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

2015-07-23 08:59戴厚生儒学与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商业文化 2015年35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企业

文/ 戴厚生 儒学与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登坛论道GREAT ARTICLE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

文/ 戴厚生儒学与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维系并始终推动社会发展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并蕴含了五千年的智慧和方法,至今仍然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与价值。认真总结和借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和谋略,企业如果能够充分汲取其营养并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创造性运用,形成具有创新精神、协作精神与和谐精神的企业文化,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探索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应当把传统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认识。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应该是适应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企业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企业文化,是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企业文化,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企业文化。打造企业文化的“中国模式”,首先要从认知和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入手。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国企业软实力的源泉,是企业灵魂之所依,是我们从理论到实践打造“中国模式”的根基。

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质就是探讨人和人生的问题。儒家理论的核心是为人之学,它提倡仁爱,讲“仁、义、礼、智、信”,探讨怎样做人、怎样处理人与人之的关系以及如何提升人生价值和实现人生理想的问题;道家讲自然,讲“天人合一”、“顺其自然”,就是要求合乎自然规律,从根本上说也就是讲人的生命哲学问题;佛教讲因果轮回,讲人生解脱,讲思想觉悟,讲道德约束,同样带有很浓厚的人文色彩。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尤其儒家的为人之学,更是提倡通过为人,进而为家、为国做贡献,从本质上说,中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的价值观念和信仰追求。

人生价值最重要的就是人的智慧、理想、才能的体现与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以至为人类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人生的价值观就是在人生的一些基本矛盾(如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是关于人生价值的一些观点、观念与看法。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些矛盾,就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下面,我们看一看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在这几大矛盾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的。

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应该是适应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企业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企业文化,是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企业文化,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企业文化。打造企业文化的“中国模式”,首先要从认知和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入手。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国企业软实力的源泉,是企业灵魂之所依,是我们从理论到实践打造“中国模式”的根基。

(一)人与自我的关系

人与自我的关系,就是如何正确地处理我们自身的现实状况与理想追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生命价值与生存(道德、人格等)价值的矛盾,说到底,也就是人格与人品的塑造问题。在这方面,孔子讲:“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也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大丈夫。”道家从一种自然主义的思想出发,也提倡崇高的人格,庄子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并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里所说的匹夫之志、丈夫行为与至人神举,都是古人人格价值的追求,都强调无论在什么情况与环境下,人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保持自己的人格,这是人类超越自我、天人合一的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

在人与自我的关系当中,古人不仅要求塑造一个高尚的人格,而且还要求我们正确对待生命。在先人看来,当人的生命与道德、人格发生矛盾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民族利益发生矛盾或冲突的时候,人的生命价值应服从于道德价值与人格价值,就应该“杀身成仁”(孔子语)、“舍生取义”(孟子语),这样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毛泽东语)。这样的人,立德、立功,死而不朽,精神不灭,与自然同化,为后人所景仰。

(二)人与他人的关系

人与他人的关系,简言之就是人际关系,包括人伦关系(父子、父母、夫妻、兄弟、姐妹)、亲缘关系(亲翁、叔伯、姑舅、妯娌、娌姨、表亲)、工作关系(领导、同事、顾客)、邻里关系和朋友关系等。在这方面,古人认为人是讲情感、重礼义的一种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孟子认为,人有“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应遵守“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的十种道德规范),董仲舒提出用“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来规范人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儒家思想进一步发扬广大,提出了“仁、义、礼、和、信” 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提倡“仁爱”,讲“道始于情”、“仁者爱人”,要“孝之放,爱天下之民”,“礼之用,和为贵”,“克己复礼”,主张“极高明而道中庸”、内圣外王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人与人之间的修养准则和最终目标阐说的很清楚。

