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墓园景观设计升级与优化策略研究*

2015-07-25 06:54孙俊桥安力加余佳洁SUNJunqiaoANLijiaYUJiajie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5期

孙俊桥 安力加 余佳洁 SUN Junqiao, AN Lijia, YU Jiajie

现代城市墓园景观设计升级与优化策略研究*

孙俊桥 安力加 余佳洁 SUN Junqiao, AN Lijia, YU Jiajie

摘 要为缓解城市墓园发展中的用地矛盾、生态破坏、空间冷漠及情感缺失等问题,本文结合城市立体化、生态自然观、园林艺术学等理论,提出墓园景观建设的立体化、全面生态观、情感艺术化等升级与优化策略,以期推动其以崭新的形象融入城市发展中并为之做出贡献。

关键词墓园景观;升级优化;立体化策略;全面生态观;情感艺术化

孙俊桥, 安力加, 余佳洁. 现代城市墓园景观设计升级与优化策略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5): 121-126.

1 现状及挑战

当今中国城市墓园建设往往面临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及情感文化缺失的多重挑战。调查显示,土地资源供应不足与日益增大的丧葬用地需求的矛盾日渐突出①。其次,随着公墓建设规模的扩大,资源、能源的消耗及大气污染等多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凸显出来②。现今盛行的墓地建设方式消耗大量土地、林木及矿产等资源。第三,水泥墓穴极难分解,易形成整体景观视觉上的“青山白化”现象[1]。为了方便车辆行驶,办公区域、停车场和道路一般都采用沥青或水泥等材料,其渗透性差,易导致水土流失(图1)。第四,情感冷漠与文化缺失是城市墓园建设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我国城市公墓建设在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经济价值,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情感关怀和文化表述,城市墓园空间往往给人阴森冷漠的心理感受,缺乏文化内涵的表述,除了必要的祭拜,人们平时普遍不愿前往。城市公墓正逐渐沦为“情感荒漠”,其自身及周边环境也逐渐沦为冷漠的城市消极空间。对现代城市墓园景观设计的升级与优化策略研究要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对城市节约土地以及城市建设新园林、开辟新的人文景观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升级与优化理论思路

2.1 城市立体化

城市立体化是指城市活动基面的立体化,包括城市形态、内在结构、骨架与脉络及活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类)专项资助项目(106112015CDJSK 05 JD 12)

孙俊桥: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教授,sjq@cqu.edu.cn

安力加: 重庆卓创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师

余佳洁: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动基面的立体化,实质在于构建集约高效的城市活动运作系统[2]。我国城市墓园建设仍局限于二维视角的粗放模式,如平原城市墓园建设在二维方向进行,沿袭“摊大饼”的城市规划发展模式;山地城市墓园也只是对山地地形的简单粗放利用,缺乏集约精细的策略,本文提出将城市立体化理论引用到城市墓园建设中,以提高空间利用率、缓解土地资源矛盾,为我国城市墓园可持续发展探寻新的出路。

图1 城市公墓建设造成的整体景观视觉“白化”现象及土地资源浪费Fig.1 overall visual landscape of urban cemetery construction caused by the "whitening" phenomenon and the waste of land resources

图2 左上:俄罗斯新圣女公墓;右上:罗马尼亚快乐公墓;下:弗吉尼亚理工校园枪击案受害者墓地Fig.2 top left: Novodevichy Cemetery in Russia; top right: Happy Cemetery in Romania; below: Virginia Tech School shooting victims cemetery

2.2 全方位的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3]。公墓全方位的生态自然观需要通过三方面手段构建:首先是强化生态建设,使其成为城市绿肺的组成部分,实现其从资源消耗到资源再生的角色转换。其次是综合生态安葬和生态材料的应用,进行荒山修复、水土涵养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使其实现从生态破坏到生态修复的角色转换。第三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墓园自身条件,创造性发展生态能源,实现其从能源消耗到能源生产的角色转换。

