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强国战略和轴承产业

2015-07-26 01:27何加群
轴承 2015年1期
关键词:轴承钢滚子轴承

何加群

(中国轴承工业协会,北京 100055)

1 中国工业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

1.1 强国战略的顶层设计

1.1.1 提出工业强国制造强国战略的背景

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期。

从国际看,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新兴经济体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正在孕育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重塑制造业发展格局。全球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欧美国家主导的国际市场环境和治理结构更加复杂。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高速投资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总体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工业的发展将主要以质量、效益提高和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为特征,而不可能仍以规模的扩张和快速建设为主要目标。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7%~8%的增长速度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将成为常态。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工业和制造业靠粗放经营,拼人力、资源、能源和环境,靠不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投资拉动和规模扩张,靠产品在国际产业链中低端徘徊,已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转变。

1.1.2 三步走实现强国目标的提出

去年以来,中国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相继委托中国工程院进行“制造强国战略”和“工业强基战略”研究,为国家领导人和国家主管部门进行强国战略顶层设计提供决策依据。

根据上述战略研究提出的决策咨询建议,工信部2014年7月在全国技术改造暨示范基地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工业强国和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2020年中国将进入工业化后期;

2025年中国工业和制造业将进入世界第2方阵,迈入工业强国和制造强国的行列;

2035年中国工业和制造业将位居世界第2方阵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强国和制造强国;

2045年中国工业和制造业将进入世界第1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工业强国和制造强国。

1.2 工业强国和工业强基

1.2.1 工业强基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和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大而不强,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基础能力薄弱,发展滞后。长期以来,中国相当部分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不能自给,大量依赖进口;国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可靠性低,性能、质量难以满足主机需求,致使主机面临“空壳化”困境。如数控机床所需的高档功能部件70%依赖进口;大型工程机械所需35 MPa以上液压件全部进口;涡喷、涡扇发动机轴承寿命仅为国际先进水平的十分之一;高铁制动系统和轴承全部依赖进口;芯片80%依靠进口;占核电机组设备投资1/4的泵阀主要依赖进口。落后的基础工艺使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企业运行效益低。技术基础体系缺失,难以支撑行业健康发展。如不能尽快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在中国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加速重振制造业与发展中国家以更低生产成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双向挤压”以及国内资源、能源和环境制约压力的情况下,中国工业将加速“失血”,特别是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大装备所用的关键基础材料和核心基础零部件,一旦国外实行禁运,后果将十分严重。

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和制造强国,必须加强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工业基础能力建设,简称“工业强基”。

国家工信部在工信部规[2011]509号文《机械基础件 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将“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简称为“三基”。由此,《机械基础件 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简称为“三基”规划。

国家工信部在工信部规[2013]70号文《关于开展工业强基专项行动的通知》中,进一步将“三基”扩展为“四基”——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涉及机械基础零部件、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

“四基”比“三基”增加了“产业技术基础”,将“三基”中的“基础材料”改为“关键基础材料”,“机械基础件”改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工艺”改为“先进基础工艺”,涉及范围更广。

为贯彻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国发[2011]47号),加快提升工业基础能力,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工业强基专项行动的通知》(工信部规[2013]70号)的要求,围绕提升重点行业、关键领域的 “四基”发展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部分地区和中央企业实施工业转型升级强基工程。

1.2.2 工业强基和轴承产业

在工业强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过程中,轴承产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

“三基”规划介定:“机械基础件是组成机器不可分拆的单元,包括轴承、齿轮、液压件、液力元件、气动元件、密封件、链与链轮、传动联结件、紧固件、弹簧、粉末冶金零件、模具等”,共12项。将轴承放在12类机械基础件的首位。

“三基”规划规定:“选择带动性强、辐射作用大的高速、精密、重载轴承等11类机械基础件作为发展重点,以提高性能、可靠性和寿命为主攻方向,力争使其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规划将高速、精密、重载轴承列在11类机械基础件的首位:中、高档数控机床轴承和电主轴,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轴承,大型运输机轴承,重载直升机轴承,长寿命高可靠性汽车轴承及轴承单元,高速铁路列车轴承,重载铁路货车轴承,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轴承,大型薄板冷热连轧设备轴承,大型施工机械轴承,高速度长寿命纺织设备轴承,超精密级医疗器械主轴轴承。

