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论的云环境下跨组织知识共享研究

2015-07-24 01:26董晓霞吕廷杰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吸收能力环境能力

董晓霞 吕廷杰

摘要:计算技术不仅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在知识管理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于知识共享行为的动态特征,构建云环境下组织间知识共享的动态博弈模型。研究表明,只有建设有效的搭便车防范措施,才有可能构建积极的知识共享环境,并且知识共享双方云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促进积极知识共享环境的形成。

关键词:云计算;知识共享;动态博弈;云能力;云服务;组织;商业智能;网络信息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5)04-0071-06

知识经济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使得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呈现出需求多样化、商业周期缩短、技术集成增多、生产链条加长、竞争和竞合并存等复杂的动态特征。企业必须掌握充分利用相关技术资源,加强知识资源的管理,提高组织个体与整体的知识学习能力,才能够保持其核心竞争力。由于组织的知识结构、业务重点、组织边界等因素的限制,组织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知识、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显然已经不是最优发展路径,因此跨组织知识共享已成为组织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分析云环境对于知识共享的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之上,引入云计算环境影响因子,结合知识共享的动态特征和激励因素,构建跨组织知识共享动态博弈模型,旨在为知识共享双方采取准确的应对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云环境对知识共享的影响作用分析

云环境即云计算环境,云计算是以虚拟技术为核心技术、以规模经济为驱动、以Internet为载体、以由大量的计算资源组成的IT资源池为支撑,按照用户需求动态地提供虚拟化的、可伸缩的IT服务[1]。云环境下的跨组织知识共享需要组织调动、建设和利用云环境相关的能力因素,才能够达到节约成本,建立高效率的知识共享渠道。对于一个组织来说,云环境对于其跨组织知识共享的影响框架见图1。

组织的云能力是组织适应和利用云环境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组织的云思维能力。其中,云技术应用能力是组织应用不同层次的云计算服务,并和组织已有信息系统或者IT资源整合的技术能力。在知识共享的情境下,云技术应用能力体现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应用云技术或者部署应用基于云技术的知识管理系统的能力。云计算的按需计算的特征使得组织的云技术应用能力越高,其IT相关成本就越有可能降低,越能够促进知识共享的绩效。云技术应用能力不要求组织掌握所有相关的技术,组织可以采取外包的形式间接地获得这种能力。云思维能力是云环境能够延伸组织的IT能力的意识能力,是在云环境中发现机遇的能力。在知识共享情境下,具备良好云思维能力的组织可以更容易地在云环境中发现机遇,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

(一)组织云能力对组织IT能力的影响作用分析

IT能力概念最早由Ross等提出,他们认为是IT能力而不是IT真正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IT能力是建设、组织和协调IT人力资源、IT技术资源、IT关系资源的能力[2]。本文采纳国内外认同度较高的Bharadwaj观点,认为IT能力是企业调动以IT为基础的资源与其他资源和能力相结合的能力,主要由IT基础设施、人力IT资源、IT无形资产三部分能力组成[3]。组织的云能力可以通过影响IT能力的各个要素,达到增强组织IT能力的目的。

1. 云环境下的IT基础设施能力。IT基础设施资源属于有形资产,是支持组织业务流程的IT基础架构,由计算机、通讯以及共享的技术平台和数据库等基础设施组成[3]。IT基础设施的柔性和适应性是当今企业竞争力的关键部分,组织只有具有柔性的IT基础设施,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并作出迅速反应。云计算模式的出现,基于Internet的软件、硬件、平台服务可以以即付即用的方式自由获得,减轻了组织成本的压力,增强了组织IT基础设施的柔性。对于知识管理和共享来说,在云环境下,私有云、公用云、社区云以及混合云等不同的部署模式可以保证知识的不同授权访问;同时,SaaS、IaaS以及PaaS等不同层次的云服务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知识管理和共享的需求,IaaS可以使得组织不必考虑投资购买所有的设备和搭建相应的高性能处理环境就可以存储和处理大容量的知识;PaaS可以使得知识工人在相应的平台上从不同的知识提供方获得有价值的知识[4],设计适用于更广泛的用户群的知识管理和共享应用;SaaS使得用户无需购置服务器、配置相应的技术人员,就可以按需获得相应的知识管理和共享服务,例如Microsoft的SharePoint平台、Salesforce的Service Cloud、IBM的Lotus Live等。

