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整合目标导向下的城市开放空间资源利用与关联建设用地布局*

2015-07-27 06:40汤西子JINQiaoXINGZhongTANGXizi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土地利用

靳 桥 邢 忠 汤西子 JIN Qiao, XING Zhong, TANG Xizi

◎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

生态整合目标导向下的城市开放空间资源利用与关联建设用地布局*

靳 桥 邢 忠 汤西子 JIN Qiao, XING Zhong, TANG Xizi

摘 要针对城镇建设土地利用与开放空间系统相互割裂,土地利用布局错位的问题,提出城市规划层面,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所承载的自然、社会与经济过程多纬度整合的规划思路。立足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核心环节,致力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系统和开放空间土地资源系统的生态整合,趋利避害。文章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及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城市土地利用、公共空间现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梳理了其中存在问题,并尝试结合案例实践探索生态整合目标导向下的规划路径:通过可相容性分析将环境区分配给可以创造社会与经济增殖效益的建设土地用途,并以此获取环境保护的经济与社会支持;运用环境区与建设区的整体空间布局方法,最大化环境区外部增殖效益;保护地域环境资源并融入建设土地利用,塑造地域空间特色。

关键词土地利用;开放空间;建设用地;生态整合;空间布局

靳桥, 邢忠, 汤西子. 生态整合目标导向下的城市开放空间资源利用与关联建设用地布局[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6): 68-74.

0 引 言

环境恶化、特色危机与畸形城市效应促使以土地资源配置为核心的城市规划重新审视土地利用格局,并试图寻求与可持续发展相对应的规划理念与方法,逐渐替代以建设用地为主体的传统规划方式,践行兼顾生态多样性保护[1]、低碳减排[2]、资源保护等多目标复合发展[3]。解决开放空间使用效率低下,生态与经济功能埋置,功能无关或冲突导致环境破坏,城市空间地方特色缺失与特色环境资源闲置并存等问题则是关键。

生态整合作为兼顾生态、经济、社会各要素的规划理念与方法,贯穿多尺度的规划研究及实践。相关研究主要从宏观、微观两方面展开,宏观层面,生态整合强调生态导向下的城市空间格局控制与土地利用布局等问题解决[4-6];微观层面,生态整合则聚焦于建设空间与周围开放空间的协调整合以及环境效益发掘[7-10]。在生态格局、开放空间等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涉及关联土地利用对开放空间系统构建及环境效益挖掘的影响以及开放空间对土地价值的提升效应等内容却相对较少。土地利用及空间布局既是区域格局在用地上的落地实施,也为城市内部环境改善提供了生态背景,是实现生态整合的关键。关联土地利用管控直接影响开放空间格局及质量,尤其是在景观敏感性较高或景观资源稀缺的地区[11],整合土地利用系统与开放空间系统,并合理组织利用各类有效用地是创造开放空间的重要方法[12-13],有助于提升环境复合价值。

针对城镇建设土地利用与开放空间系统相互割裂,土地利用布局错位的问题,在城市规划层面,对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所承载的自然、社会与经济过程进行多纬度整合。立足城市规划的土地利用核心环节,致力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系统和开放空间土地资源系统的生态整合,趋利避害,对在土地使用过程中实现经济环节与生态保护建设、地域环境特色塑造等社会文化环节的整合,进行规划实践中的尝试性探索,并结合课题研究予以剖析。

1 城市生态整合与土地利用格局

人类社会是一类以人类行为为主导,自然生态系统为倚托,经济活动为命脉,能量、“资金”、权力和精神所驱动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14]。复合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城市化的质量。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是生态整合,通过结构整合和功能整合,协调三个子系统及其内部组分的关系,使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关系和谐有序,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间复合生态关系的可持续发展[15]。

“生态整合”可以定义为:由人及涵盖了人的所有属性和关系所组成的人类社会,在遵从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与自然界在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走向和趋势上凝聚或汇合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及结果。其最终目标是:通过生态整合,旨在促进和不断完善复合生态系统(1)能量、物质及信息流代谢过程的良性循环;(2)竞争、共生、自生及自我反馈调节能力等生态机制的健全;(3)时、空、量、序的完美匹配;(4)体制、技术与人类行为方式和手段的相辅相成;(5)社会、经济、自然的相生相克、相得益彰、协调发展;(6)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同进步[16]。