国家工信部每年规定年度的工业转型升级强基工程重点方向。2013年规定了15个“四基”重点方向,其中2个重点方向涉及到轴承行业。

(1)轴承用高标准轴承钢材料

产品(技术)关键指标:运用洁净钢冶炼技术、连铸保护渣技术、惰性气体保护气氛电渣冶炼技术、大规格电渣锭冶炼技术、大压下控制技术、微合金化技术、大规格轴承钢锻造技术等生产高品质轴承钢,氧含量不大于8×10-6,钛含量不大于25×10-6,钙含量不大于6×10-6。代表钢号主要有GCr15SiMn,GCr15SiMo,GCr18Mo,G20Cr2Ni4A,G20CrNi2MoA,GCr15,G56Mn等。

实施目标:加快高标准轴承钢产业化水平,满足国内中高档数控机床轴承、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轴承、大型运输机轴承、长寿命高可靠性汽车轴承及轴承单元、高速铁路客车用轴承、高速重载列车轴承、大型冶金设备用轴承、大型施工机械用轴承等生产用钢需要。

(2)轿车用第3代轮毂轴承单元

产品(技术)关键指标:凸缘盘端面跳动不大于0.02 mm;安装外圆径向跳动不大于0.03 mm;螺孔位置精度φ0.25 mm;游隙波动范围ΔGa不大于0.03 mm。装车条件下,摩擦力矩不大于1.7 N·m;在泥浆喷射条件下轴承试验寿命达150 h以上不进水(密封防水性能);通过2 500 r/min,20 h直行试验(高速性能);螺栓防转扭矩不小于176 N·m;使用寿命不小于250 000 km,三包期4年或120 000 km,三包期不良品反馈值不大于2 000×106(寿命和可靠性)。

实施目标:开发第3代轮毂轴承单元产品,为中高档轿车配套,形成相应的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体系。2014年形成中试能力,2014年底至2015年形成小批量生产能力,每年300 000~500 000套。”

国家工信部2014年规定了39项重点方向,其中轴承行业入选一项:轨道交通装备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核心基础零部件的轴箱轴承(招标)。

产品(技术)关键指标:精度达到P5,极限转速3 000 r/min,径向载荷86 kN,温升小于50 ℃。

实施目标:掌握轴承拟动力学设计和分析技术、高可靠性高安全性轴承的制造和试验技术等关键技术。实现CRH1型、CRH2型、CRH3型、CRH5型高速动车组轴箱轴承的工程化,具备产业化能力。满足高速动车组速度350 km/h,使用寿命2 000 000 km,1 000 000 km可靠度99%的使用要求。

在国家工信部的指导下,中国轴承工业协会在广泛征求企业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重点方向争取列入国家“工业强基指导目录”:

(1)机器人轴承;

(2)大功率风电机组增速器和主轴轴承;

(3)盾构机主轴承和盘形滚刀轴承;

(4)数控机床轴承和电主轴;

(5)第3代CT机精密轴承;

(6)高速精密重载冶金轧机轴承;

(7)汽车涡轮增压器轴承;

(8)大型工程机械轴承;

(9)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轴承;

(10)海洋和深井超深井石油钻机轴承;

(11)汽车ABS偏心圈轴承单元;

(12)汽车用柔性轴承;

(13)重型汽车下推力杆用向心关节轴承;

(14)轿车自动变速箱轴承;

(15)汽车发电机单向滑轮总成;

(16)汽车转向系统轴承与滚珠丝母集成单元;

(17)长寿命汽车水泵轴连轴承单元;

(18)载重汽车轮毂轴承单元;

(19)汽车变速箱用单向离合器。

按国家工信部的要求,中国轴承工业协会上报了以下项目争取列入国家“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重点方向:

(1)高端装备轴承配套精密滚子产业化;