2. 云环境下的IT人力资源。IT人力资源主要包括IT技术技能以及IT管理技能[3],IT技术能力主要包括编码技能、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对新兴技术的掌控能力等;IT管理能力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的能力以及和用户社区交流合作的能力等;在云环境下,QOS保证的云计算服务延伸了组织的IT人力资源能力,使企业可以按需定制其相应的计算能力,而不必考虑云服务“背后”的IT设备和系统相关的技术问题;同时,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使得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合作突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而云计算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资源的共享和合作,例如Flickr、Salesforce、Wikipedia以及YouTube等云计算服务不仅为资源共享提供了平台,而且还提高了群体能力。

3. 云环境下的IT使能的无形资产。IT使能的无形资产是指企业在IT持续应用过程中形成的IT资源内化的知识资产、顾客导向和协同效应以及IT使能的组织柔性[3]。云计算不仅使得组织能够使现有的IT得到充分利用,达到绿色IT的目的,而且还能够增强组织的柔性[5]。同时,云环境为IT使能的无形资产的增值和扩充提供了促进条件,例如知识工人能够自由整合内外部云的内容,利用web2.0工具创建可以整合不同组织的多种云的虚拟空间,促进知识的转移[6]和扩充。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可以使企业能够在大量的资源中进行密集的数据分析[7],使得数据挖掘和分析不再是昂贵遥不可及的应用,进一步促进组织知识的积聚。endprint

(二)IT对知识共享的影响作用分析

许多学者对于IT在知识管理和共享的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论述,认为IT对知识共享起到了促进作用[8]-[13],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IT消除或降低了知识共享过程中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8]。IT对时间距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和组织记忆有关,即利用知识库等IT技术永久保存知识;其次和参与者的时间协调有关,网络会议、虚拟社区、社交网络等网络应用的出现以及移动应用设备的普及,使得知识共享参与方的沟通不必严格规定在协调一致的时间。Internet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使得网络视频会议、增强现实技术等应用跨越了空间距离,为人们提供了“类现实”的沟通和交流体验。

2. IT拓宽了跨组织知识共享的渠道。跨组织的知识共享渠道可以分为正式渠道、非正式渠道两种类型。正式的知识共享渠道有利于提供有质量保证的准确性、高显性知识;非正式的知识共享渠道是在讨论和会话中解决问题和获取答案,能够促进隐性、非结构化以及情境依赖的知识的抽象化。正式知识共享渠道和非正式知识共享渠道没有优劣之分,互为补充[12]。具有在线互联特性、互动功能、增强现实功能以及知识发现等功能的不同的IT应用,对于知识共享的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都起到了一定地增强和拓宽作用(详见表1)。

3. IT促进了组织的知识发现和内化,进一步支持商业智能服务。近几年,大数据概念和技术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对于一个组织来说,网上发布的竞争对手、客户、合作伙伴等相关的大量数据蕴含了影响组织决策的相关知识。目前已经有相关的IT工具帮助组织搜索网络信息并进行分析,例如SalesForce的Radian6可攫取涵盖Facebook、Twitter、LinkedIn、blog及其他线上社群每天所产生的信息并提供即时的分析。在组织内部,IT知识管理系统能够促进知识的整合和内化,数据整合和挖掘技术能够加速知识发现过程并进一步推动商业智能化[7]。

二、云环境下跨组织知识共享的动态博弈分析

知识共享双方制定的不同决策决定着组织间的知识共享行为是否能够执行以及执行的效果。从市场交换角度分析,知识提供者共享知识的决策依据主要是其共享知识后的收益,知识接受者的决策依据主要是其吸收共享知识后的收益。现有对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大多数是将“是否共享知识”作为博弈双方的策略空间[14]-[24],为了更具一般性,本文从市场交换的角度,引入云环境影响因子,用完全信息三阶段动态博弈来描述组织间知识共享双方的博弈过程。在第一阶段,知识提供方提供共享q价值量知识的方案;在第二阶段,知识接收方作出是否接受知识的决策;在第三阶段,知识接收方根据其获得知识的价值量作出是否向知识提供方支付回报的决策。

