养费到底去了哪里?……张艺谋超生事件背后涉及到的计划生育政策、名人特权、社会抚养费去向等问题,都与受众息息相关,是当下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3 主持人

一个好的主持人之于一档节目的意义自不必多说,特别是对于谈话类节目而言,主持人更是灵魂般的存在。

3.1 人人参与的“谈话空间”——移情心理,受众获得满足感

人不仅仅会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并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来,而且能将自己置身于外界特定环境所形成的氛围之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这种情绪,这就是移情。《一虎一席谈》的这期节目中,同往常类似,主持人胡一虎的左右两边的嘉宾持有相对立的意见。可以发现,在整场辩论中,胡一虎并没有表现出任何自己的立场,每一方嘉宾发言时,胡一虎似乎都能暂时成为他们阵营中的人。对于持不同观点的观众们来说,主持人这种不持预设立场的状态,更有利于他们通过移情来获得情感上的认同和满足。

研究表明,对方对于自己的态度,往往是自己对对方态度的反馈。[3]因此,主持人还要做到真诚,不能让观众感觉到任何“作秀”的成分。没有出格的言论、夸饰的表情动作,胡一虎在节目中表现出的真诚是观众很容易感受得到的。

3.2 个性化的主持风格——“魅力”的呈现

节目主持人的魅力是凝聚于主持人身上的美对观众的吸引力。这种“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相貌身材、举止谈吐、音质音色、语言功力、才华学识、驾驭节目的能力等。对于谈话节目主持人而言,沟通和引导的能力是很有魅力的素质。[4]在胡一虎身上,最显著的优点就是他的临场控制能力。他能够在倾听中寻找亮点,并用合适的表达技巧推进谈话,不一定是问话的形式,对于一些偏激的话,他常用否定句以激起对方的谈话欲。在嘉宾精神亢奋滔滔不绝时,他也能当机立断打断对话,以保证多元观点的平衡呈现。

[1]刘京林.新闻心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55.

[2]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228-229.

[3]张秋佳.电视谈话类节目制作的心理效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4]话说电视节目主持人[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传者谈话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新媒体时代传者需要新的媒介素养教育
人人皆“传者”,练就一双慧眼吧
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线性模式
(1)阅读理解两则
骡传
关于《辽沈决战》一书的谈话(一九八三年八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