(三)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中派生出来的人与企业、人与社团、人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忠”、“孝”著称于世,不仅忠于君臣、孝敬父母,而且忠于祖国、忠于民族、忠于人民。当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受到侵害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数忠臣义士义无反顾地为国家、为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传统文化中,对有关人与社会的群体关系、公私关系以及个人与集体、个人与民族、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都有很多精粹的思想。比如,团体意识、协作意识、人本思想、和谐思想、求实精神、义利观念、吃苦耐劳精神、勤奋自强的性格、道法自然的思想、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等,“自天子与至庶民,皆以修身为本”,优良的民族传统与顺应自然、少私寡欲的自然本性以及修身立德、敬业奉献的人本主义精神深深地烙印在人们心中,在调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生存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与自然相互依存,互不分离。按照古人的说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之际”。这里的天,一是指天地间自然万物,二是认为天上有神灵。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庄子说“万物与我为一”,《吕氏春秋》进一步论述“人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在强调“天人合一”、“太和万物”、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同时,主张“与天地参”、“泛爱众生”、“知天命而用之”,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主张“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山不敢伐林下木,泽人不敢灰戮,缳网置罩不敢于门。鲴罟不敢入于渊,泽非舟虞不敢缘名,为害其时也”(《吕氏春秋》),要求人类应“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而成”,要顺应天地规律与自然变化,按照五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发挥人的主体能动作用,积极地调节和控制自然的变化,以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完美的程度。

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古代思想家有关尊重生命、崇尚自然和保护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以及提高当代人的环保意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21世纪,中华民族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复兴阶段。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加快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人类要生存与发展,必须实现和平共处,也就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好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中华传统文化的仁学与道论、特别是“天人合一”、“内圣外王”、“道法自然”与“无为而治”等思想对我们协调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对我们管理企业、治理社会、调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解决“和平与发展”和世界哲学发展等问题上提供了极为丰富与宝贵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综合国力进一步加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中国正进入社会剧烈的转型期,资源与利益,结构与走势,都需要重新分配、改变和建构,现代企业文化的建立也必须具有清醒的大历史观和文化意识,需要找到本民族精神的根本支撑,只有切实加强自身文化的建设,保存自己的文化底色,主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精华,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并渗透到现代企业管理当中,才能使我们抓住历史机遇,占据主动地位,推动经济进一步稳定发展。

中华工商企业文化的发展

我国的企业文化源于中华民族的商业理论发展,而我国的商业理论主要以儒商文化为主。儒商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为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后来为中华商业文化的形成,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国的商业起源于夏商时期,当时以官办官营为主的工商会官促进了西周商业活动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不杂于商”的状况出现重大改变,在商业活动中,士人遵循孔子“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的训导,经商多以礼义为行动规范,在礼义的基础上求利而不贪夺。孔子后,孟子周游列国,一方面宣扬仁义,另一方面经商“以羡补不足”,他反对重征商税,主张取消关市之征,开放山泽之利,义利结合,充分体现了儒商的价值观。之后,墨子主张“交相利”,要求商人在给别人带来利益的同时,自己也从中获利。他不仅言商,而且积极参与商业活动,深切体会了商业经营的辛劳艰苦,并从中意识到了供求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先秦时期士人经商,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士人商业文化意识的觉醒。儒商,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经营讲求信义,以诚信为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经营之道。史载子产“为相二年,市不豫价;三年,门不闭户,道不拾遗”,实现了政通人和、社会安定的繁荣景象;范蠡善经营之道,“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中三致千金”,一跃而成巨富。白圭总结了先秦士人经商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智、勇、仁、强”的“治生之学”。所谓智,是指“通权变”,就是善于观察时势行情与灵活处理各种变化的能力;所谓勇,就是当机立断、敢于决策的胆略与勇于进取的冒险精神;所谓仁,就是经营之道与管理方法;所谓强,就是指经商者所需要百折不挠的毅力与品质。白圭的“治生之学”为商业经营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方法与考核标准,同时为商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秦以后,司马迁对秦汉儒商进行了总结,认为“富者,人之情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求富趋利不仅是整个社会追求的人生目标,而且是仁义道德的基础。到唐宋时期,经济繁荣,人心思富,儒商队伍不断壮大;明清阶段,儒商思想进一步升华,商人的地位逐步提高,商业经营迅猛发展,其中晋商、陕商、徽商、鲁商等几个比较大的商业集团,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儒商信守“凡人存心存世,务在中和,不可因势凌人,因财压人,因能侮人,因仇害人”和“经营信为本,买卖礼当先”、“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以及“财之道生,利缘义取”等经营信条,诚诺忠厚,童叟无欺,提倡中庸,讲求礼义,发挥传统儒商的儒德、儒术和儒识,主张“生财有大道,以义求利,不以利为利”,并“察天时之顺逆,格物理之精微”,掌握市场供求关系,顺应商品发展规律,在复杂的社会与人际关系中学会待人处世与合法经营,以至“基业日隆,家道渐裕”,成为近代中国的“儒商资本家”。清末民初,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撞开了封闭近三千年的国门,敲响了封建统治的丧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兴起,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与管理,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其时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中国新一代儒商,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外来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形成了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中国工商企业文化,如有“棉纱大王”之称的著名近代实业家穆藕初认为“凡百事业之成败,全视人才之优劣”,把重视人才、网罗和使用人才作为兴业之本;著名的四川民生实业公司的创始人卢作孚先生把“超个人成功”、“超赚钱主义”当作他经营事业的目的。为此,他给民生公司制定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十六字宗旨和著名的“民生精神”;天津东亚毛纺公司的“抵羊牌”(抵制洋货之意)商标与“你愿人家怎样待你,你就先怎样待人”的厂训,并通过东亚精神、东亚铭、厂歌等“精神训练”来强化职工的爱厂意识和敬业精神;其它如大成纺织公司的“忠信笃诚”,荣氏纺织工业集团的“和衷共济,力求进取”,上海冠生园的“三本主义”(本心、本领、本钱)和久大盐业集团的企业信念:“⑴原则上绝对相信科学;⑵事业上积极发展事业;⑶精神上以能服务于社会为莫大光荣;⑷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等文化理念,充分表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