2.3 情感及艺术化

受文化传统沿袭影响③及受制于城市规划中“物质规划”阶段的局限性[4],公墓作为功能单一的城市特殊用地,在规划布局中往往偏居城市一隅,“死者之地”与“生者之城”相对隔离,缺乏功能交融而给人以阴森恐怖的直观印象。公墓空间人情化趋势要求设计理念转型与提升,使其从传统单一的墓地空间转变为现代多元的情感文化空间,为城市文化的传承、机能的完善及人类普遍情感的寄托做出贡献。

目前的研究表明,因文化传统差异,国外墓园的规划方法相对完整,建设中对情感文化有更高的关注度,更加注重墓园情感化、艺术化空间氛围的营建,并且有了很多成功案例(图2)。如莫斯科的新圣女公墓以其各具特色雕塑式公墓,向访者展示着俄罗斯雕塑艺术,使墓园多了一份艺术上的超脱和优雅,形成了特有的俄罗斯墓园文化。罗马尼亚的快乐公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点,以蓝色墓碑上形态各异的浮雕彩画及调侃幽默的字句延续着逝者的快乐,被称为“罗马尼亚世外桃源”。弗吉尼亚理工校园枪击案受害者墓地,更是将其置于中央大练习场旁,33位罹难者的墓碑围绕国旗呈半环状布置,在整个校园最热闹和最重要的位置,使罹难者仍然与校园、教师和同学“朝夕相处”,以这种方式祭悼不幸的事件、慰藉逝者并表达对生命的尊重。

2.4 数字智能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二维码扫描、数字音视频技术、高科技骨灰堂等数字智能化科技也逐渐在现代城市公墓建设中得以应用,使管理和祭祀活动更加便捷、智能化和人性化,数字智能化也成为现代城市墓园建设理论升级与优化的主要补充手段之一(图3)。

“二维码”技术将墓园通过电子平台向智能化升级,提供扫墓查询、二维码选墓及墓地路线导航等多项服务。数字音视频技术结合墓碑安置,利用生态能源蓄电,运用智能系统巨大的数字化信息储备进行音视频播放,改变传统墓碑只有照片的单调感,使生者对逝者的记忆更加形象化,更好地满足了对逝者的追思。高科技骨灰堂通过在骨灰盒上安装智能芯片,明确其对应逝者、存放位置和时间等基本资料,结合IC卡使用,使祭拜和管理更加准确便捷,骨灰安置也更加集约,且不受天气限制。

3 升级与优化实践策略

3.1 立体化墓地空间

立体化的墓地空间是指充分运用地形,发挥立体化集约、聚集效应组织公墓的三维空间系统,可使墓地在平原城市有效地减少占地,在山地城市减少大面积占用山体。其系统构建主要由基面分层重塑、构成元素的立体化、垂直景观界面的优化融合、立体化系统构建四部分组成。3.1.1 基面分层重塑

图3 左:天津永安公墓二维码技术; 中:上海推出“数字音视频墓碑”; 右:东京都品川区的目黑安养院智能化仓库系统Fig.3 left: dimensional code technology in Tianjin Yongan Cemetery; middle: “digital audio and video tombstone” in Shanghai; right: Hospice Meguro Shinagawa, the intelligent warehouse system in Tokyo

在原始地形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形进行相应处理而形成不同的标高层空间。如平原城市地形平坦开阔,处理的自由性较强,可采取消减、自主等手法,在不破坏地表形态的基础上发展地上和地下的多层立体空间;而山地城市地形起伏较大,设计中可结合加成、延续等设计手法整合连通,形成集约高效的、层次丰富的山地墓地空间(图4)。

3.1.2 构成元素的立体化

传统墓穴占地大且视觉效果差,如在设计中采用立体骨灰堂、骨灰塔、骨灰墙等手法,使其构成元素立体化,便可形成集约高效的祭拜空间,亦能提高土地的容积率。如荷兰奥森(Orthen)藏骨堂,用橡木形成开放式网状格局立体骨灰塔,在相对狭小的土地上提供了12000人的骨灰安置。八宝山革命公墓在7层的骨灰墙面上安放3400多个骨灰盒,进一步提高了空间的使用效率,双格骨灰盒设计方便双人合放,亦体现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3.1.3 垂直景观界面的融合