(一)模型假设

参与者:为了方便研究,本模型仅考虑有知识提供方、知识接收方两方参与的情况,知识共享双方都是理性的,以获得的最大效用为决策依据。

信息结构:模型假设知识共享双方都了解自己以及对方的收益函数、决策条件以及知识质量等相关信息。

回报:知识接收方支付的回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主要包括货币性回报或者互惠知识两个方面,货币性回报是知识市场的一种主要的知识共享回报方式,而知识互惠则是联盟内知识共享的主要回报方式,为了能够综合考虑,本文将统一定义为知识回报。为了简便起见,本文不考虑支付回报和获取回报的成本。

云影响因子:本文通过定义组织的云能力系数来反映云环境对于知识共享的影响作用。云计算按需计算的特性以及对于组织IT能力的正向影响作用促进了组织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成本节约,为了简便起见,本文从成本支出的角度定义组织的云能力系数,定义如下:

组织的云能力系数=■(1)

其中,常规成本是指在仅依靠现有的IT基础设施而没有去探索和应用云服务的情况下需要支付的成本;实际支出成本是指在现有IT基础设施的基础之上探索和应用云服务之后的实际支出成本。

(二)模型变量和假设

q:知识提供方共享知识的价值量;

?籽P:知识提供方的云能力系数;

cP:知识提供方共享q价值量的知识需要支付的常规成本;

r:知识接收方提供的回报的价值量(r>0);

a: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吸收能力;

?籽R:知识接收方的云能力系数;

cR:知识接收方吸收q个价值量的共享知识需要支付的常规成本;

f:知识接收方吸收共享知识后由于不提供相应的回报需要支付的损失,本文称之为搭便车损失(f≥0);

?滋:知识提供方从知识接收方支付的搭便车损失中获取收益的系数(0<?滋≤1)。

(三)动态博弈模型分析

根据以上的模型假设和变量分析,得到博弈模型的扩展式描述(见图2)。

根据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主体的不同决策行为可以将知识共享环境分为积极的知识共享环境、消极的知识共享环境以及失败的共享环境。积极的知识共享环境是知识共享双方之间建立了“共享—回报”模式的良性的知识共享互动关系;消极的知识共享环境是搭便车的知识共享环境,即知识接收方接受共享的知识但不支付相应的回报;在失败的知识共享环境中知识共享行为不会发生。本文将基于图2所示的动态博弈模型分别探讨以上三种共享环境的形成条件。

1. 积极知识共享环境的形成条件分析。在积极知识共享环境中,知识共享双方能够通过知识共享获得正收益,并且收益越高,越有助于积极知识共享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利用逆推方法,根据最大效用原则,达到子博弈纳什均衡(知识提供方提供知识、知识接收方接受知识、知识接收方支付回报)的条件如下:

aq-r-cR/?籽R>aq-f-cR/?籽Raq-r-cR/?籽R>0r-cP/?籽P>0(2)endprint

化简可得:

cP/?籽P

由以上算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当知识接收方的搭便车损失大于其支付回报的价值时,会有效防止搭便车行为;(2)知识接收方的云能力和吸收能力的增强不仅能够促进知识接收方的收益的增加,而且还可以增加搭便车损失设置的门槛,可有效促进积极知识共享环境的形成;(3)知识提供方的云能力的增强不仅能够促进知识提供方收益的增加,而且还可以降低回报的最低取值范围,可有效促进积极知识共享环境的形成。

2. 消极的知识共享环境形成条件分析。消极的知识共享环境即搭便车的知识共享环境,本文设定在消极知识共享环境中,虽然知识接收方不支付回报,但是知识共享双方依然可以通过知识共享获得正收益。这种消极的知识共享环境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导致共享的知识质量的降低,甚至知识共享行为的萎缩和终止。根据最大效用原则,利用逆推法得到子博弈纳什均衡(提供方提供知识、知识接收方接受知识、知识接收方不支付回报)的条件如下:

aq-r-cR/?籽R0?滋f-cP/?籽P>0(4)

