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融”思维——谈互联网逻辑下纸媒的“生态再造”

2015-07-22 10:41
科技传播 2015年4期
关键词:融合传统思维

贾 峰

青岛日报社,山东青岛 266001

随着新媒体、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报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关纸媒命运的讨论几至沸点。

互联网环境下,纸媒的转型势在必行。而纸媒的转型绝不会像做一个网站、办一个客户端搭上“互联网”那么简单,而是要运用“互联网+融”思维,在指导思想、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生产方式、盈利模式、企业文化等方面来一次整体调整,实现纸媒的“生态再造”。

1 “纸媒将死”?

“十年青春空飞扬,人未老,报先亡,新识旧友,何处诉离殇。”一位《新闻晚报》的记者填写了这首下步《江城子·记梦》之韵的挽词后,这份运营了15年的报纸宣布2014年元旦起停刊。

曾经风光无限的纸媒,逐渐被一种危机笼罩,而且这种危机愈演愈烈。6年前,著名的美国《华盛顿邮报》停止发行后,《费城问询报》、《芝加哥论坛报》、《洛杉矶时报》、《西雅图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也申请破产保护或转向网络版。此外,西班牙最受欢迎的报纸之一——《国家报》也大幅度裁员,《法国晚报》、《德国金融时报》等也销声匿迹。

国内 ,除了《新闻晚报》外 ,《万象》、《天天新报》、《房地产时报》、《竞报》,河北的《杂文报》也相继宣布停刊。

此外,人才流失,读者减少,发行量、经营效益下滑……这些集中发生的事件,使业内气氛骤然紧张,不少人惊呼“纸媒将死”,各种悲观言论甚嚣尘上。

2 纸媒的互联网误区

毋庸置疑,很多纸媒的传播理念是不落后的,其新闻产品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令人苦恼的是:为什么已在网上实现了“互联互通”,还是叫好不叫座?

其实,从20多年前互联网引入我国,很多纸媒就开始了建网站、实现报网互动的工作,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尝试互联网转型,但从实践上看,鲜有成功者。一直以来,纸媒往往只是把互联网及互联网所创造的种种传播形态视为纸媒传播链条上一种内容补充和物理延伸,现在回头看,这是纸媒在发展战略上的一个误区。

审视传统纸媒所推出的电子版、手机报或者App产品,做的更多是搬运工的工作。在深谙新媒体之道的业内人士看来,这注定是要失败的。从纸媒到新媒体绝非平移新闻内容那么简单,二者间横隔着一个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工具的传播平台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新产品形态。

这意味着必须要用全新的理念和思维来探索新媒体。线性传播模式的消解,网络时代循环传播模式的确立决定了传统纸媒进军新媒体的必由之路:搭建一个供用户展示自我、并与用户积极互动的平台,输出一个为用户量身制定的个人媒体。

新传媒流传最广的概念之一是美国《Online》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新媒体中,传统精英式的传播方式被颠覆,受众作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的身份被消解,任何一个信息接受者绝非单纯的消费者,同时也是一个传播者。每个人的主动性得以彰显,在接受信息的同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点评进而影响新闻的传播以及其传播效果。

3 互联下的“生态再造”

早在60多年前,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就说,“计算思维必将作为唯一的思维方式为人们所接受和践行。”[1]

从传播学领域来看,互联网正重新“激活”这个世界,正在重新架构这个社会的思维观念、生产方式、传播和消费方式。像电和基础设施一样,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必需,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运行的全新“业态”。

因此,在互联网“业态”下,互联网的连接、开放、分享等特点日益显现,由此产生了用户思维、产品思维、跨界思维、迭代思维、共享思维等互联网思维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都是网络关系的一个端口。传统报业要做的是,将眼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争取成为网络关系的一个关键点,在产业整合和市场协同中寻找、激活和整合相关的资源。这就要求报业积极打造以网站、手机报、客户端APP、微博、微信等组成的“全媒体生态圈”,融入互联网。

当然,融入只是开始,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吸引你的受众,如何吸住?就是需要借鉴互联网思维,让受众参与到新闻“生产”中,体会到互动的乐趣,并利用“大数据”精确分析为用户提供适合其口味的新闻产品,实现订制推送。

此外,还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去重塑其组织架构,从根本上打通各个关节,建立统一的“指挥中心”,打破原来的条块式、垂直化的业务体系,建立开放、共享、扁平的组织结构。

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要求记者不仅仅仅给报纸供稿,而要同步向各个传播平台提供不同“口味”的新闻产品,突破传统纸媒报道延时、单一等局限,及时和受众实现互动交流。

其工作模式为:新闻事件→记者第一时间发回现场图片、短消息→多媒体平台(官微、网站、微信、手机报)滚动播发并及时互动→第二落点加大深入报道力度→纸质版出版→多媒体平台再度传播→深度互动交流。

随着电子商务迅猛发展,报社可以利用自办发行的队伍优势,在送报业务基础上,发展同城配送等叠加业务,加速从传统报刊发行企业向现代物流服务企业转型。此外,为解决落地配送的“末端薄利”问题,报刊发行还可以向产业链上端进军,发挥传统优势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共同打造本土电商平台。

4 “融”思维下重建平台

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化,媒体发展进入了融媒体时代,这种情况下仅有“互联网思维”是不够的 “融合思维”也必不可少。

所谓“融合思维”,指的是基于融合文化的特征,从新旧媒体融通性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一种大系统思维方式,它包括并超越了单纯的“互联网思维”。

剖析传统的成长路径,不难发现,在互联网“业态”下传统媒体已经逐渐失去“话语权”,这其中包括失去了信息整合平台的地位和新闻话题的设置功能。因此,对于纸媒来说,必须重新建立平台功能,回到新闻的“主流”。

对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君超说,重要的是确立“融合思维”,摒弃“分离式思维”。他认为,作为新闻的一种形态,“融合新闻”不再是“易碎”的,而是“弹性”的(可实时更新、发展);不再是单一的,而是集群的;生产过程不再是一兵一卒单打独斗,而是“各兵种协同作战”。[2]

纸媒要建立的融合品台,要将“纸媒精神”与核心竞争力传承下去,作为其发展的内核。传统纸媒,具有权威性、公信力属性,它对社会的整体把握,对文化的精致提取方面的优势,随着互联网兴盛,锋芒会越发显现。而作为纸媒传统优势的深度报道,也要充分发挥其深刻性、思想性强的特点,利用大量独家且具影响力的深度报道,扩大纸媒平台的品质感和传播力。

纸媒转型要建立的“一体化平台”,要实现各种资源、生产要素的优化升级,打通“内外”环节,让资源在不同介质的共享、优化、增值,实现由“短传播、窄效应”向“长传播、广效应”转变。此外,在稳固共性传播的同时,这一平台还要加强个性化传播和分众传播,成为一个多元新闻产品的供应平台。

“一体化平台”还要加强与不同媒体及上下端产业的融合共赢,形成融合、粘结不同传媒、产业、空间和发展要素的融合式价值链,构建多元共赢的业务发展渠道和产业格局。

[1]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214,240

[2]王君超.报业转型:“互联网思维”还是“融合思维[J].中国报业,2014(12).

猜你喜欢
融合传统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