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与探索

2015-07-25 05:03新,杨
中国水利 2015年15期
关键词:太湖流域蓝藻功能区

成 新,杨 悦

(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0434,上海)

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发达,人口聚集,城市化水平高,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压力较大,水生态状况不容乐观。太湖流域人口密度是全国的11.4倍,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7%,城镇化率超70%,每平方公里GDP产值是全国的26.7倍,流域内二、三产业并重,重污染行业产值占流域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较大,单位面积废污水排放量达全国平均的25倍。目前,流域人口、工业经济仍不断增长,优化调整难度较高,水生态压力巨大。

一、太湖流域水生态状况

2012年是国务院批复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以下简称 《总体方案》)近期目标实现之年。在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太湖水质继续呈现好转趋势,富营养化程度有所缓解,2012年太湖水质指标已基本达到近期目标要求。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与限制排污总量也是反映水生态状况的重要基础指标。据有关资料,太湖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2%,太湖流域现状排放量远超出水域纳污能力及限排总量,约1倍多。详见表1。

1.太湖水质

太湖主要水质指标年平均浓度高锰酸盐指数为Ⅲ类,氨氮为Ⅱ类,总磷为Ⅳ类,总氮为Ⅴ类,已基本达到《总体方案》2012年目标要求。太湖各湖区水质最差为竺山湖,其次是西部沿岸区。决定各湖区水质好坏的指标仍为总磷和总氮,其中除五里湖、东太湖和东部沿岸区总氮浓度相对较低外,其他湖区总氮浓度均在1.5 mg/L以上,为Ⅴ类或劣于Ⅴ类。

2.太湖富营养化

太湖平均营养指数为61.0,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与2007年相比,竺山湖、梅梁湖、西部沿岸区主要营养盐浓度降低幅度较大。

表1 太湖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与限制排放总量

3.太湖蓝藻

太湖蓝藻密度年平均值为2 488万个/L,其中竺山湖、西部沿岸区蓝藻密度最高,东部沿岸区、东太湖蓝藻密度较低。卫星遥感影像显示,蓝藻水华4月开始发生,10月各湖区仍有不同程度水华发生;最大面积水华发生在8月底,较大面积水华发生较往年有所提前,但全年发生程度有所降低。

4.太湖生物多样性情况

根据春、夏、秋、冬四次采样监测结果,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以东太湖为最高,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以东部沿岸区为最高,表明这两个湖区生境状况较好。东部沿岸区、东太湖、贡湖以及南部沿岸区夏季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其他湖区。

5.太湖鱼类

调查发现鱼类有60种,采集到新记录种花鳗鲡。太湖鱼类小型化明显,刀鲚为太湖的绝对优势种群,草型湖区鱼类生物多样性优于藻型湖区。

6.太湖挺水、沉水植物

太湖各湖区沿岸带基本都有挺水植物分布,芦苇是绝对优势种。胥湖及东西山之间水域沉水植物最丰富,东太湖、贡湖南侧和南部沿岸区东段也有较多的沉水植物分布,优势种为马来眼子菜和荇菜。

7.太湖健康综合评价

太湖自然属性健康水平处于亚健康状态,健康水平低的湖区主要是竺山湖及西部沿岸区;太湖社会属性功能处于健康状态。太湖全年未出现大规模水体黑臭现象和水源地污染事件,综合评判太湖处于亚健康状态。

二、太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1.科学引江济太,提高太湖及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改善流域水生态

引江济太在应对2007年无锡供水危机中发挥了应有作用。2012年通过引江济太,太湖水位基本维持在3.20 m左右,有效减缓了太湖水位下降,保障了太湖周边及下游地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用水需求,提高了水体纳污能力,促进了太湖水生态环境的改善。

2.有计划开展太湖生态清淤,减少太湖内源污染

为了控制减轻污染底泥的危害,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以下简称太湖局)于2002年起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太湖底泥与污染情况调查,并编制了太湖污染底泥疏浚规划,2007年由水利部批复同意实施。2012年江苏省进一步加大了生态清淤工作力度,完成了700万m3的年度清淤任务。全湖累计清淤 106 km2、3 200万m3污染底泥,大大减少了湖体内源污染。

3.组织开展太湖蓝藻打捞,直接将蓝藻污染物移出湖外

2007年太湖蓝藻大暴发以后,太湖局组织开展了太湖蓝藻统一打捞、监测考核及激励机制的可行性研究,建立了太湖蓝藻信息采集系统。江苏省在全太湖形成了175个打捞点、123个打捞平台及3条移动打捞处理船相结合的网络体系,自2007年以来累计打捞蓝藻424万t,相当于从水体中清除了1125t氮和281t磷,为确保供水安全和太湖生态安全作出了贡献。

4.认真开展东太湖综合整治,保障行洪、供水和生态安全

东太湖是太湖东南部的尾闾和湖湾,历史上长期淤积、围垦和过度围网养殖,使其沼泽化发育,行洪不畅,水质和水生态环境恶化。2006年起,太湖局正式组织编制东太湖综合整治规划,2008年由水利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工程主要包括退渔还湖、退垦还湖、生态清淤、行洪供水通道、堤线调整等内容。自2010年全面开工建设至2012年年底,实现生态清淤面积20.75 km2,清淤量662万m3,生态修复岸线69.9 km,累计完成投资41.59亿元。工程的实施提高了太湖防洪能力和水环境质量,满足了流域供水、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功能恢复的需要,对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5.印发《太湖流域水功能区管理办法》,加强水功能区管理