这一时期,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以义制利、诚信为上的价值观,以和为贵、协调群体的和谐观,修身内省、反求诸己的自律观,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道德观,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自然观,兵家(孙武、孙膑)以退为进、以进制动、贵柔守雌的战略战术以及墨家、法家、轻重、货殖各家思想的综合,求同存异,兼容并蓄,使得近代工商企业文化异常丰富。这些文化理念,主要表现为:民族自强、实业报国的企业宗旨,重商厚商、敬业乐业的经营思想,勤劳刻苦、奋发进取的高尚品格,纤悉计算、俭约朴实的经营作风,笃实不欺、信义为上的商业品德,执乎其中、和谐为贵的经营理念,出奇制胜、善于竞争的经营策略和精究本行、心志专一的敬业精神等,以及山西票号创建的股份制和两权分离制度以及灵活运用的资金使用制度等,这些都是古人经商美德的继承与经验总结,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以古为鉴,古为今用,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之于企业文化的价值定位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的迅猛崛起,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带动了整个东亚、东南亚经济的发展。从历史进程上来看,这些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消化、吸收,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与积淀,究其成功的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精神认同、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观念意识、行为规范等等,深植于其中的文化母体仍然是中国化的传统文化。诸如中国的《论语》、《孟子》、《道德经》、《孙子兵法》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纷纷被上述一些国家的成功企业奉为管理圭皋,并在管理实践中有效使用。虽然中国在近现代史上饱受西方列强侵略和压制,一度走向没落,在船坚利炮重创之下,中国文化的原有发展进程受到了破坏与割裂,传统文化影响力相对减弱。但在在经受西方文化思想与经济模式冲击之下,上述国家仍然在转型与发展过程之中找到了符合东方个性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并有效地融合与创新,充分发展了本国的经济,分别实现了本民族的腾飞。

日本“近代工业之父”涩泽荣一首先将《论语》运用到企业管理,他开设了“《论语》讲习所”,倡导“论语主义”、“道德经济合一说”、“义利两全说”、“论语加算盘说”,认为“论语中有算盘,算盘中有论语”,即讲道德、信用可以带来物质利益,而在牟利时要讲究道德、信用。他说:“我的经营中虽饱含着辛苦和惨淡,但是由于常遵孔子之教,据《论语》之旨,故使经营获得了成功。”日本东芝公司总经理土光敏夫,丰田公司创始人丰田佐吉、丰田喜一郎等人都喜欢《论语》,丰田喜一郎还将“天地人知仁勇”用作自己的座右铭。日立公司创始人小平浪平把儒家的“和”、“诚”列为社训。住友生命的会长新井正明以“其身正,不令而行”为座右铭,松下幸之助则认为,企业家要仁爱惠众,生产出象自来水一样多而便宜的产品以回报社会。目前在日本,不少企业家把《论语》作为日本工商企业的“圣经”,把其中的思想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方针。松下电器公司迄今还在其商业干部学校中,把儒家经典作为商业道德课的教材。