(2)高速度高精度数控机床轴承和电主轴产业化;

(3)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轴承产业化;

(4)海洋和深井超深井石油钻机轴承产业化;

(5)2 MW以上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轴承产业化;

(6)高速精密重载冶金轧机轴承产业化;

(7)大型工程机械、矿山机械重载长寿命轴承产业化;

(8)轿车变速箱轴承产业化;

(9)载重汽车轮毂轴承单元产业化。

轴承行业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可能,积极实施上述工业强基和技术改造项目,并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

2 轴承产业应率先取得突破

面对挑战和机遇并存的世界和中国经济的深度调整,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中国轴承行业必须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掌握新一轮全球竞争的战略主动。

转型就是要从要素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型,从规模扩张向内生增长转型,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升级就是要全面实现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组织结构优化升级,打造核心能力;通过技术结构优化升级,打造核心技术;通过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打造核心产品。全面提高由核心能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构成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中国工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是建设世界工业强国和制造强国。中国轴承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是建设世界轴承强国,要按照“三步走”建设世界一流工业强国和制造强国的国家战略,加快轴承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世界一流轴承强国的步伐,力争在中国工业和制造业由大到强的战略转变中,轴承产业率先取得突破。

转型是前提,是基础,升级是转型的落脚点。要在转型中实现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打造由核心能力、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构成的核心竞争力。

2.1 优化组织结构 打造核心能力

2.1.1 抓大——支持大型企业做强做大

支持大型企业兼并重组,盘活存量资产,整合优质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由“大而全”的产品制造向系统集成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走出去”,进行海外并购,实现资源、市场、布局国际化;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把握价格、资金、合同、投资底线。从而做强做大。培育5家年销售额50亿元以上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企业,每个企业的主导产品80%以上品种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在细分市场中进入行业前十。

2.1.2 促小——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成为产业链某个环节的强者;精细化发展,生产精良产品,提供精致服务;特色化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特色服务;新颖化发展,技术、工艺创新,产品、服务创新,以“新”取胜。培育20家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的“小巨人”企业,每个企业的“专、精、特、新”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在细分市场中进入行业前十。

2.1.3 协调发展

支持大型企业充分利用中小型企业的资源。支持中小型企业为大型企业配套,进入大型企业产业链。实现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

2.1.4 集聚发展

支持瓦房店、浙东、洛阳、长三角、聊城等轴承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形成特色产品,创建优良品牌;横向一体化,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纵向一体化,形成产业链;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产业集聚区的转型升级。

2.2 优化技术结构 打造核心技术

2.2.1 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第1个平台,探索重建行业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途径。

第2个平台,鼓励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平台。包括国家级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和海外研发基地,“筑巢引凤”,引导创新要素(人才、软硬件)向企业集聚。已建成的国家级技术平台见表1。

表1 国家级技术平台及单位

第3个平台,建立由行业枢纽平台和各产业集聚区窗口平台组成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行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第4个平台,组建行业间、企业间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第5个平台,组织企业申报实施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还有“973”计划等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

近几年,轴承行业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实施的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有12项,见表2。

