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07-23 02:45郑学梅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福建省

郑学梅

摘要: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构建一个高效运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大量合格的农业高素质人才,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分析农业高职人才培养现状及农业高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福建省农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建议。

关键词:福建省;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5-0023-02

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层次的变革,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农业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外向度、关联度日益扩大,农业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正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由此,农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新的历史阶段,对农业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当前农业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安排、教学模式的改革等主要环节上,仍然局限于知识型教育的框子,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农业高职教育的特色,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技能水平不高,影响和限制了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农业高职院校多以校内教学为主,不能很好地与企业、地方结合,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的岗位和岗位群不断分化、不断产生,岗位的技术含量、技能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在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必须紧密跟踪生产、管理的实际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用对路的人才,这也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

因此,加强对农业高职教育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构建新的农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一、我国农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目前,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构建一个高效运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输送合格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研究农业高职人才的培养模式,明确其概念、特点、基本要素,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运行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突出实践教学,促进产教结合,大力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高技能人才的基本思路。

针对目前农业高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安排、教学模式的改革等主要环节上,仍然局限于知识型教育的框子,应从农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高效有序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提出福建省农业高职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从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现实情况出发,结合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和政府部门服务三农的新探索,调查分析了几种不同模式的培养机制,通过近几年的人才培养实践,全面比较不同模式的人才培养效果,以便为目前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人才培养找到新的途径。

二、福建省农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现状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步伐加快,福建省农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通过优化组织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带动辐射能力不断增强;主导产业特色优势显现;闽台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发展加快,产业外向度不断扩大。这就对农业高等职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要求农业高等职业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技能,熟悉整个生产过程,具有准确处理可能发生的问题的能力;社会向信息化的转变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进行多种有关技能的培训。

近年来福建省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技能型人才,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的人才培养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有些教师的实践技能不强,产学研结合的实际能力不够,不能有效应对市场、企业的发展需要。二是对教师团队建设不够重视。三是专任教师实践能力、技术开发能力、技术推广能力有待提高。

2.实训基地建设。由于政府对农业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不足,农业高职院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是实训基地的投入产出比。但是农业教育实训基地投入资金多,建设周期长,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过长的建设周期使许多院校放弃了实训基地的建设,这又造成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来强化对书本知识的感性认识。

3.教学方法。从总体上看产与学的结合还不够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体现。由于办学条件、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农业高职院校缺乏利用电脑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没有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没有确实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农业技术知识的掌握。

三、福建省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构建的建议

福建省农业高等职业学校应该有所侧重,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思考农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这样才是比较务实可行的。

1.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我国北方广阔的平原发展起来的种植农业,福建省农业在花卉种植、茶叶加工、林产品加工及林下作物方面有比较独特的优势,这就决定了福建省农业高职人才培养的重点应该放在服务农业区域性、结构性的特点,根据福建省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特点,设计和开发针对农业各行业发展要求的课程,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福建省产业结构升级。

2.注重与市场对接。农业高职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够适应市场的需要,找到适合个人职业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不断将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融入到农业高职人才的培养教育上来,培养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3.信息沟通共享。作为农业这样一个基础性的产业,农业高职人才培养也需要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和掌握行业发展的趋势。农业高职人才培养时,在课程开发设置、教学实践安排、学生就业等方面收集农业各个分类的发展前景,并与金融、物流、经济社发发展趋势等等信息的分析研究结合起来,实现与农业、信息产业、金融、医疗等行业信息的沟通与共享,在对信息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开始研究课程设置等问题。

4.推进校企合作。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部分是要到企业工作的。要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帮助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大纲的制定,最大限度地提高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减少和缓解由于专业设置不对口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和学生就业困难。

5.师资队伍建设。要有针对性地引进或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学院教学,鼓励青年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并且要求他们考取相关专业证书。农业高职院校应该综合考虑学院的竞争优势,集中有限的教学资源和专业特色,通过招募高水平的人才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在人才、职称、科研、对外交流等方面有所侧重,不断培育和发展优势学科、特色专业,推动学院转型升级。

6.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构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人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术和综合素质,因此,实践技能的培养应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中之重。农业高职人才培养就是为了推动农业的发展,在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发展能力上,根据人才的发展特点,不断提升人才对基础技能的把握,提升人才的岗位发展能力,为农业高职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良的环境,促进学生知识素质、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的全面发展。

7.推进教学和科研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应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就业与创业意识为重点,加强教学实验室与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估和宏观监测机制。

综上所述,福建省农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就是为了学生成为优秀农业高职人才提供保障,要求学生能够在学校学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素质的基础上,推动农业高职人才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上取得更高的成效。

构建福建省农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参与,政府机关、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农业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等等要素共同参与共建,按照教育学、管理学等理论的指导,充分调动各种资源的积极性,这样一套科学合理、高效运作的农业高职人才教育模式的构建自然就水到渠成。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福建省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5年福建省十大妇联新闻回眸
福建省2015年“最美家庭”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