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讲堂”建设途径论析

2015-07-23 03:08李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途径高校

李滟

摘要:高校作为传承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培育人才的重要阵地,利用好、建设好“道德讲堂”,让其充分发挥育人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基于此,对高校建设“道德讲堂”的意义和原则进行阐述和分析,提出有效开展“道德讲堂”活动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道德讲堂;高校;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5-0089-02

“道德讲堂”活动发源于江苏省常州市,2009年11月开始在常州市钟楼区试点建设。试点成功后,中央文明办在全国大力推广。几年来,“道德讲堂”进社区、进企业、进高校,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高校,“道德讲堂”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但由于“道德讲堂”活动建设时间不长,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没有形成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因此,对高校“道德讲堂”建设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探析,对于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建设“道德讲堂”的重要意义

1.“道德讲堂”活动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道德讲堂”活动是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人教育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为主要形式,通过“我讲”“我评”“我议”“我学”等,发现、树立和培养道德榜样,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和道德修养。是一种大学生共同参与、真心喜爱并终身受益的教育形式,是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

2.“道德讲堂”活动是牢牢占领高校师生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方式。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年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精神贫乏、信仰缺失、道德失落等问题。《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坚决抵御敌对势力渗透,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高校“道德讲堂”活动通过进行道德教育和实践,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校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入脑、人心,真正把中国精神和先进文化转化为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3.“道德讲堂”活动是引导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的根本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的是公民个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道德讲堂”活动是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为重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通过学模范、作反省、讲故事、行善事等形式,把道德教育项目化、实践化,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把勇于创新、积极上进、诚信友爱、助人为乐的优秀品格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外化于形,内化于心。

二、高校“道德讲堂”建设应把握的原则

1.坚持规范性与针对性相统一的原则。中央文明办对“道德讲堂”建设提出了“四有”要求,即有固定场所、有经常化活动、有规范性流程、有浓厚的道德文化氛围。高校建设“道德讲堂”在体现规范性的同时要结合高校实际进行适当调整。一是情境布置方面。要融合高校精神,构建一个既有个体特色又有浓厚道德氛围的空间,营造一个更容易引起师生共鸣的道德体验和反思场所。二是形式流程方面。既规范有序,又有所侧重,通过合并、调整等方式突出主题,使活动既具有新鲜感,又具有仪式感。三是主题与内容方面。高校“道德讲堂”的主题与内容要结合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把爱国爱校、感恩励志、诚信等融入到“道德讲堂”活动中,使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

2.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的原则。“道德讲堂”活动是一项群众共同参与、共同推动、共同受益的群体性活动。高校“道德讲堂”是由师生参与和主导的群体活动。一方面要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反复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主体性作用;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师生中的模范典型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的事和身边的模范人物事迹;鼓励全体师生员工踊跃发言,谈感悟和体会,真正把“道德讲堂”活动,办成师生员工自己的舞台,办成传播师生员工中先进典型的舞台,让看似普通的凡人善举被传播弘扬,树立起师生员工中的价值标杆。

3.坚持集中性与分散性相统一的原则。“道德讲堂”建设的原则是“就近就便、类型齐全、覆盖合理”,就高校而言,受众文化程度、生活范围等相对一致,便于集中进行。目前,高校规模多数都在万人以上,是一个人员相对集中的场所。“道德讲堂”活动集中进行的话,一方面人员不容易组织,另一方面参与范围太大容易把“道德讲堂”办成报告会。因此,高校“道德讲堂”要采取总堂与分堂相结合的方式,在学校设置“道德讲堂”总堂,在系部、班级设置“道德讲堂”分堂。通过分类、分层设置讲堂,使师生充分参与进来,并得以循序渐进地推广,使“道德讲堂”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三、高校建设“道德讲堂”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1.要建立队伍。一是要培养选树先进典型。要真正使“道德讲堂”深入人心,必须要培养发现和挖掘一批优秀的先进典型。通过在师生中广泛开展“感动校园故事…感动校园人物”“校园之星…文明师生”等遴选推举活动,把身边好人发掘推荐出来。通过他们来净化、感化师生的心灵,升华师生的情感和认识。二是要培养组织人员队伍。“道德讲堂”活动是一项新兴的道德教育实践性项目,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所创新,要切实办好“道德讲堂”,并且使“道德讲堂”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作用,就要培养一支优秀的组织人员队伍。尤其是高校“道德讲堂”,其点多面广,在推动“道德讲堂”建设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培训道德讲堂组织者,从氛围布置、流程形式、交流互动等方面进行重点培养。三是要培养优秀主持人。“道德讲堂”环节和流程较多,而且是以互动交流为主,因此,必须要有一个能够掌控全局,自始至终发挥着主导作用的主持人。主持人要对道德讲堂的性质、作用和意义,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位和把握。要重视对主持人的培训,切实提高主持人的能力水平。

2.要创新形式。“道德讲堂”活动要寻求适合师生的方式方法。一要善于使用多元化的叙事形式,通过看视频、讲故事、谈体会等方式,使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彰显平等性、互动性和民主性。二要以现实中鲜活、生动的案例为素材,以当前各种社会群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师生诉求为辅材,精加工,细雕琢,编排出适合师生身心特点、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节目,让受众身临其境,感知、感悟、自省、自警。三要善于把新媒体运用到“道德讲堂”活动中。要积极整合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载体,建设网络道德讲堂、微信道德讲堂平台等,通过参与互动、交流,使“道德讲堂”更加贴近师生、贴近实际,更具实效性。

3.要认知内化。一个人只有将社会所要求的基本价值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心灵自觉,才能形成道德价值判断与行为取向的依据。高校“道德讲堂”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学习教育引导师生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因此,在认知内化上下功夫。一是倡导多载体践行。高校要把“道德讲堂”活动与日常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真正把行善事落实到学雷锋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中,通过具体行动塑造道德素养,展现师生风采。逐步落实推行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学分制,通过制度来推进“道德讲堂”建设。二是要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来促进知行转化。通过在全校师生中开展“道德积分”活动,对师生实行操行量化考核、评选感动校园年度人物活动等,将道德讲堂与道德模范评选表彰结合推行,营造文明有礼、崇德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

4.要建立机制。要保证高校“道德讲堂”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实现活动常态化。一是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要把“道德讲堂”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有领导分管,有具体人员落实,建立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要加大对“道德讲堂”活动的经费投入,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二是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动态管理机制。“道德讲堂”的建设要按照具体的要求和标准进行动态监管。对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提出整改修正意见,探索改善更加合理的途径和方法。三是要建立科学化的考核激励机制。要把“道德讲堂”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考核。要通过命名表彰示范讲堂、优秀宣讲员、身边的好人等措施,鼓励先进、引领道德风尚。四是组织研讨交流活动。要通过定期开展组织研讨、观摩活动等,为“道德讲堂”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猜你喜欢
途径高校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医保基金“可持续”的三条途径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分级诊疗有三个可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