表2 轴承行业承担的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

2.2.2 着力于关键技术的突破

2.2.2.1 高速轴承技术

包括大飞机发动机高速轴承技术;高速动车组轴承技术;高速线材轧机轴承技术;数控机床高速主轴轴承和电主轴技术;汽车涡轮增压器高速轴承技术。

2.2.2.2 高精度轴承技术

包括数控机床主轴和工作台超精密级轴承技术;森吉米尔轧机超精密级轴承技术;第3代CT机超精密级轴承技术。

2.2.2.3 长寿命轴承技术

包括核电泵用长寿命轴承技术;风力发电机组长寿命轴承技术。

2.2.2.4 高可靠性轴承技术

包括大飞机发动机高可靠性轴承技术;高速动车组高可靠性轴承技术;盾构机高可靠性轴承技术。

2.2.2.5 高性能轴承技术

包括静音超静音轴承技术;耐高温、耐腐蚀轴承技术。

要以大飞机轴承(图1)、风电机组轴承(图2)、高速精密数控机床轴承(图3)、高速动车组轴承(图4)的研发成功并产业化作为以上关键技术突破的标志。

图1 大飞机轴承研发时间表

图2 风电机组轴承研发时间表

图3 高速精密数控机床轴承研发时间表

图4 高速动车组轴承研发时间表

2.2.3 创新驱动 改造升级

2.2.3.1 积极实施技术改造项目

在项目经过充分的可行性研究,项目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重点,研发和工程化成熟,市场定位清晰预测准确,投资风险可控,不重复建设,不单纯扩大产能的前提下,积极实施技术改造项目,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在实施技改项目时,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技改项目的政策支持。

国家部委支持的项目有:

(1)工业强基工程示范项目(工信部);

(2)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国家发改委、工信部);

(3)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改造项目(国家发改委);

(4)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工信部);

(5)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项目(国家发改委);

(6)工业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中央投资项目(工信部);

(7)能源装备技术改造和能源自主创新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国家能源局);

(8)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财政部、工信部);

(9)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项目(国家发改委)。

各地方政府支持的项目各有不同,一般有:

(1)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技术创新项目;

(3)首台(套)项目。

2.2.3.2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从企业和行业2个层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从企业层面,要按“效益驱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在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才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和技术改造等7个关键环节,深度应用信息技术,从单项应用发展到协同集成。从行业层面,中国轴承工业协会要从调查评估、示范推动、监测服务3个方面,推动全行业的企业的两化深度融合。

工信部提出的两化融合的目标是:到2018年,大中型企业进入集成提升阶段的比例、ERP和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0%以上;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生产控制、电子商务(采购、销售)的比例达50%以上;全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70%。

2.3 优化产品结构 打造核心产品

2.3.1 开发高端、做好中端、提升低端

2.3.1.1 开发高端

要着力开发以下4方面的高端轴承。

(1)高技术指标轴承

高精度:精度等级达到P4,P2;高速度:dm·n≥1.5×106mm·r/min;高可靠度:可靠度不小于99%;低噪声:噪声等级为Z4,V4。

(2)高端装备和重大装备主轴承

高端装备轴承包括:高档数控机床;电力装备;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航空装备;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重大装备轴承包括:高中档汽车轴承;高速精密重载冶金轧机轴承;大功率工程机械和矿山机械轴承;深井(7 000 m以上)超深井(9 000 m以上)石油钻机轴承;高速度长寿命纺织设备轴承;超精密级医疗器械轴承;高速精密重载印机轴承。

(3)极端工况轴承

在高温、低温、高速、重载、腐蚀、电蚀、泥水等极端恶劣工况下工作的轴承。

(4)新一代智能化集成化轴承(图5)

图5 智能化集成化轴承研发时间表

高端轴承发展为带传感器,具有轴承运行状态远程自动监测,故障自动诊断和报警的轴承单元,进而发展为预紧力和润滑等服役状态自动调控的智能轴承单元。

2.3.1.2 做好中端、提升低端

从材料、冷热加工工艺和装备入手,提高量大面广的中、低端轴承的技术质量水平,促进低端向中端,中端向高端的升级,实现中国轴承产品由全球轴承产业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的提升。

要坚持不懈地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国产轴承的信誉。

2.3.2 重点发展核心产品

(1)数控机床轴承:高速度高精度数控机床轴承和电主轴;机床滚珠丝杠轴承单元;大型机床转台轴承。

(2)轨道交通轴承:高速动车组轴承;重载铁路货车轴承;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轴承。

(3)长寿命高可靠性汽车轴承:轿车用第3代轮毂轴承单元;长寿命汽车水泵轴连轴承;新型重载汽车轮毂轴承及单元;轿车自动变速箱轴承;汽车ABS偏心圈轴承单元;汽车用柔性轴承;高档汽车等速万向节总成;汽车变速箱用单向离合器;重型汽车下推力杆用向心关节轴承;汽车转向系统轴承与滚珠丝母单元;汽车节气门用冲压外圈滚针轴承;加强型起停电机用冲压外圈滚针轴承;汽车发电机轴承单向滑轮总成;汽车发电机皮带轮滚针超越离合器;汽车耦合器滚针轴承;汽车转向器滚针轴承;薄壁汽车转向机球轴承。

