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 美不胜收

2015-07-23 08:01昕月
商业文化 2015年14期
关键词:城市群长江

文/昕月

大视野

长江中游 美不胜收

文/昕月

自古以来,长江中游人杰地灵,风光无限!及至今日,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实施,这块宝地再次冲到风口浪尖,成为这个春季最火热的一方国土。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总量超过4.5万亿元,位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之后居全国第四位。2015年4月5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实施。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首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正式定位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和“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

早在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出台,此后,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安徽皖江城市带获批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2011年,中部的“中原经济区”提升为国家战略,目前已成为跨7省28市的大经济区。同属中部的长江中游地区,在2010年12月也与“中原经济区”一起,被列入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18个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及至2012年2月10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三省会商会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国家部委和科研院所的领导和学者,以及由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率领的代表团参加了会议,就共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进行深入探讨,并达成高度共识。这标志着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从构想、探索,进入全面启动和具体实践新阶段。

2012年12月底,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江西九江主持召开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谈到长江中游城市群,他对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负责人说,把安徽纳进来。“长江中游城市群”最初是湘鄂赣三省联手谋求全国区域发展新增长极,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江淮城市群等合作打造的国家规划重点地区,又称“中三角”。“中三角”四省合作,是深入推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关键之举。

2013年,三省携手深化为四省共襄,“长江中游城市群”从呼之欲出到瓜熟蒂落,一个新经济地理概念水到渠成。2月下旬,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在武汉举行,长沙、南昌、武汉四省会城市达成《武汉共识》,将联手打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依托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按照《武汉共识》,四省会城市将在九个层面深入开展协作,包括:共同谋划区域发展战略,推动自主创新、转型发展合作,推进工业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内需发展和区域开放市场体系建设,共同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建设文化旅游强区,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区,共建共享社会保险平台。与此同时,四省会城市交通、科技、商务、卫生等11个部门也分别签署协议,将加强交通基础设施,推进科技资源相互开放和共享,鼓励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创业资本等科技要素流动,建立医疗服务共享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跨市结算等。

2013年6月,在武汉召开首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论坛,论坛提出加快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环状快速铁路网,合武客专将升级为高铁,并实现提速。论坛上,长沙、南昌、合肥、武汉四城市社科院还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定期举办“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论坛”,由四市轮流承办,共同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顶层设计。

2014年2月27日至28日,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二届会商会在长沙举行。2月28日,长沙、武汉、南昌、合肥四省会城市共同签署发布了《长沙宣言》,携手冲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长沙宣言》约定,四省会城市要积极放大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国家战略优势,共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城市群,共同推动区域开放融合、创新发展,并就健全四省会城市交流合作保障机制达成了共识。按照“核心带动、多极协同、一体发展”原则,构建新型城市化合作体系和利益协调机制,全面提升省会中心城市高端服务和辐射引领功能,共同探索区域发展新模式;合作推进国家总体规划进程,争取重大基础设施布点,争取重大示范点政策,争取重大产业专项布局,争取重大环保项目布局;加快推进区域营商环境、要素市场、创新网络建设,全面巩固和深化专项领域合作;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重大项目调度机制,对四省会城市共同推进的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逐项试行牵头负责制。