指各标高层面与垂直界面景观融合。水平基面谨慎处理硬质和软质地面比例关系,多采用草坪、水体等元素软化水平界面;而垂直界面可依附建筑及构筑物表面进行垂直绿化或水体设计,生成二层绿化表皮,形成水平与立体互补的特色立体化墓园景观。

3.1.4 立体化系统构建

主要是将分层基面整合、立体化构成元素及垂直景观界面融合三种手段相结合,实现墓地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功能要素的集约配置及景观环境的整体提升(图5)。如寄放骨灰盒的西班牙里昂教堂,所处地形平坦,设计中运用减成手法,向下发展三层地下空间,将映射的蓝天美景的水面景观融合于地表基面,并通过水面上镂空的天窗解决了地下空间内部的采光、通风等问题,是平原公墓立体化的较好例证。而法国圣·潘克拉斯公墓则是山地公墓立体化的典范,该用地依山面海,设计中运用加成手法,结合原始坡地依次向上抬升形成四层空间,以中间梯道形成竖向交通,内部安置立体骨灰墙,形成完整的立体化系统。此外,四层逐次抬高的平台也将对面的大海纳入到墓地的视觉景观之中。香港的和合石灵灰堂则兼具以上两种地形特点,综合自主与加成手法实现了不同建筑间立体基面重塑及相互衔接,将绿化元素分别融于分层基面及骨灰墙等设计元素之中,创意性地完成了复杂墓园地形的立体化构建。

图4 原始地形分析及基面分层重塑Fig.4 original terrain analysis and base layered remodeling

图5 立体化系统构建Fig.5 construc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systems

图6 生态安葬Fig.6 ecological burial

3.2 全面生态观

全面生态观是指在生态设计理念下,结合生态安葬方式、采用生态棺椁及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能源,来营造生态文明、景色优美的丧葬空间。

生态安葬是全新绿色安葬方式,其中树葬、花葬、草坪葬使生命在绿色植物的生长中得以“延续”,同时满足了入土为安的文化传统及节约资源、能源建设绿色墓园的生态需求,使现代墓地变成鲜花、绿草、绿树一片的生态墓园;而将骨灰撒入大海的海葬则突破了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体现了生命自然回归的意义(图6),真正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零消耗。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结合生态材料与生态科技制成的生态棺椁在丧葬领域崭露头角,分为植物编制型、动物纤维压制型及科技材料型等不同种类,相对于价格高昂、资源消耗大的传统棺椁,具有便于取材、易降解、无污染及设计新颖等特点,为丧葬服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图7)。

平原公墓一般场地空旷开阔,且我国存在大量地势较高的山地公墓,有利于太阳能、风能等生态能源的收集。发展生态能源,实现城市公墓从能源消耗到能源生产的角色转换,是实践全面生态观的重要环节。如西班牙的桑塔克罗玛小镇就利用墓地发展太阳能,462块太阳能电池板安置在小镇墓地棺椁顶部,所产生的太阳能年均满足60户居民的用电需求,同时减少约62吨二氧化碳排放,是当地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基地”(图8),该墓地不仅节能减排,还能进行生态能源生产,是以环保的方式向逝者表达敬意和缅怀的范例。

图7 生态棺椁Fig.7 eco-coffin

3.3 情感艺术化设计

法国死亡文化哲学家米歇尔·沃维尔(Michel Vovelle)认为:“对死的投入不是对生命期望的延伸,而是对幸福期待的延伸”[5]。在这个意义上,墓园本身就是城市的情感文化符号之一,汇聚着不同个体的精神寄托及民族的普遍情感。情感艺术化的公墓建设是通过情感、文化及艺术价值的综合提升,使墓园从传统的阴森、冷漠转化为静谧、温暖的情感化空间,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墓园所传达出的现世哲学与生命意义。再者,我国人均绿地占有量小,城市休闲空间数量少、模式单一,墓地景观作为景观系统的一个分支,可结合文化学和园林设计学的理论方法,充分利用其特有的精神文化和土地环境资源,营建城市别具特色的休闲游览空间;墓地亦可成为园林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墓志铭艺术的荟萃地[6],成为先哲们精神财富的展示地和情感交流与文化传承的理想场所,进而提升城市的艺术魅力。