2013年8月,水利部印发了《太湖流域水功能区管理办法》,这是水利部首部印发的流域性水功能区管理规章。该办法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太湖流域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工作,推动了流域水环境水生态的好转。

6.积极推进试点工作,认真实施方案编制审查

2013年至今,太湖流域片有12个城市开展了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第一批有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浙江省湖州市、宁波市,上海市青浦区等5个市(区);第二批有浙江省温州市、丽水市、嘉兴市、衢州市,上海市闵行区,以及福建省莆田市、南平市等7个市(区)。目前各试点城市的实施方案均已通过审查。

三、目前影响太湖流域水生态的主要问题

1.点源污染治理与控制不容乐观

通过《总体方案》的实施,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了长足进展,水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在2012年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现场会上,江苏省报告显示,环保部门关闭了一级保护区内排污口62家,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2.6万t/d、污泥处理能力450 t/d。然而当年7月暗访中发现有 “小电镀”“小化工”在根本不具备生产条件的情况下仍在制造污染,排放污染。污染源治理与监控不容乐观,任重道远,需常抓不懈。

2.面源污染治理与控制是难题

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如农药、化肥、除草剂的普遍大量使用,农村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排放,未上规模的禽畜养殖等,难以控制,不容忽视。发生洪水时的面源污染控制问题,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待研究解决。

3.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不严

《总体方案》实施以来,太湖流域几乎每个乡镇都建起了污水处理厂,并且绝大部分建设标准是一级A。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污水处理厂即使稳定运行达标排放的尾水,仍然与水功能区划目标水质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Ⅴ类水相去甚远。由于运营管理模式问题,有的乡镇污水处理厂偷排未经处理的污水,相关部门必须严格加强其运行管理。

4.污泥处置不当

中小河流疏浚出的污染严重的底泥,及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不能胡乱堆放,否则就会成为新的污染源,破坏水生态、水环境,相关部门必须加强污泥处置的研究与管理,航运管理部门应借鉴公路交通管理设置摄像头的方式,以震慑、减少和制止倾倒污泥的违法行为。

5.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有待提高

2012年1月,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要求到2015年,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按照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太湖流域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太湖湖体水质提高到Ⅳ类,其中部分水域达到Ⅲ类;河网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到2030年水功能区全部达到水质目标要求。

按照水利部要求,太湖局协调、确定了流域省(直辖市)水功能区达标率各阶段目标,鉴于流域实际,2015年太湖流域水功能区达标率为50%,其中江苏省55%、上海市48%、浙江省50%,低于同期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目标;2020年均为80%;2030年均为95%。

2015年,太湖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与国家确定的阶段目标尚存在较大差距。太湖仍处于中度富营养状况,氮、磷等营养盐浓度仍处于较高水平,夏秋高温季节太湖蓝藻仍时有暴发。水功能区达标任务依然艰巨,流域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任重道远。

四、进一步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工作建议

1.勇于开拓,探索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新途径

在流域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建立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探索符合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水生态条件的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推进流域整体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现流域的“人水和谐”。

2.科学规划,为助力水生态文明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已近尾声。扎实编制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明确合理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措施,为严格水资源保护管理、助力水生态文明打下坚实基础。

3.建立制度,为水生态有效管理提供可靠保障

对于太湖流域这样水量比较丰沛的地区,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关键在于水功能区入河污染物控制。要建立具体制度,规范水功能区生态管理,明确入河湖排污口限批的刚性要求和禁止性规定,制定太湖流域水功能区管理细则,突出水生态管理内容,对地方政府实行水功能区达标考核,提高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约束力、执行力和威慑力,为水生态有效管理提供可靠保障。

4.严格入河排污管理,保障饮用水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湖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与生态评价体系,实施入河湖排污总量的动态监控,建立取水许可和排污口设置管理联动机制,进一步强化水质管理。加快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制度,深入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地应急管理。加强流域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湖区水生态修复,开展水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继续定期组织开展太湖健康状况评估。

5.加强监测监控,提高水资源、水生态保护管理能力和科技水平

强化水资源监控能力和科技支撑。以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强省界等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的水质水量水生态与太湖蓝藻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取水、排水、入河湖排污口计量监控设施,建立中央、流域和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全面提高水资源、水生态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深入开展水资源、水生态领域重大问题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全面提高水资源、水生态保护管理的科技水平。

6.创新体制机制,让良好的水生态服务流域经济社会发展

结合《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太湖流域水功能区管理办法》的颁布施行,不断创新流域水资源、水生态管理体制和机制。健全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水生态管理体制,明确流域与区域管理事权划分,积极搭建流域水事协商与协调平台,进一步完善水资源、水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1]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分析[R].2013.

[2]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江苏省水利厅,浙江省水利厅,上海市水务局.太湖健康状况报告[R].2012.

[3]徐雪红,等.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及研究[R].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1.

[4]陈雷.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N].人民日报,2013-03-20.

猜你喜欢
太湖流域蓝藻功能区
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蓝藻水华处理举措
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蓝藻水华处理举措
基于NDVI的太湖流域片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针对八月高温蓝藻爆发的有效处理方案
陕西省未来五年将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700万亩
广西重要水功能区监测与考评方法改进研究
基于海洋空间综合评价的浙江省海洋主体功能区初步划分
可怕的蓝藻
太湖流域防洪与水资源调度实践与思考
太湖流域:统筹兼顾 多管齐下 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