将生态整合应用于城市规划,则应通过用地组织将城市住区、交通及公共服务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塑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并最大限度减少环境负荷[17]。为明确研究内容,本文将生态整合定义为:在城市规划层面,整合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所承载的自然、社会与经济过程,实现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共生共荣,整合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环节与生态保护建设、地域环境特色塑造社会文化环节——通过可相容性分析将环境区分配给可以创造社会与经济增殖效益的建设土地用途,并以此获取环境保护的经济与社会支持;运用环境区与建设区的整体空间布局方法,最大化环境区外部增殖效益;保护地域环境资源并融入建设土地利用,塑造地域空间特色。

1.1 城市土地利用格局是城市各种生态过程的外在表现

城市土地利用格局是城市地域内大小和性状各异的用地单元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与布局关系。异质用地单元之间的关系通过它们所承载的土地使用社会经济活动关联表现出来,对城市生态系统而言,土地利用格局是城市内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空间尺度上作用的外在表现结果。城市土地利用所包含的生态过程包括自然、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在形成城市土地利用格局时起着决定性作用。相应地,已形成的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对生态过程具有基本控制和约束作用。

1.2 生态整合是形成健康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的基础环节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反映于城市生态系统即为生态整合,生态整合是城市健康演进的充要条件,已引起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广泛关注。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生态整合意味着将单一的生物环节、物理环节、经济环节和社会环节组装成一个有强生命力的生命系统。城市生态整合的目标是调节城市生态系统的主导性与多样性、开放性与自主性、灵活性与稳定性,充分体现竞争、共生、再生和自生,使资源得以高效利用,人与自然高度和谐。

城市用地单元间的相关、异质系统源与汇的并列、以及由风、水、动物和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功能关联造成价值流的增殖延伸,其最终实现要求城市具备基于生态整合的土地利用格局。

1.3 城市土地利用环节两大主要系统的生态整合

城市中土地资源利用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种系统,一个是开放空间土地资源系统,另一个是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系统。这两大系统的整合在某种程度上对城市环境、城市特色及城市效应具有决定性影响。

城市规划土地资源配置的主要目之一是控制城市建设土地利用活动可能产生的消极外部效应,特别是环境影响,而城市生态整合正是对消极外部效应的规避,它要求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系统和开放空间土地资源系统有机融合并产生功能关联与行为方式上的互动[17]。

2 城市开放空间土地资源的再认识

城市开放空间的划分和建设导向取决于其内在生态价值与城市发展建设需求,建设过程需要在充分了解用地生态价值的基础上区分其类型并制订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在圣克拉拉山谷生境规划中,规划者在判断现状开放空间主要管理目标是否与生态保护相关的基础上,根据环境保护刚性保护措施控制范围,空间管理方式,以及生态价值高低将其分为四个等级并进行分类管控[18]。

开放空间是城市整体环境形象展示的重要载体,城区开放空间系统塑造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文章将结合笔者主持和参与完成的工程实践案例就如何结合当地土地资源塑造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予以阐释。案例涉及南阳市桐柏县城总体规划①,南阳市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研究及白河两岸控制性详细规划②,及眉山中心城区环城区域规划③。

图1 南阳市城区土地利用现状与环境状况Fig.1 the present status of land use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Nanyang City

图2 污染严重的城市内河Fig.2 severely polluted river in urban area

2.1 寻求适宜开放空间的土地资源载体

土地资源本身特性的挖掘对提升开放空间品质、塑造城市特色景观系统、减少施工成本等意义较大,选定合适的土地资源载体是开放空间体系构建的关键。通过对规划区内现状山、水、林、田等自然资源的解读分析,确定适宜的开放空间土地载体,并以此为基础打造特色开放空间,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城市景观营造上的“千城一面”。如在南阳、眉山相关项目中,规划前期便对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便进一步发掘城市景观资源,确定开放空间系统土地载体(图1)。

