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年龄结构的城乡差异分析

2015-07-22 04:40赵颖智
江汉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城乡差异人口红利

赵颖智

摘要:2010年我国人口红利达到巅峰,人口总抚养比降至历史最低水平。2011年人口总抚养比开始增加,传统的人口红利出现拐点。然而,在总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人口结构整体变化和其内部变化并不一致,人口红利在人口分布上发生了乡城转移。通过对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抽样调查数据中城乡人口年龄结构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少儿抚养比一直高于城镇地区,农村地区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城镇地区的总抚养比远低于农村地区。导致城乡人口年龄结构差异和人口红利乡城转移的原因在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城乡差别以及城镇化进程中大规模的乡城人口流动,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为了获取更有效的人口结构转变收益和城镇化释放的人口结构红利,应该完善就业服务体制,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劳动参与效率,同时通过资金、机构和服务三重保障,提高农村地区社会养老水平。

关键词:人口年龄结构:人口红利:城乡差异

中图分类号:C912; 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5)06-0138-05

人口再生产过程中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带来了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因而在不同时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David E.Bloom等(1998)在研究东亚奇迹时,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会带来劳动力人口比重上升,形成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对经济发展有利的黄金时期,并将其称为人口红利期。建国以来,我国的人口再生产模式经历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再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转变。随着我国人口结构中少儿人口比重的下降、劳动力人口比重的上升,很多学者提出我国存在人口红利并且正开启人口机会窗口,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作出了较大贡献。从1990年我国人口总抚养比低于50%、人口机会视窗开启至今,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一些学者认为我国人口红利已经耗尽或者面临消失的转折点,传统人口红利给经济带来的增长作用将会下降。这些关于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红利的分析是从我国人口变化的总体情况来看的,然而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表现出较大的城乡差异,人口结构整体变化和其内部变化是否一致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

1.人口年龄结构越来越老化

按照国际常用的判断人口年龄结构的指标,我国在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属于“成年型”人口年龄结构(0-14岁人口比重在30%-40%之间)。随着出生率的继续上升,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人口年龄结构变成“年轻型”(0-14岁人口比重超过40%)。之后,随着出生率的缓慢下降和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少儿比重持续下降,老年比重持续上升,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回到“成年型”。从1987年开始,少儿比重下降到30%以下,人口年龄结构进入“偏老年型”。而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年型”。2010年以后,少儿比重下降速度放缓,老年比重不断增加,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越来越老化。(见图1)

2. 2011年人口总抚养比开始上升

从人口抚养比的变化来看,建国初期高出生率带来高比重的少儿人口,使得总抚养负担加重。第二次人口普查后至20世纪80年代,少儿抚养比大幅下降,老年抚养比缓慢上升,总抚养比迅速降低至50%以下,大大减轻了人口抚养负担,人口机会视窗开启并开始释放出人口红利。20世纪80年代以后,少儿抚养比继续下降,老年抚养比上升但其增幅远低于少儿抚养比的降幅,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人口总抚养比逐渐下降。

2010年是人口红利发生变化的拐点。2010年人口红利达到巅峰,人口总抚养比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为34.2%。2011年人口总抚养比开始上升,达到34.4%.2013年人口总抚养比增至35.3%。发生这种改变的原因是,少儿人口比重从2010年开始几乎不再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老年抚养比上升的幅度开始高于少儿抚养比下降的幅度,使得人口总抚养比开始上升。 (见图2)

3.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暂未下降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由1953年的33655万增长至2013年的100582万。(见图3)从增幅来看,1953-2010年年均增长约1162万.2011-2013年增幅大量下降,年均增长仅有约150万。但总体看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并未出现下降趋势,人口红利在数量上的优势尚未消失。

因此,单从我国总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动来看.2011年因为总人口抚养比上升,出现了人口红利的拐点,可以看成是传统的人口数量红利开始下降的转折点。但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并未同步下降,人口红利并未消失。在工业化进程中,生产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劳动生产率和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城镇化的推进改变了人口分布结构。那么,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内部是否一致,人口红利是否在人口分布上发生了转移?考虑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城乡差异,下文从人口年龄结构的城乡变化人手,比较分析全国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中城乡人口年龄结构是否存在差异,其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对人口红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城乡差异

1.城镇少儿人口比重下降速度快于农村

1964年,城镇少儿人口比重(41.6%)与农村少儿人口比重(40.6%)大致相当,其后二者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开。到2010年,城镇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至14.1%,农村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至l9.2%.二者相差5.1个百分点。(见图4)这个差异在少儿抚养比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城镇少儿抚养比从1964年的74.8%下降到2010年的18.1%,降幅达到75.8%;农村少儿抚养比从1964年的72.7%下降到2010年的27.1%,降幅为62.7%。(见图5)城乡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幅度大于少儿人口比重的下降幅度,与抚养比的分母即城乡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变化有直接联系。

猜你喜欢
城乡差异人口红利
城乡居民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分析
基于公平视角的城乡学前教育差异分析
基于教育公平的音乐教育城乡差异调查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二胎政策实施的原因及影响
大学生的内隐人际信任初探
我国人口出生率的研究分析
中国人口红利的国际比较与测算
由“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