(4)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轴承:风力发电机组增速器轴承;2 MW以上风力发电机组主轴轴承;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发电机轴承;5 MW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偏航变桨轴承;2 MW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变距拉杆关节轴承。

(5)高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冶金机械轴承:薄板轧机轴承(背衬轴承);连铸线扇形段轴承(剖分轴承);高速线材轧机导卫轴承及单元。

(6)大功率工程机械和矿山机械轴承:盾构机主轴承与推进油缸轴承;水泥立式磨轴承;大型工程机械重载长寿命轴承;非公路自卸车用特大型轴承;齿轮箱轴承;工程机械用重载、长寿命、免维护、耐冲击轴套。

(7)深井超深井石油钻机轴承。

(8)机器人轴承。

(9)高速度长寿命纺织设备轴承。

(10)超精密级医疗器械主轴轴承。

(11)民用航空自润滑关节轴承。

(12)其他:RV减速机超轻系列精密轴承;印刷机滚筒用高精密高承载轴承;中重卡免维护长寿命十字轴。

2.3.3 突破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瓶颈

2.3.3.1 轴承钢技术质量水平

突破轴承钢技术质量瓶颈,要从标准、特钢企业、轴承企业3方面入手。

(1)标准——推动轴承钢标准向国际先进标准靠拢。

推动GB/T 18254─2002《高碳铬轴承钢》标准尽快修订。对轴承钢中氧及有害元素含量的控制,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类型、大小、形状及分布的控制,碳化物网状及脱贫碳的控制,钢材表面质量控制等方面向国际先进标准(如SKF D33)靠拢。尤其要坚持点状不变形夹杂物(D类)按最大尺寸控制。

通过标准修订,形成优质、高级、特级3个不同质量等级组成的高碳铬轴承钢系列标准,改变轴承钢标准单一的情况。

(2)特钢企业——推动特钢企业以实施“强基工程”示范项目为契机实现转型升级。

“轴承用高标准轴承钢材料”已列入国家工信部、财政部组织的“强基工程”2013年15个重点方向之一。要促进特钢企业通过项目的实施,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升级。 轴承钢长期反复出现的严重缺陷基本消除,轴承钢整体技术质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同时,完成风电、铁路、汽车、航空、航天等重大装备轴承专用钢材的研发和产业化。

(3)轴承企业——形成杜绝使用劣质钢材的机制。

要“自律”和“他律”双管齐下。“自律”是轴承生产企业坚决不因成本压力使用不合格钢材,要在全行业形成“使用优质钢材为荣,使用劣质钢材为耻”的风尚;“他律”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轴承钢质量的第2方“用户”监督。

①中国轴协制订轴承钢供货厂家质量评审标准,引导轴承企业从经过评审,达到标准的供货厂家采购钢材。

②中国轴协授权其技术委员会代表用户定期进行轴承钢质量调查研究和监督检验。向社会公布轴承钢质量优良的厂家“红名单”和质量低劣的厂家“黑名单”,引导轴承生产厂家采购轴承钢选优汰劣。

③鼓励和支持轴承产业集聚区轴承质量检验中心开展中小企业轴承钢进厂检验委托业务。

通过建立轴承钢第2方(用户)监督评价体系,促进特钢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推动技术进步,努力提高轴承钢质量;促进轴承钢材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使优势轴承钢材生产企业通过有序的市场竞争扩大市场份额,做强做大,使不具备生产轴承钢这种高品质钢材的企业淘汰出局。

2.3.3.2 轴承工艺装备技术质量水平

(1)发展目标

①精度和精度保持性、性能和性能稳定性、使用寿命和可靠性、加工效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②主要技术指标满足加工高端轴承、重大装备轴承和高精度高性能轴承的要求。