2.2 在城市整体空间层面审视城市开放空间土地资源

“当过分强调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系统的主导地位时,就如同‘重建筑轻环境’一样,城镇发展会在高度密集的内敛式城市空间格局中走向自我营造的桎梏——建设用地围绕人工元素高度聚集的城市中心无休止蔓延,内部环境恶化,外部环境遭受盲目侵蚀与破坏,此时萦绕在城市内的自然环境区只能是没落、荒芜地区的代名词”[19]。例如城市景观构建中往往以河流水系及其两侧环境区作为城市景观核心,承接区域生态格局,在空间结构上体现其景观、生态价值,但往往由于城市整体空间层面上对河流及其相邻土地利用管制的缺失,造成现状建设中成为环境污染重灾区,部分河段甚至成为垃圾堆放、污水横流的公害区,环境保护整治包袱沉重(图2)。

以建设用地配置为核心的规划,常常忽略对规划区内环境区的保护与利用,造成城市用地无序蔓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城市建设用地与城市非建设用地是城市整体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具有彼此消长、相互界定的“图—底”关系,在规划中必须两者兼顾、不可偏废[20]。“图底反转”,即是将城市规划内的环境区视作城镇建设发展的“图”时,环境区则变为前沿区,建设地块间的绿野与河流、绿楔转化为组织城市开敞空间的最佳用地载体——绿心与绿轴[21],改善城市开放空间质量,发挥环境增殖效应(图3)。此外,在城市整体空间层面构建开放空间系统,有利于加强城市内外环境区的联系性,打通城市通风廊道,从整体上改善城市水体污染、热岛效应的环境问题(图4)。

2.3 构建由选择性自然生态单元构成的开放空间土地资源系统

随着自然环境的衰退,城市土地不断地被一块块孤立的建设用地覆盖。然后,这些孤立的地块接连成一大块低级的城市“大饼”,把所有美好的自然环境消灭掉[22],故而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分布必须要反映自然的演进过程。此外,应兼顾与城市结构及建设土地利用系统间的关系,这就有必要有选择地保护那些具有自身生态价值和城市内需价值的自然环境区,并使之成为包括人工绿地在内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组成部分。

图3 桐柏中心城区规划区空间布局结构Fig.3 the structure of space layout in planning district of Tongbai Central District

3 基于生态整合的城市开放空间及关联用地规划控制

3.1 组建高效的开放空间土地系统

高效的城市开敞空间系统指开敞空间的高使用率和因之产生的高“附加值”,其重点在于开敞空间与城市建设用地的有机融合。

3.1.1 “蓝线”与“绿线”的两重空间控制

在城市用地布局中构建开敞空间系统,首先应确定穿插于城市用地间或环绕于城市外围的各种类型自然生态环境区用地范围。建设用地划分有红线,水域界定应有“蓝线”,林地等绿化用地应有“绿线”。

绿线与蓝线的界定范围应包括两层空间,一是保护环境自身演进所需空间,二是留给市民亲近自然的空间——城市建设用地与环境区交互作用所表现出的人的体验场所。第一层空间侧重于自然环境的保护,第二层空间偏重于自然环境的利用,两层空间相辅相成。仅有第一层空间的结果是自然环境可能不断受到外来的威胁,环境得不到有效利用;仅有第二层空间的自然环境区是不完整和毫无意义的,利用的前提是高质量的自然环境(第一层空间)。所以规划在确立开放空间体系的基础上,还应确立核心保护区与环境协调区,界定环境区的保护与利用范围(图5)。

3.1.2 赋予自然开放空间系统文化与社会内涵

在功能关联的前提下,将城市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与自然状态的开放空间系统相叠合,可赋予开放空间场所感与文化内涵,使之更具生命力与环境特色。文物古迹是城市人文资源的重要组分,它们与开放空间在功能关联与活动方式上都具有较大互补性。规划应将城区文化旅游资源纳入城市开放空间系,使其蕴涵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开放空间系统及贯穿其中的绿道游憩线路串联各分散的文物保护单位与自然景观单元,既赋予自然开放空间以人文、社会内涵,又强化了景观单元间的可达性与系统关联性(图6)。

