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景黄龙潭

2015-07-25 05:13田遇春
大理文化 2015年5期
关键词:碧水龙潭柳树

田遇春

农历癸巳年大年三十的早晨,我伫立在黄龙潭边上,面向东方,

迎接太阳的升起,追逐清晨的第一束阳光。

黄龙潭的美四季分明。

春节过后几株老柳突现嫩芽,我疑问顿生。几天之中柳絮飘飞,是巧手?是春风?是春潮涌动?还是二月春风似剪刀?“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诗作了解答,困惑瞬消。春水荡漾,柳丝婆娑,春阳暖照,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由此展开。夏的热情似火使黄龙潭容颜大改,姿容俏俏。桃花、梨花竞相争春,油菜花铺就一地金黄,连鸟的啼鸣也清丽明亮了许多。美好的事物不会永远伴随着你,就像人生的阅历一样,由盛到衰,由衰致盛,盛衰交替,无限循环。由于空塘度汛,黄龙潭失去了灵秀的水,只有绿柳一直坚守,潭无水风光荡然无存,直到秋收来临,潭水才逐渐充盈。一潭秋水灌醉一树秋叶,伴随秋意渐深,梨叶由黄渐红,柳枝绿黄相交。霜降过后,夕阳下,晴空里,黄叶飘落,黄龙潭风光依旧,使人流连,引我诗潮泉涌,但又江郎才尽,只好抄录一首古人的大作,“白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阐释了秋的意境,解我无才之窘。

黄龙潭秋意浓浓、野花红红。随着一夜秋风一阵凉,冬天又再一次降临人间。

冬日早晨的黄龙潭还真是一块淡雅、清幽的修身养性的福地。白我到这里上班以来,我已在无数个早晨杂念全消,心无旁骛地立于潭边,看水、看柳、看日出。散步潭边聆听鸟语,沐浴晨风与水对话,迎接朝阳,享受那片难得的宁静和安谧。

或许有人认为,冬天缺少景致,其实不然,眼前的黄龙潭鸟语冬阳,微波轻漾,远离尘嚣,让人心静如水,静静发呆。她的美能让人抛弃俗念,心存感动和宁静,唯存心语独白,如诗如歌。寒风起处,透心彻骨,思绪停顿,但美仍在心里。她的美引来无数省内外摄影爱好者的倾慕,长枪短炮对准那几株老柳,一潭碧水。我曾遇一位来白昆明的摄影者为拍黄龙潭蹲守三天,他们认为黄龙潭的美清雅毓秀,如诗如画,是摄影爱好者产生佳作的地方。

清晨,黄龙潭静谧安详。太阳在东南角的山脊背后挣扎着,欲冲出山的束缚,喷薄而出。天空蛋清色、继而橘红,倏忽间,红霞满天,彩云朵朵,万丈光芒照亮天空。仿佛,一声震颤,太阳冲出山脊,犹如一个胎儿挣脱母体,一声啼哭响彻环宇,一个新的生命由此诞生。富有生命力的朝阳冉冉升起,俯瞰大地,环抱四野,一派生机盎然。在潭中阳光形成一条光柱,光彩夺目,不能直视。顿时烟岚雾霭丝缕相缠萦绕在水面上、柳树丛中。

柳堤上的古柳被浸泡在水里。这是一种历经沧桑的水柳,不畏惧水的浸泡,人称泡不死的柳树。树干布满苔藓,尽显苍老。柳树还在冬天的暖阳里沉睡。逢大雾的早晨,柳影朦胧,如仙如幻,微风吹过,飘动的雾絮萦绕在柳树上,弥漫在龙潭中,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柳枝树冠,形成了虚无缥缈的梦幻与现实的结合体,恰如人间仙境。螺峰山在雾絮中偶尔露出峥嵘,如蓬莱仙岛的神秘和令人神往。行走柳堤,如腾云驾雾,身临仙界,超凡脱俗。枯柳雾裹,潭静鸟鸣,三五只初来乍到的灰雁静卧碧水,偃旗息鼓,低调彷徨。我的朋友来了很多,他们都是摄影界的知名人士,浓雾中只听声音不见人。

隆冬时节的黄龙潭就是一幅天然工笔水墨画,不着粉彩,更无花红柳绿,自然、朴实、率真。几株老柳腾龙交错,盘根错节,俯向水面,犹如浓墨涂干,苍劲老辣;工笔描枝,淡墨勾勒,重在意趣,形神兼备,柳树细枝落笔精到,干净利落。树冠远看绒绒细密,细观笔意分明,细微之处点画缜密,枝枝挺拔,丛丛俊秀,一丝不苟。虽无一片绿叶,却画意浓浓,娴静典雅,匠心独运。树居水中,参差错落,交相映衬,构成一幅天然画卷。寒霜遍野的黄龙潭纯洁、无暇,不着脂粉、不加修饰,常言道,本已玉洁冰清,何须浓妆粉饰。不着粉尘,更显清新淡雅。这种美只有身临其中才能领略其味,震撼心灵,悟其内涵,感叹大白然精美绝伦的造化。

树干虽多有病害,犹如一个久经风霜的老人,阅尽人世,宠辱不惊,历史感厚重,苍劲美感无与伦比。失去她则潭水平淡无奇。曾有有识之士一再呼吁保护柳树,不让其遭受白然和人为的破坏。