化简可得:

cP/?滋?籽P

由以上算式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当知识接收方的搭便车损失小于其支付回报的价值时,会出现搭便车行为;(2)在消极的知识共享环境中,知识提供方的云能力的增强则会降低搭便车损失的设定值,搭便车损失越低,知识提供方的收益就越低,其提供的知识的价值就会越低,当共享知识的价值对于知识接收方来说可以忽略不计时,消极的知识共享环境将会转化为失败的市场环境。

3. 失败的知识共享环境形成条件分析。根据本文提出的动态博弈模型,在以下条件下达到子博弈纳什均衡(知识提供方不共享知识、知识接收方不接受知识),即会出现失败的知识共享环境。

aq-r-cR/?籽R<0aq-f-cR/?籽R<0(6)

对于知识接收方来说,无论支付回报和不支付回报都不能够获得正收益时,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失败的知识共享环境,由式(6)可知,接收知识的高成本、低知识吸收能力以及低共享价值量都是导致形成失败的知识共享环境的因素。

三、促进云环境下组织间知识共享的对策建议

一般情况下,跨组织知识共享双方是彼此独立的个体,对相互间的行为缺乏强制性的约束力,当知识提供方的共享知识的成本较低或者对知识接收方的搭便车行为没有有效的制约措施时,容易出现消极的知识共享行为,消极的知识共享环境又将会导致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不能被共享。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构建云环境下积极的知识共享环境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知识共享激励措施,避免搭便车行为

有效的激励措施不仅能够激励知识提供方共享既定质量和数量的知识,而且还能够激励知识接收方吸收知识并提供相应的回报。孙新波等从管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基于知识联盟激励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知识联盟的激励协同具有战略协同思想、涌现效应、互利共赢、全周期性以及互励的心理契约等特征[25]。针对以上特征,知识共享的激励措施应该主要考虑建设共同文化、利益分配机制,对搭便车等机会主义的风险防范措施以及相关心理契约机制等内容。

(二)加强知识吸收能力的建设,促进知识共享的效率

知识吸收能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肖小勇认为组织的吸收能力与知识共享的意图、共同的知识基础、促进知识扩散以及相应的研发投入有关[26]。王莹认为知识吸收能力由知识识别和消化能力两个维度构成[27]。冯长利则认为知识接收能力由组织对外部环境中知识的识别和评价能力、企业对于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企业对于转移来的知识改进和应用能力构成[28]。综合以上分析,知识吸收能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知识接收方对于知识提供方共享知识的认识、消化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知识共享双方只有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建设共同的知识库,才能够提高其知识吸收能力,进一步促进知识共享的效率。

(三)提高组织的云能力,降低知识共享成本

组织的云能力是本文引入的一个概念,组织的云能力体现了组织应用云计算技术和服务的能力,根据本文关于云能力的定义,组织可以从技术应用和思维建设两个方面进行云能力建设。首先在技术应用方面,结合实际需求学习并了解当前的云服务和相关技术,加强相关的技术储备,建立云环境下的IT建设规划并在实践中应用和加强;其次,在思维方面,应明确云环境对于知识共享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之上,组织应及时掌握云计算的最新发展动态,拓展对外交流渠道,提高其在云环境下发现机遇的能力。组织云能力的技术应用和思维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四)加强交流,建立组织间的信任机制

信任表示对对方的承诺的可靠性以及其认真履行合作关系规定的义务的信任程度[29]。在知识共享情境下,企业之间相互信任可以使对方感觉到受到尊重,从而更愿意将自身的知识与技术与其他成员共享[30]。Mark EasterbySmith等认为当知识提供方认为共享知识存在影响其竞争优势的风险时,知识接收方接收到的知识将是无用或者质量不高的甚至根本接收不到任何知识[31],同样,如果知识接收方对于知识提供方没有充分的信任,则知识共享过程则是无效率的。知识共享双方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并加强交流、增进了解是提高双方互相信任程度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本文引入了组织云能力的概念,并对云环境对跨组织知识共享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共享知识的价值量、搭便车惩罚措施、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吸收能力等分析变量,构建了云环境下的跨组织知识共享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建设有效的搭便车防范措施,才有可能构建积极的知识共享环境,并且知识共享双方云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节约知识共享的成本并促进积极知识共享环境的构建。但是,本文的研究仅考虑了知识共享双方关于知识质量信息对称的情况,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由于知识提供方的知识编码能力、隐性知识共享环境的不完善以及故意保密等原因,提供的知识质量可能达不到知识接收方的需求,即存在知识共享双方关于知识质量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未来可以在这个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董晓霞,吕廷杰.云计算研究综述及未来发展[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5):76-81.