3.1.3 开放空间相邻建设用地布局与控制

中国的国情要求我们必须走集约型内涵式城市土地利用道路。内涵式不是表面上城市边界内密度的增加——单纯的增加密度往往以环境恶化为代价,而是建立在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基础上的集约化高效使用土地。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针对土地资源自身内部特质讲,体现为把土地资源分配给那些可提供最大可持续效益的用途;此外,对特定土地资源的外部环境,表现为与环境间建立良性关联互补关系,并从中获得最大程度的生态整合增殖效益。

城市中,承载不同性质行为活动的同类土地资源。在面积一定,位置固定的情况下,寻求土地利用的社会属性(人类活动)与环境区间功能关联所致的生态关联增殖效益比按土地自身特定自然属性确定利用性质更为重要。此时的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更多地显现为地块与环境区间有益的关联互动关系。自然环境区相邻建设区土地利用格局决定了两大土地利用系统间功能关联强度与生态整合品质,为此,规划对自然环境区相邻建设区土地利用性质进行了可相融性分析(表1),根据不同性质、类型的环境区生态特质,将其周边地带分配给那些能够“借用”环境创造最大价值且不会“伤害”环境的用途,实现绿地与建设区间社会生态过程的整合。

在土地使用可相容性分析的基础上,规划还应绘制环境区保护与边缘地带土地使用控制导引图,其目的在于:(1)调和城市建设用地系统和开放空间系统的互动关系;(2)规则和诱导形成良好城市生态环境的土地使用行为;(3)诱导和促进与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相联系的城市各项社会活动;(4)组织融环境保护、经济活动与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

图4 眉山环城区域环境污染防护规划图Fig.4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evention planning map around the city area of Meishan

图5 南阳城区环境资源保护综合规划图Fig.5 comprehensive planning map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protection in Nanyang City

3.2 建设区土地利用导向

3.2.1 现状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及存在问题以建设用地为核心的发展方式导致城乡区域生态、社会问题频繁,严重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而现状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1)城市建设仍沿袭粗放型的外延式土地利用,近郊土地的低效配置,城市存量土地再开发利用率低;(2)中心区建筑密度过大,配套公共设施不足,居住环境低下;(3)自然环境资源破坏严重,城市开放空间土地资源与建设土地利用系统剥离;(4)土地利用经济环节与环境、社会文化环节脱节,环境建设滞后,城市更新举步举维艰。

3.2.2 规划土地利用格局导向

以实现开放空间系统与建设用地系统生态整合,改善现状土地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为目标,笔者基于生态整合思想,对城市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提出以下建议引导措施:(1)注重反映文化、环境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展现新的城市形象;(2)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构建社会、经济、自然整体协调发展的城市时空结构;(3)构建突出与自然、文化融合的城市发展轴;(4)生态与文化历史的保护策略,将自然融入城市,组织生态良性循环的理想聚居区;(5)成长中向腹地辐射的枝状复合生态轴,调和城市建设用地系统与开敞空间系统,促进生态整合;(6)体现共生的土地利用格局——分类城市活动空间共生,人与其它生物共生。

表1 城市环境区与其相邻地块土地使用可相容性分析Tab.1 the land use compatibility analysis of urban environment area and adjacent plots.

3.3 开放空间土地资源系统与建设土地利用系统整合

3.3.1 构建突出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发展复合生态轴

转换审视纬度,将分隔建设用地单元的环境区作为联结城市各建设组团的景观核心轴,通过内在生态关联,把单一的自然生态环节与两翼建设单元内的人文生态环节、城市经济环节耦合为一体时,便可形成具有整合分异建设组团效能和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城市发展生态轴——以生态绿廊为依托,集水体与动植物栖地保护、旅游休闲、社会文化活动、商务活动、城市景观展示等功能于一体。复合生态回廊的产生使高效利用环境资源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生态、文化历史保护与利用策略成为可能。

图6 眉山环城区域游憩交通系统规划图Fig.6 recreational traffic system planning map around the city area of Meishan

