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稳生:用生命为渭河“筑堤”

2015-07-25 06:23崔晓怡
陕西水利 2015年1期
关键词:高工大黑渭河

◎崔晓怡 郭 军

时间被定格在2013年12月9日凌晨4时20分。

这是高稳生离我们而去的日子。噩耗传来,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一个技术精湛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个不知困倦的工作狂,一个乐观开朗的大好人,怎么被确诊为肝癌晚期!他才50岁啊!

在同事看来,高稳生的音容笑貌还宛在眼前——他不是在堆满资料的办公室,就是在回填土方的施工现场,或忙碌在青松伫立的渭河大堤……但是,这些地方都不再会有他了,他已经走了,永远离开了大家。大家都说:“高工太疲劳了,太累了。”

高稳生1986年自西安理工大学毕业后,分配至渭南市洛惠渠管理局,曾先后参与洛惠渠曲里渡槽改建、总干五号隧道加固、涧峪水库枢纽、渭河综合治理等水利工程。在大家的记忆中,他是个“粗人”,常常头发散乱,胡须遮面,腰间的皮带胡乱地窝成疙瘩,皮鞋上沾满泥土;可他又是个极其细致的人,工程中的一方土、一铲泥、一个小数点,他都放在心上。

2010年,渭南人翘首以盼的渭河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启动。这不仅是渭南市头号民生工程,还承载着560万渭南人安居乐业、平和安康的家园梦。

渭河整治3年来,高稳生没有休过周末,每天早上7点多离家,晚上11点多甚至更晚才回家。一到指挥部,他就像个陀螺似地转个不停。编制计划、组织招标、审查资料、验收项目,一趟趟对地形考察,一遍遍对工程图纸改进,一次次对设计改装的亲身示范,他都乐此不疲。忙的时候,他甚至连续十天半月在单位旁的小饭馆吃饭。施工中遇到险情、特情时,他连续奋战几天,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工程现场组组长刘军平回忆道:“他的精力,连小伙子都比不上,我们都以为他身体很好,原来他为工作透支着生命啊!”

在治渭工程中,大家对他记忆最深的一个细节是:高工走到哪都挎着一个大黑包,把肩膀压的斜斜歪歪。在大家眼中,大黑包就是他的一个符号,形影不离。其实,里面就装着两样东西——资料和药。

高稳生每天都要吃药,但没人知道究竟是什么药。无论是同事还是家人问起,他总是说,没什么,小毛病而已。高稳生的大黑包里,除了药就是整个工程建设所涉及到的各种资料。据同事回忆,高稳生的黑包近20斤重。治渭3年,他背烂了3个包。

渭河治理工程指挥部的一位同事说,2011年秋的一个雨天,一大早他就接到高工的电话,“树园到赤水河段勘测昨天结束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当时,到大堤的路还没有全部开通,加上下雨泥泞,二人只能步行。21个勘测井,每个20米深,高稳生挨个测量后,已浑身湿透,全身是泥,但他却满意地说:“没问题,可以付勘测款。”

回到指挥部,心细如丝的高稳生,发现勘测方报价多了1000元,他据理不让,硬是扣下了1000元。对方领导不悦地说:“这么大的工程,1000块钱也要抠门,又到不了你的腰包。”高稳生理直气壮地回应道:“国家的钱不能乱花一分。”

27年来,高稳生每天不是奔波在一个个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就是将自己埋在一大堆水利专业技术资料中,直至生命最后时刻,他口中仍念念不忘渭河治理工程的进度。同事们都说,他是在用生命书写人生,是“最美的治渭人”!

猜你喜欢
高工大黑渭河
故乡
故 乡
《硫酸工业》杂志第十三届编委会委员
大黑
我国环境腐蚀研究的开拓者 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有功之臣——记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教授级高工李兴濂
逻辑思维
德国“高工”是怎样炼成的
大黑兔做了一个春天的梦
绕口令、谜语
一种天水市渭河径流预测模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