中间柳堤被粼粼碧水挤成一条蜿蜒的曲线,人行其中,冷风扑面,却感舒畅,远山近水,心旷神怡。眺望东山如黛,近观西山阳光沐浴。不时,一种被称为水葫芦的水鸟浮出水面,这种水鸟形似一个小巧的葫芦,故得名,它潜水能力十分强悍,一般五十米不是问题。人在岸边,悄声默坐,这种水葫芦会猛然冒出水面,近在咫尺之间,人鸟双方猛然一惊,它迅疾逃离,身后划出一条水路,或者再次潜水,不知所踪。还有一种全身黑色的水鸟,嘴角尖利,朋友说这是鱼鹰,也能潜水捕捉鱼虾。鸟,还有不少,翠鸟,俗名绿翠。羽毛翠绿,飞翔时紧贴水面,在枝蔓中穿行,落脚处定是离水面较近的枝干上。这种鸟是本地较为常见的一种水鸟,在我幼小时经常发现它生活在我家门前的小河边,那时柳树成荫,河水清澈,这种鸟就频繁出没在河边,捕捉小鱼小虾。在龙潭中央几株苍老的柳树丫上蜷伏着数十只水鸟,在朝阳中梳理羽毛、或静卧享受早晨的阳光。鸟鸣声千腔百调,短促的、清丽的、悠扬的、粗犷的,形成了清雅、幽静的休闲之地。两只松鼠见我出现,快捷地攀越树枝,灵巧地窜向另一树丛,消失在视线中。我发现有一种松鼠专门啃食柳树的嫩皮,一些柳树的嫩枝惨遭剥皮,不久便会死去。这是一个令人纠结的矛盾,是保护松鼠呢还是保护柳树?动物因为食物短缺不得不啃食树皮,估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晨练的老人或围潭行走,或伸臂舒腿,吐故纳新。也有人如狮虎长啸,声震十里,其声发白肺腑,中气十足。围潭垂钓者不仅有老人,更有青壮年,他们寻一柳荫下临水而坐,钓竿频甩,气定神闲,不问收获,就凭这一方山水,也应禅意深深,流连忘返。当然,手气好者,收获丰厚,一无所获者,怏怏而归。眼看此景,我不禁口占七绝一首:云淡天蓝水中行,柳荫深处鸟语声。鱼跃莺飞诗画里,醉翁潭边钓白云。

一潭碧水,一方净土,一声鸟鸣,一丝禅意,一尘不染,一块水镜中装进了古朴沧桑的树、巍峨雄壮的山、婀娜多姿的云。

夜月中的黄龙潭,柳月初上,夜月禅辉,朦胧中树影婆娑,波光粼粼。螺峰山黑影憧憧,清辉寒月,典雅静寂。只有甘于清修的高人雅士憧憬这一碧水月色,众多人流湮灭在霓虹灯下,歌舞楼前,春情花月里,麻将声声烧烤摊中,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豪言壮语迎接明早清晨的太阳。

这就是黄龙潭,鹤庆人的骄傲。

在习惯性的思维里,我们会对熟悉的一景一物熟视无睹.因为已经司空见惯,毫无新奇、激动人心的美感可言。但,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能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现不同寻常的美。这种美会撞击心灵,引起共鸣,会感慨、会遗憾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以至对美好的景物在眼前却视而不见,怀疑白己天生愚钝或者缺乏激发艺术细胞的元素。

翻开黄龙潭积满尘埃的历史,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充满传奇和神话的水域。别称青龙潭、吸钟潭。久有神龙借碗、神潭吸钟等神话故事。幼年时听过的一则故事至今记忆犹新,很久以前,早起的人发现,文庙大成殿西南方向的龙抱柱上,龙角常常挂有滴水的海草。还有异人更进一步:大成殿的龙夜间常与黄龙斗架,天明必定返回,带有水草也就不足为奇了。神话归神话,但历代有识之士兴修水利,兴利避害,才有鹤庆坝子的稻麦飘香、百业兴旺。其中一人不得不提,他就是明嘉靖鹤庆知府马卿,率军民筑堤围潭,潭分四渠,东称萦碧,西为北新,南叫南利,北谓采芹,解决了耕种用水和纠纷。民国25年(1936年)县政府派民工对该潭作了扩充修浚。建国后的70年代,又对三坝塘扩容筑堤。当时,年幼的我加入修堤大军,肩挑背扛,挖泥筑堤,在此基础上不断修缮才有了今天的上中下三潭的模样。昔日,龙臼曾有一占戏台,逢年过节大戏开场,锣鼓阵阵,京胡声悠扬,生旦净末丑悉数登场,演绎一场滇戏。一座石桥联通东西两岸,观众在山崖、岩石、潭畔随地而坐,观赏历史人间的悲喜剧。正西面的石壁上镌刻有“活泼泼地”四字榜书。水清见鱼,海菜犹如水中仙子,随水流舞动身姿。今天,这样的景致正在消失,出水量大为减少,这是一个令关心家乡的每一个人担忧的问题。

龙潭本是一汪碧水,但在家乡,先人们赋予她精神和灵魂,创造了许多关于龙潭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佐证了家乡人对龙潭的敬畏和重视。尤其黄龙潭在家乡人的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保护龙潭就是保护水资源,这是何等重要的事啊!今天,为了保护这块宝贵的圣地我们来到这里,重新认识黄龙潭,保护水资源,这是一件幸事,我等倍感荣幸。

旅游,不外乎历史文化、人物典籍、白然和人文景观。做好水文章,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历史功课,如何保护和开发上天留给鹤庆子民这份珍贵的遗产,是摆在每个决策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冬天到了,春天也就不远了。春天的脚步正悄无声息地敲开了冰冻的日子。翻开冬天的书页,又将是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我将在潭边如迎接初生的太阳一样恭候春天的莅临,体验又一番轮回。

猜你喜欢
碧水龙潭柳树
为了一泓碧水入浉河
龙潭画影
九龙潭的龙
柳树
突出“三个转变” 守护碧水蓝天
人大“年检” 守护鹰城蓝天碧水
会治病的柳树
多向土工格栅在龙潭水库裂缝处理中的应用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
创建企业的碧水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