图7 眉山环城区总体功能结构图Fig.7 the overall function structure map around the city area of Meishan

3.3.2 建立次级城市发展轴并延伸自然要素价值流

在城市发展复合生态轴的基础上,还应结合城市功能布局及自然、人文景观资源规划建立次级城市发展轴(图7),将社会、经济、环境要素复合为一体,集中展现了城市总体特征,代表并阐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同时,次级城市发展轴通过改善城市片区环境质量,将开辟新的增长点,使城市内部商业、服务、旅游和居住功能得到有利发展。

3.3.3 两大土地利用系统生态过程的整合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系统与开放空间资源系统间生态过程的整合,意味着按照自然环境的演进过程与环境区的内在增殖效益,建立与城市建设用地系统有机融合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根据不同城市建设用地的特定性质与行为方式,通过用地组织将城市住区、交通、及公共服务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塑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并最大限度减少环境负荷。“建立城市‘自然—空间—人类系统’一体化生态品质”[23],在高效使用土地的同时为全体居民提供满意的开放空间。如南阳白河两岸土地利用格局突出构建以白河生态回廊为依托的城市复合生态发展轴,致力于塑造适宜生活居住和创业发展的生态旅游城市聚居环境,形成一条复合生态回廊、五片水景区、七个水滨公园、各岸五大主题功能区的总体布局(图8)。

图8 白河两岸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图Fig.8 land use and spatial layout map of Baihe Riversides

图9 外向性建筑空间布局Fig.9 extrovert architectural spatial layout

3.4 面向开放空间的外向型建筑空间组织

3.4.1 公园式商业、商务区

城市商务中心区与文化娱乐综合服务区等公共服务用地是人流量大、公共交往空间需求量也较大的区域,需要良好的户外环境,沿街一层皮式的设计方式难以满足其发展要求,规划应结合河流滨水岸线、景观绿地等开放空间,组织公园式步行商业、商务区,在创造出高效益商业积聚空间的同时,营造出怡人的特色环境氛围,充分发挥环境区的增殖效益。

3.4.2 外向性建筑空间布局

公共服务用地内部建筑布局时,应将开放空间由次级生态回廊引入建筑组群空间,孕育出丰富的景观效果与可供多样行为选择的外向性活动空间,并将不同建设地块的行为方式、行为需求、生态过程融合于面向环境区的外向性建筑空间布局之中(图9)。

4 结 论

对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中所承载的自然、社会与经济过程进行生态整合,是实现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塑造城市特色地域形象的重要手段,规划中应做到:(1)实现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系统和开放空间土地资源系统有机融合,产生功能关联与行为方式上的互动,运用环境区与建设区的整体空间布局方法,规避消极外部效应,最大化环境区外部增殖效益;(2)在充分了解用地生态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控制,划定建设红线与生态保护底线,满足其内在生态价值与城市发展建设需求;(3)通过可相容性分析将环境区分配给可以创造社会与经济增殖效益的建设土地用途,整合开放空间与城市建设用地及其中生态过程;(4)在功能关联的前提下,叠合城市人文资源与自然开放空间,赋予开放空间以场所感与文化内涵。

注释:

① 南阳市桐柏县城总体规划(2 0 05—2020),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编制,获重庆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2013. 项目完成人:邢忠、靳桥、叶林等

② 南阳市白河两岸控制性详细规划,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编制,2004. 获建设部优秀划设计项目三等奖,重庆市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2006。项目完成人:邢忠、靳桥、颜文涛等。

③ 眉山中心城区环城区域规划,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编制,2014-2015. 项目完成人:邢忠、靳桥、叶林等

参考文献:

[1] 王建英, 李江风, 张丽琴, 等.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利用结构预测[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04): 221-226.

[2] 曾鹏, 王晶. 滨海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与碳排放关系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6(03): 199-204.

[3] 叶林. 将近郊用地纳入城市规划安排的思考[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3, 28(03): 56-61.

[4] 崔宁宁, 李升峰, 朱继业. 苏州沿江生态城市群建设与景观生态整合[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4, 17(05): 12-14.