③立足自主创新,关键轴承专用装备国产化率达80%以上。

④节能减排降耗,绿色低碳制造。

(2)技术路线

机械化→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数控化→数字化→智能化。

①生产过程智能化

推广应用数字化控制技术,实现装备性能、功能的升级换代。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促进工业机器人在关键生产工序的规模应用,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

②自动生产线联线

研发应用先进的自动上下料、传送、节拍控制、故障处理等联线技术。实现短联线之间的联线,如磨超自动生产线和装配自动生产线的联线。

③在线自动检测修正

自动生产线实现在线自动检测、反馈、补偿、统计、纠错、防漏。

④工作表面凸度和修形

轴承零件工作表面磨超加工实现有利于降低边缘应力,形成润滑油膜的凸度和修形。

⑤高速化加工

推广应用高速磨削技术。对引进的高速镦锻、高速冷镦设备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国产化。

⑥复合加工

研发应用硬车+超精、车加工+磨加工、铣+钻等多工序复合加工。推广应用双滚道一次磨、双滚道双牙口一次磨、滚道挡边一次磨和双端面内外圈套磨等多加工面复合加工。

⑦多工位加工

推广应用锻造多工位压力机床、保持架多工位冲压机床。对引进的滚子多工位冷镦机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国产化。

⑧控性加工

推广应用气氛精确可控的热处理、温度精确可控的锻造加热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热、冷辗扩成形,改善工件内部金属组织(晶粒、流线),由控形制造发展到控性制造。

⑨工序替代

钢球以磨代研,提高加工效率,实现定制制造。部分产品套圈以硬车代磨,提高加工效率,防止磨削烧伤和裂纹。

⑩节能降耗减排

提高设备能效,降低设备能耗,充分利用余热、余压。提高轴承钢等原辅材料利用率。冷却液、超精液集中处理,循环使用,实现零排放或接近零排放。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大力发展轴承专用装备再制造。

(3)发展重点

重点发展《全国轴承专用装备发展指导意见》编列的7大类67种轴承专用装备。

2.3.3.3 滚子技术质量水平

(1)目标

能大量生产0级圆柱滚子、I级圆锥滚子和 II级球面滚子。

(2)技术措施

●对引进设备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发应用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滚子外圆无心磨床。

●对引进设备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发应用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凸度滚子和修形滚子超精机及超精导辊磨床。

●对引进设备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发应用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滚子球基面(无磁)磨床。

●研发应用能保证0级圆柱滚子端面粗糙度和规值批长度变动量达技术要求的技术和装备。

●研发应用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滚子磨超自动生产线。

●消化吸收引进设备,研发滚子高速冷镦机。

●研发应用球面滚子和特大型圆锥滚子高精度无心切入磨床和球基面磨床。

●研发用于加工高精度大直径滚子的球基面切入磨床和外圆、球基面复合磨床。

●研发应用大滚子(φ26~60 mm)热成形设备。

●研发应用陶瓷滚子生产技术及装备。

●研发应用滚子表面强化技术及装备。

●研发应用高效可靠的滚子无损探伤机和外观检测仪。

●研发应用于滚子滚动表面、球基面、端面凹穴和倒角的主要技术指标全项检测的专用仪器。

●研发应用精密圆柱滚子倒角磨床或倒角外圆复合磨床。

●推广应用光蚀技术及装备。

3 结束语

中国实施工业强国制造强国战略,轴承产业应该而且可以有所作为。一定要坚持创新驱动方针,着力转型升级,打造由核心能力、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构成的核心竞争力,在中国工业和制造业由大到强的战略转变中,率先取得突破,早日实现我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建成一流的世界轴承强国。

猜你喜欢
轴承钢滚子轴承
轴承知识
轴承知识
GCr15轴承钢球化退火工艺的模拟试验
轴承知识
轴承知识
特大型调心滚子硬车削工艺试验探究
圆锥滚子轴承半凸滚子的优化研究
仿真模拟在多联推力滚子轴承研发中的应用
圆柱滚子轴承失效分析
常用高温轴承钢的高温硬度实测值与计算值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