2015年4月5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涵盖湖北、江西、湖南三省,标志着“中三角”格局正式得到国家批复,而此前一直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的安徽省因已被划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畴之中,正式退出“中四角”格局。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个特大城市武汉、长沙和南昌,呈“品”字型分布,分别为三省的省会和中心城市,是三个都市圈的“首位城市”和“核心力量”(是为“三核”);并以三核为心形成武汉都市圈、长沙都市圈、南昌都市圈、共三大都市圈(是为“三圈”);三大都市圈,在各省的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均在60%以上,是带动周边地域经济发展的拉动力量、是推动三省经济的发动机和“中部崛起”的增长极(是为“四极”)。以武汉—岳阳—长沙—南昌—九江—武汉之间的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部分长江水道构成横跨湘鄂赣四省的“环形”快速通道,成为三省生产力布局、城市化、和区域经济的主轴;城市圈、城市带和城市群,沿以幕阜山脉、九岭山脉为中心的山麓及外沿分布,城市群和位于其间的山岳森林景区(城市后花园),二者巧夺天工、举世无双的组合,可谓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尽管目前中央没有公布具体的投资细节,但我国最高领导层已经提出了将长江变成经济轴心的计划,追赶经济和开放水平高度发达的沿海地区,并将这个全新的城市群作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重要节点,是进一步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说“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开拓外需、打开国际市场的一次伟大尝试,那么长江经济带将成为带动沿岸经济,再造中国内需市场的关键布局。长江沿线九省二市已占中国GDP半壁江山,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启动,将有效拉动沿线经济,对中国稳增长和调结构都具有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有160座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区。而我国的国家级城市群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此次获批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和写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成渝城市群将把中国国家级城市群从三个增加到五个。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深知“新常态”对我国经济的深渊影响,在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时做出的应对绝不是外媒所谬称的“痛苦的协调”,而是对中国经济和环境都有利的远大布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市化是人类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其规模之巨大、问题之复杂、要求之高,需要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积极探寻创新性的有效路径。从城市化的综合要求开看,中国的城市化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社会、生态、乃至国家治理的综合问题,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从城市化发展的路径来看,中国的城市化不可能再走粗放型发展的道路,它既不可能走西方国家初期通过对外获取资源完成城市化的老路,也不可能再通过牺牲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来实现。面对如此规模、如此巨量的城市化进程,城市间应形成互相补充和共同发展的格局,应重视城市群轨道交通建设,推进城际轨道交通一体化;发挥互联网在城市群中的作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同时推进产城融合,使新城建设在城市群的背景下,实现城市空间布局更趋合理,产业配置更趋优化。

目前造成中国城市化发展缓慢前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对农民的束缚。一方面农业收入不足,使农户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率低下;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缺乏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保障农民就业、生活、医疗、养老等现实问题,农村劳动力无法真正摆脱农民身份,无论从事何种非农产业,最终都离不开土地。农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进行,其目标在于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这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此次批复实施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1.城乡统筹发展。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强化武汉、长沙、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依托沿江、沪昆和京广、京九、二广等重点轴线,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促进省际毗邻城市合作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2.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围绕提高综合保障和支撑能力,统筹推进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

3.产业协调发展。依托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建立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机制,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基地,有序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4.共建生态文明。着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共同构筑生态屏障,促进城市群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格局。

5.公共服务共享。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全面加强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文化繁荣,联合开发人力资源,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升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

6.深化对外开放。把握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共建开放通道和平台,推进国内外区域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这六项任务符合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需要探寻创新性的有效路径。长江中游城市间应形成互相补充和共同发展的格局,这即能提高城市有限的承载能力,又能解决目前我国城市普遍面临的人口过度集聚、交通拥堵、未富先老等城市问题。

如果说世界潜力最大的市场在中国;那么,中国市场连接的最大枢纽则非长江中游地区莫属。

湖北省,简称“鄂”,省会是武汉市。位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相交融汇的中心节点,是进出西北六省的门户,承东启西、是连南接北的交通枢纽,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是中国内陆重要的空港。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省1062公里。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润泽楚天,水网纵横,湖泊密布,湖北省因此又称“千湖之省”。

截至2013年,湖北省有12个国家级开发区,分别是: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光谷,含东湖综合保税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含武汉出口加工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宜昌高新技术开发区、荆州开发区、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14年,湖北省完成生产总值27367.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176.89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2840.22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1349.93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结构为11.6∶46.9∶41.5。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095.80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66.90亿元,增长17.1%。在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873.11亿元,增长16.7%。全年财政支出5008.85亿元,增长14.6%。

湖北省会武汉市,简称“汉”,地处中国中心,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在市境中央交汇,将武汉城区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武汉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武汉交通发达,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全国重要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中国铁路大型中转站,武汉港是长江内陆最大的货客运中转站和内河重要港口;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2013年全市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已达到118.33万人,居全国第一。

湖南省,简称“湘”,省会长沙市。湖南立足江南,为我国东南腹地,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依洞庭通江达海,是沿海通达内陆的关口和内陆毗邻沿海的前沿。