[5] 刘小波, 谭英, Ulf Ranhagen, 等. 打造“深绿型”生态城市——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概念性总体规划[J]. 建筑学报, 2009 (05): 1-6.

[6] 邢忠, 黄光宇, 靳桥. 促进形成良好环境的土地利用控制规划——荣县新城河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解析[J]. 城市规划, 2004(12): 89-93.

[7] 吴弋, 朱兴彤, 李梅丹, 等. 绿源共生——苏州高新区沿太湖生态景观带概念规划[J]. 中国园林, 2006, 22(12): 21-26.

[8] 翟俊. 从城市化的景观到景观化的城市——景观城市的“城市=公园”之路[J].建筑学报, 2014 (01): 82-87.

[9] 曹伟. J·巴尔巴及其“整合生物气候建筑”——兼谈生态社区的整合[J]. 建筑学报, 2003(07): 63-66.

[10] 曾卫, 袁芬. 以生物气候学的角度解读川东山地传统民居的设计语汇[J]. 南方建筑, 2014(02): 96-103.

[11] 卢超. 山地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土地利用及其规划控制[D]. 重庆: 重庆大学, 2006.

[12] 任晋锋. 美国城市公园和开放空间发展策略及其对我国的借鉴[J]. 中国园林, 2003(11): 46-49.

[13] 李慧轩. 城市滨水地区持续开发的成功实例——美国丹佛市普拉特中央谷地规划(1991)[J]. 国外城市规划, 2001(03): 27-30.

[14] 王如松. 生态整合与文明发展[J]. 生态学报, 2013(01): 1-11.

[15] 王如松, 欧阳志云.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2(03): 337-345.

[16] 李笑春. 生态整合: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模式和科学方法[J].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05): 85-91.

[17] 邢忠, 应文, 颜文涛, 等. 土地使用中的“边缘效应”与城市生态整合——以荣县城市规划实践为例[J]. 城市规划, 2006(01): 88-92.

[18] Santa Elara Valley Transporation Authority, Us Fish and Wicdlife Service,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ish and Wildlife, et. at. Santa Clara Valley Habitat plan[R]. Sacraments, CA: Jones & Stokes Associates, Inc, 2009: 405.

[19] 邢忠. 边缘效应与城市生态规划[J]. 城市规划, 2001(06): 44-49.

[20] 陆希刚. “图”与“底”——关于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思考[J]. 城市规划学刊, 2013(04): 68-72.

[21] 邢忠. 边缘区与边缘效应——一个广阔的城乡生态规划视域[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22] 麦克哈格. 设计结合自然[M]. 芮经纬,译.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23] 岸根卓郎. 环境论——人类最终的选择[M]. 何鉴, 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6.

(编辑:刘志勇)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78055);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资助项目(CYB14016)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50615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B

文 章 编 号2095-6304(2015)06-0068-07

收稿日期:2015-02-22

作者简介

靳 桥: 重庆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jinqiao3852@126.com

邢 忠: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汤西子: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研究生

The Urban Open Space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the Layout of Associated Construction Land Oriented by the Goal of Ecological Integrity

Abstract:Contrary to the problem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use and open space system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and the misalignment of land use layout,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at nat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processes of land use and spatial layout should be integrated at the level of urban planning. Based on the core areas of urban land use, it puts forward that the plan should focus on integrating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use system and open space land resources, while avoiding the disadvantages.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s, the paper investigated the status quo of urban land use, public spa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combed the problem, and tried to practice with case plan to explore planning method oriented by the goal of ecological integrity: allocating the environmental zones to the land use which can creat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in order to obtain economic and social support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ough the compatibility analysis ; employing the overall space layout method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zones and construction zones to maximize environmental area external proliferation benefits; prote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nd integrating them into the construction land use to create the geographical spac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Land-use; Open Space; Construction Land-use; Ecological Integrity; Spatial Layout

猜你喜欢
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土地利用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浅析美术馆建筑的选址与空间布局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姑臧城空间布局与五凉河西政治
空间布局图
论建设用地适宜性与国土资源规划
安徽省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的脱钩分析
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再开发利益相关者诉求均衡分析及应对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论低碳经济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