首先是运用园林规划设计手法,进行合理的墓地分区,墓道流线安排以及合理的景观配置,充分运用山、水、植物等自然元素及亭、台、楼、榭等景观建筑元素,营建宜人的园林艺术化空间。如上海福寿园因地制宜开渠引流、挖土成丘,以自然绿化和园林小品掩映其中,进行园林化公墓建设,达到了较好的墓地园林化艺术效果(图9)。

图8 西班牙的桑塔克罗玛小镇墓地太阳能Fig.8 cemetery solar in Santa Ke Luoma Town, Spain

图9 上海福寿园Fig.9 Fu Shou Yuan, Shanghai

图10 赫鲁晓夫墓碑Fig.10 Khrushchev’ tombstone

其次是将墓志铭、绘画、雕塑(刻)等艺术形式运用到墓碑、墓穴等基础要素中,用精简、艺术化的设计手法使其更好的与环境交融,提升墓园的文化艺术内涵,使其成为逝者与生者交流的艺术文化平台。如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墓碑,将头像置于正中,两侧以黑白两色的花岗岩交叉叠摞,很好地反映了赫鲁晓夫功过各半的人生历程以及来访者复杂的缅怀情感,极具艺术性(图10)。

图11 美国越战纪念碑Fig.11 US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第三是通过精彩的建筑意匠,创造性地空间序列组织以及景观建筑语言的完美配合,唤起生者与逝者的“精神对话”,使来访者的情感在墓园空间气氛中展开并得以升华。如著名的美国越战纪念碑,巨大的倒V字型平面隐喻着越战给国民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心理创伤;以镌刻阵亡、失踪者名单的黑色花岗石为墙,以战死时间为纪念流线,整个场地呈“高—低—高”的序列组织,如此意匠安排,设计者林璎认为会产生一种“当你沿着斜坡而下,望着两面黑的发光的花岗石墙体,犹如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的精神联想,特别是家属的镜像与阵亡者的名字在黑色纪念碑上印合的那一刻,生者与逝者在“同一个世界”进行“精神对话”更得到了情感的升华,完美地实现了抒情与叙事的无缝融合④,虽然是战争纪念性公墓,但其设计手法仍可为城市公墓的情感艺术化建设所借鉴(图11)。巴塞罗那的伊瓜拉达公墓运用诗意化的设计理念,为来访者提供一个场所了解和接受,生命如同一轮圆环,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之间循环。在设计上亦挑战了传统的墓园形式,如原始建筑般挖叠磊砌成上下两层埋葬区,塑造了沉静、内敛的悼念空间,墓园四周为丘陵所环绕,仿佛是从大地中自然生长出来一般,成为加泰罗尼亚丘陵的延伸部分(图12)。安藤忠雄设计的台湾水之纳骨堂将情感寄情于自然景观元素中,以平均寿命有90年的吉野樱花象征人类的一生,以水象征生命之源,水盘下的墓室空间宛如净化生命的容器,当阳光从顶部倾泻到访者身上的一霎,精神得到进一步洗礼(图13)。