[2]Hendriks P..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the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1999,(2):10.

[3]Tsenga F. C.,F. Y. Kuo.The way we share and learn: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self-regulatory mechanisms in the professional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0,(5):1043-1053.

[4]Vaccaro A.,R.Parente F. M.. Veloso,Knowledge Management Tools,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0,(7):1076-1089.

[5]Bouma S.. Smarter Knowledge Sharing[D].Tilburg University,2011.

[6]Davison R.M., C.X. J. Ou,. M.G.Martinsons.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support informal knowledge sharing[J].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2012,(1):89-100.

[7]Alavi M.,D.E.Leidner.Review: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J].MIS Quarterly,2001,(1):107-141.

[8]Ross J.W.,C.M.Beath,D.L.Goodhue.Develop Long-Term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ITAsset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6,(1):31-42.

[9]Bharadwaj A.S..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on Information Tchnology Capa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ITCapa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2000,(1):169-196.

[10]Khoshnevis S.,F.Rabeifar.Toward Knowledge Management as a Service in Cloud-Based Environmen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tronics,Electrical and Computer Technology,2012,(4):23.

[11]Marstona S.,et al..Cloud computing-The business perspective[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1,(1):176-189.

[12]Antonova A.,E.Gourova,N.Roumen..Extended architectur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with Web 2.0 technologies[J].in 0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Management.2009.Vicenza,Italy: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Padova.

[13]Talia D.,P.Trunfio.How Distributed Data Mining Tasks can Thrive as Knowledge Services[J].Communicatiosn of the ACM,2010,(7):132-137.

[14]Cai G.,N.Kock.An evolutionary game theoretic perspective on e-collaboration:The collaboration effort and media relativenes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9,(3):821-833.

[15]Ho S. P., Y. Hsu, E. Lin. Model for knowledge-sharing strategies:a game theory analysis[J].Engineering Project Organization Journal 2011,(1):53-65.

[16]Samaddar S.,S.S.Kadiyala.An analysi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source sharing decisions in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cre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6,(1):192-210.endprint

[17]Sharma R.S.,S.Bhattacharya.Knowledge dilemmas within organizations:Resolutions from game theory[J].Knowledge-Based Systems,2013,(45):100-113.

[18]Zhang X.,et al..Knowledge-sharing Reward Dynamics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Game Theory-Based Empirical Validation[J].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in Manufacturing & Service Industries,2010,(2):p.103-122.

[19]柴国荣,宗胜亮,王璟珮.创新网络中的企业知识共享激励及其对策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294-298.

[20]高飞.基于博弈论的供应链知识共享决策机制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21]李丹.基于博弈论的科学研究知识共享行为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6,(111):89-91.

[22]骆品亮,殷华祥.知识共享的利益博弈模型分析及其激励框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24-31.

[23]王维,周鹏,社会网络视角的企业知识共享演化博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0):128-132.

[24]郑向杰,赵炎.联盟创新网络中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J].软科学,2013,(10):83-87.

[25]Inkpen A.C..Learning through joint ventures:a framwork of knowldege acquisi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0,(37):1019-1043.

[26]Kim W.C.,R.Mauborgne.Procedural Justice,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4):323-338.

[27]Easterby Smith M.,M.A.Lyles, E.W.K.Tsang.Inter-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Current Themes and Future Prospect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8,(4):p.677-690.

[28]孙新波,张波,罗能.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知识联盟激励协同成熟度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60-68.

[29]肖小勇.基于企业网络的组织间知识转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5.

[30]王莹.动态视角下的战略网络组织间知识转移机理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31]冯长利.供应链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责任编辑、校对:李金霞endprint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环境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金融环境对OFDI反向技术吸收能力的再探索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
企业知识搜寻、吸收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