韩国是目前世界仍在真正祭祀孔子的国家之一。每年春秋两季,韩国都要在成均馆的大成殿举行孔子的祭祀典礼,政府派高级官员参加。韩国成均馆大学安炳周教授认为,儒家思想对韩国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他指出:“儒家思想对防止现代化发展中产生的私欲、利己主义等不良倾向和社会思想的堕落,可以起到调节作用。因为在价值观方面,儒家文化倡导为别人作牺牲和忘我精神是受到普遍尊重和赞扬的良风美德,这些传统思想正是西方所没有的。”

由此可见,日本与韩国能够诞生世界级的企业均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反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综合国力进一步加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中国正进入社会剧烈的转型期,资源与利益,结构与走势,都需要重新分配、改变和建构,现代企业文化的建立也必须具有清醒的大历史观和文化意识,需要找到本民族精神的根本支撑,只有切实加强自身文化的建设,保存自己的文化底色,主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精华,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并渗透到现代企业管理当中,才能使我们抓住历史机遇,占据主动地位,推动经济进一步稳定发展。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说:“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深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反应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的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由此可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最重要源泉之一。

树无根不活,企业文化作为亚文化形态,必然植根于本国、本民族的母文化土壤,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形式及其内容有其历史渊源和路径依赖性,在形成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中华文明的丰厚营养。

传统文化之于企业文化的构建

文化制胜已成为企业管理变革的新趋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企业只有充分运用这份宝贵文化财富,并汲取其营养和精髓,才能构建具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与和谐精神的企业文化,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弘扬推陈出新的传统文化,构建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其中许多蕴含现代企业所追求的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理念。《周易》中有一段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奋拼搏、求索开拓的高尚精神,激励人们不断求变求新,在实践中碰撞出创新的灵感火花,为构建传承过去、面向未来的企业文化提供了浓厚的文化积淀。

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是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源泉动力。只有弘扬创新文化,企业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满足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要充分汲取传统文化“人定胜天”的思想,建设良好的创新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对于培育创新思维、造就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成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企业要千方百计构建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培育有利于创造型人才成长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让人力资本的效用实现最大化。

中华传统文化充满求变求新、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否定的思想,以及勇于探索、不惧失败的价值理念。要大力崇尚创新、鼓励创新,为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企业应支持探索,宽容失败,让创新意识成为员工的价值取向,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弘扬同心协力的传统文化,构建具有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

《周易·系辞上》载:“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吕氏春秋》上说:“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儒家文化处处蕴含着“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齐,泰山移”的思想,强调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崇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

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企业管理,就要求全体员工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求大同,存小异”,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因此,植根于传统文化浓厚底蕴基础上的文化与现代企业制度一旦结合起来,企业内部就会形成人人都是主人翁的向心力,为企业的良性运转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同心协力是一种“粘合剂”,可以使员工目标明确、步调一致。团队协作文化要求,员工时刻不忘企业的整体利益,以患难与共、相互协作为荣,强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同时,企业要建立健全协作机制,让所有员工人尽其才,找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坐标,在此基础上实现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将个人、部门的小目标融入到企业的总体目标,将个人、部门的眼前利益融入到企业的长远利益。

(三)弘扬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构建具有和谐精神的企业文化

“和”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认为宇宙万物只有处于整体的和谐状态,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论语》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要求人际交往时一定要“推己及人”。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管子说:“和乃生,不和不生。”这些思想强调,人类社会顺应自然而存在,人顺应社会发展而存在,和谐是万物生存和发展的原则。

和文化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矛盾、形成友好人际关系的一剂“良药”,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文化源泉。它不仅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而且注重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和谐的劳企关系和人际关系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必然途径。当前,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作为参与全球化的一分子,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始终把中华民族灿若星河的优秀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思想源头,展现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独特性,弘扬和谐共赢思想,对内形成凝聚力,对外形成吸引力,创造融洽、愉快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和谐精神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企业文化、产生凝聚力的关键所在。具有和谐精神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比其他员工有更强的自律和自省意识,以身作则,并善于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企业的发展目标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在企业上上下下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

综上所述,任何一种文化模式都不可能是凭空全新产生的,企业文化也不例外,企业文化的形式及其内容一定有其历史渊源和路径依赖性。世界上大凡有生命力的管理思想,都是基于本土文化之上的。所以,企业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原有企业文化中优秀内容的继承和发扬,尤其是要继承和发扬企业文化中被证明正确的核心的价值观,这些观念被认为是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经营的基础。同时必须记取:作为一个文明发展古国,历史文化传统有益于今天文化建设之处多矣,把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与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从而为我国企业进行文化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企业
企业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企业
企业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