图12 伊瓜拉达公墓Fig.12 Igualada Cemetery

图13 台湾水之纳骨堂Fig.13 Water Carolina Bone Church, Taiwan

4 结 语

城市墓园建设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隐形瓶颈”问题之一,其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亦影响城市的整体协调发展,对其设计升级与优化策略的研究,是针对城市特殊用地和特殊性质空间的特定研究。从城市墓园建设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入手,结合其规划特征、空间环境性质及情感特性,归纳出城市立体化理论、全方位的生态自然观、人情化趋势、数字智能化4个升级与优化的理论思路,进而提出了以立体化系统为支撑的立体化设计、建立以生态安葬、生态棺椁的采用及发展生态能源为手段的全方位的生态自然观,营建墓园的情感艺术化设计使之成为情感交流空间的升级与优化实践策略;通过这些升级与优化策略,城市公墓空间的利用率、生态效益、空间多样性及情感文化表达将得到很大程序的优化与提升。

墓园是一个个时空交汇点,是不朽灵魂的栖息地,当生命戛然而止的一瞬,墓园汇集无数来者的目光,是给予怀想、眺望故人悄然远行的去处,思索生命的来路与归途,洗涤尘世人们的灵魂,也充溢着对现在美好时光的珍惜。

注释:

① 2010年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总人口13.3亿,60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口老龄化比例14.3%,按近年0. 65% 的平均死亡率计算,每年约有900万人死亡,按5m2/墓穴计算,每年需要几十平方公里的土地需求,以20年的使用期限计算,丧葬用的将达到几百平方公里。

② 土葬、木制的棺椁及水泥墓室消耗了大量土地、林木、矿产资源,火葬需要30kg/人的柴油消耗,按900万人/年的死亡率统计,保守估计450万人火化,需要柴油13.5万吨/年。此外,遗体焚烧会产生的大量粉尘和CO2、SO2、氮氧化合物、H2S、NH3等污染物。

③ 受“入土为安”思想的影响,土葬作为中国墓葬的文化传统沿袭了几千年,死者的墓地也与生者的用地较为严格地分开。即使在广泛火葬之后,公墓用地的选择也依然沿袭这一思路。而国外的墓园选择则没有这一界限,墓园往往选择在城市中心、甚至校园中心或者繁华的商业区。如波士顿墓园、耶鲁大学墓园、弗吉尼亚克里斯丁公墓。

④ 正如越南战争时期的著名记者阿诺德·伊萨克在其1997年发表的《越战的阴影》一书中所说:“没有人在华盛顿特区其他的纪念馆那儿写下留言或摆下供品。”尤其是那数万死者的亲属,尽管他们明知墙下并没有亲人的尸骨,但他们仍然把黑墙看成是与死者联接的唯一纽带。他们用各种方式哭祭自己的亲人,其中最感人的是每天遗留在墙下大量的信件,这些都被人精心收集。

参考文献:

[1] 耿虹, 万昆. 城镇公墓性体系建设初探[C] ∥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处. 2004: 773-778.

[2] 董贺轩. 城市立体化——“节约”型和谐城市建设的一个务实途径[J]. 建筑学报,2008(01): 16-21.

[3] 李冰, 李桂文. 在生态自然观视野中探求现代墓园的设计[J]. 华中建筑, 2009(06): 201-205.

[4]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4-7.

[5] 米歇尔·沃维尔. 死亡文化史[M]. 高凌瀚,蔡锦涛,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05.

[6] 胡兆量. 公墓园林化[J]. 规划师, 2003(01): 93-95.

图片来源:

图1-3, 6, 8-10, 12-13:作者拍摄

图4-5, 7, 11:作者绘制

(编辑:曾引)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B

文 章 编 号2095-6304(2015)05-0121-06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50520

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2015-05-20

The Research on Upgrading and Optimizing Strategy for Cemetery Design of Modern Cities

Abstract: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contradiction in land expropriation, ecological damage, space apartness and emotion deficiency in modern citi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some upgrading and optimizing strategies of three-dimensional, comprehensive ecological view and the artisticization of emotions in modern city cemetery construction, combining theories as three-dimensional city, 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 and landscape art, etc. Those strategies will integrate and contribute for the new image of the cemetery of modern cities into urban development.

Keywords:Cemetery Landscape; Upgrad and Optimization; Three-dimensional Strategy; Comprehensive Ecological View; Artisticization of Emo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