湖南是多民族省份,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白族、回族等55个民族。其中世居的有汉、苗、土家、侗、瑶、回、壮、白族等9个民族,世居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湘西、湘南和湘东山区。少数民族人口共680万人,占湖南省总人口的10%左右,大多聚居在湘西和湘南山区,少数杂居在湖南省各地。在少数民族中,苗族和土家族人口最多,主要分布于湘西北,建立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2014年,湖南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048.5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48.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481.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417.8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287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29.7亿元,地方收入2259.9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438.2亿元;非税收入821.8亿元。上划中央“两税”1047.3亿元;上划中央所得税317.1亿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024.5亿元。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达21950.8亿元。

省会长沙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缘,东邻江西省宜春、萍乡两市,南接株洲、湘潭两市,西连娄底、益阳两市,北抵岳阳、益阳两市。长沙,简称长,古称潭州,别称“星城”,“楚汉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两型社会试验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之一,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南中国综合性交通枢纽。长沙市现为湖南省的省会,是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技、金融、信息中心,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城市,是中国南方重要的中心城市。

江西,简称“赣”,省会南昌市。江西别称赣鄱大地,是江南“鱼米之乡”,古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为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三角的腹地;东邻浙江省、福建省,南连广东省,西接湖南省,北毗湖北省、安徽省而共接长江,属于华东地区,是沿海地区联系内陆的前哨站。

2014年,江西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08.6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83.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388.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636.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4661元。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110.0亿元。全年财政总收入2680.5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81.5亿元。县域财力显著增强,所有县(市、区)财政总收入都超过6亿元,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的县(市、区)77个,超30亿元的15个,超50亿元的3个。其中,南昌县突破80亿元,达87.3亿元。

江西境内的鄱阳湖平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江西是建国以来两个从未间断向国家贡献粮食的省份之一,华东地区木材和毛竹生产基地,中国淡水渔业重点省份之一,中国铜、钨等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基地。绿色农产品正成为重要增长点,全省绿色食品数量达916个,居全国前列;有机食品数量415个,居全国第一位。同时建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3家,其中国家级14家。江西基本形成了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光电、高精铜材、优特钢材、特种车船、精密机械、生物医药、特色化工、绿色食品、度假旅游、新型服务等产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省会南昌简称洪,又称洪城、英雄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中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南昌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濒临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西南岸。南昌是我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两千两百多年的建城史,因南方繁荣昌盛而得名,一直都是府、州、省、道治所,1927年八一起义,在此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支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是著名的革命英雄城市。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是我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曾荣获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球十大动感都会。南昌市自古以来就被誉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之地,是中国唯一一个毗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金三角的省会中心城市,是连接三大重要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省际交通廊道。

安徽,简称“皖”,省会合肥市,是拥江近海的内陆省份,与江苏、山东、浙江等相邻。安徽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华东地区,经济上属于中国中东部经济区。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地跨长江、淮河南北,拥有徽文化、皖江文化、淮河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等多元文化及地域特征。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安徽锦绣多姿,文化古迹甚多,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安徽与江苏、上海、浙江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2014年安徽位居全国最幸福的省份前列,2014年被列入中国首个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全国创新试点省份。

安徽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基地,汽车、机械、家电、化工、电子、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2084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第一产业增加值2392.4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1204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7252.4亿元,增长8.8%。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11.5:53.7:34.8,人均GDP达34427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1256.3亿元,增长16.5%,第一产业投资542亿元,增长39.2%;第二产业投资9417.8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投资11296.5亿元,增长17.7%。全省财政收入3663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18.4亿元,增长6.9%。

省会合肥古称庐州、庐阳,位于安徽省正中央,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襟江拥湖,沿海腹地、内地前沿、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曾为扬州、合州、南豫州、庐州、德胜军、淮南西路等治所,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称,历为江淮地区行政军事首府。如今的合肥是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华东地区综合交通和通信枢纽之一。合肥拥有三所国家实验室和四座重大科学装置,是仅次于北京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重点城市。合肥是全国首座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同时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

经过如此盘点,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诸多过硬指标便不再赘述,总之“中游畅则长江畅,中部活则全国活。”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是党中央的殷殷厚望。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这是国务院的战略定位。长江中游,美不胜收!乘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长江中游——中国经济的第四极正在崛起。

猜你喜欢
城市群长江
“水中大熊猫”群在长江出现啦
长江,你从哪里来
长江之头
粤港澳大湾区渐成超级城市群典范各地产板块均受益!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