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名山 读异书 见伟人

2015-07-29 01:54刘畅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5年7期
关键词:朱文

刘畅

戴本孝(1621—1693年),字务旃,号前休子,安徽和县人,其父戴重因抗清失败绝食而卒。本孝一生不仕,隐居鹰阿山中,故号鹰阿山樵。他多次游历黄山,写其胜景,与石涛、梅清并称“黄山画派”。常以枯笔勾廓,用侧锋干笔焦墨皴擦,犹如素描所表现的黑白灰明暗关系。墨色清远苍浑,立体感强,意境空疏荒寒,近于元人的体格而不落陈规,表现作者内心幽寂沧桑之感。

戴本孝早年作品远宗董源、巨然、元四家,近法董其昌,融宋元诸家笔墨、丘壑于一体,淡远隽永,清润华滋。康熙元年(1662年)作《山谷廻廊图》(见图1),图绘高山连亘,涧壑幽深,林木丛生,亭台茅舍,依山傍水,曲径通幽。以干笔淡墨勾写山石轮廓,润笔渴墨稍事皴染,间以披麻皴写山石凸凹之感,再以焦墨点苔,柔和温润、清新秀丽、澹然怡静。画题:“晓窗抱研浴寒碧,萧森古树山堂寂。终日闭云萝,尝闻人浩歌。峰歌阁半倚,梅影松声里。知为卧游来,芙容天外开。壬寅腊日为印山道兄吟坛作于守砚庵,并题《菩萨漫》一阙,奉博笑政。同学弟鹰阿戴本孝。”下钤“鹰阿山樵”白文圆印、“戴本孝字务旃”白文方印。“守砚庵”是戴本孝斋号,为守父亲戴重遗志将其遗留澄泥砚供奉居所而取名号。壬寅年作者42岁,正处于早期师法传统向师造化创新转变时期,个人风格尚未成熟。

1662年戴本孝在歙县与渐江相识,渐江的“敢言天地是吾师”的艺术境界深深感染了他,游历大江南北,以诗画会友。《和州志》载:“是时高隐之士,意气颓放,率以绘事见长,若徐枋、萧云从、释弘仁辈。”戴本孝与清初著名书画家萧云从、渐江、石涛、梅清、傅山、龚贤等文人画友相交甚密。从戴本孝成熟时期的作品看,其中“姑孰画派”创始人萧云从与“金陵八家”之首的龚贤对其笔墨风格和创作思想的影响较为明显。安徽和县距芜湖、南京仅百里,戴本孝多次游离于此。萧云从1596年人,长戴本孝25岁,可谓之先贤。在戴本孝开始云游变法之际,萧云从已处于晚年成熟的巅峰时期,作品也已从早年方硬遒劲转而形成苍茫混沌的特色(见图2)。二人在明亡后皆隐居山林,喜好云游交友,在与渐江等新安画家的交游中,戴本孝直接或间接接受萧云从的绘画风格与技法。从戴本孝《白龙潭图》(见图3)的笔墨风格看,使用方折有力的线条勾勒山石轮廓,以细劲短线皴擦,辅以淡墨轻染,再以疏密相间的浓墨点苔。凸显山石厚重,丘壑幽邃,重峦叠嶂之间云雾蕴藉,杂树参差,飞泉直下,画面繁而不乱,多而不满。这种饱满高远的构图远受宋画的影响,近则取法萧云从,而遒劲浑厚的笔墨显然更近于萧云从晚年风貌。画右上方隶书题“白龙潭”,左上方款题:“黑潭云物,白昼风霆。駴观警听,更现不测。神山自具,威音足以震慑尘俗。故如此胸中磊块,笔底氛埃,几欲淘汰殆尽,始知游名山,读异书,见伟人,其风概相同也。鹰阿。”起首钤“巢”朱文椭圆印,下钤“鹰阿山樵”白文长方印、“本孝”朱文方印。书法以八分为主,参以行、楷、隶书。运笔正侧互用,藏露结合,重按轻提,棱角分明,秀劲挺拔,古朴劲健。款中虽无纪年,但画中方笔重墨的风格在戴本孝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显然是中年时期受萧云从、渐江影响所致。三次游历华山也正是在此期间,正处于个性生发与风格渐趋成熟的关键期,作品的书法特征以及印章的样式也与之相符。

戴本孝并不专仿前人笔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寓万千丘壑。戴本孝有“法无定”和“师真山”两枚印章在书画作品中尤为常见。不拘成法、师法自然的艺术思想始终贯穿于戴本孝创作之路,正如他在《象外意中图》题画诗中说:“六法师古人,古人师造化。造化在乎手,笔墨无不有。虽会诸家以成一家,亦各视其学力天分所至耳。脱尽廉纤刻画之习,取意于言象之外,今人有胜于古人,盖天地运会,与人心神智渐通,变于无穷,君子此观道矣。余画初下笔绝不敢先有成见,一任其所至以为起止。屈子远游,所谓‘一气孔神,无为之先,宁不足与造化相表里耶。”强调“我用我法”亦在“六法”之外,在于“师真山”,而“不敢先有成见”,而是“任其所至以为起止”。这种思想与传统的“胸有成竹”相背离。于是“以布衣遨游四方,因涉泰山,走京师,西访周秦古道,登华岳之巅,览山川云物,奇谲变化,胸中岳岳,不可遏抑,即奋笔为图画。作太华分形图十有二,所得颇自经奇”。戴本孝三登华山,奇险峻伟的景色、苍茫空旷之意境对他影响深远,作《华山十二图景》册,在题跋云:“上西岳观云烟变态,倏忽万状,秋瀑惊飞,玉莲迸落,对之尤奇。非世间六法听可方物者。关同、范宽辈笔法皆以太华为真本,余家贫不能得见古人名迹,不知古人真本何尝一日不在天地间,但识其意耳寡耳。”从戴本孝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登临华山时的欣喜之情,感叹古往今来凡成大家者,皆以天地为“真本”。元末明初画家王履曾登华山,作《华山图册》40幅,其“我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绘画主张与戴本孝“古人真本何尝一日不在天地间”相契合。而这种艺术思想与“金陵画派”之首的龚贤也可谓相互影响,志同道合。

戴本孝多次游历南京,与龚贤相交甚厚,相同的遗民思想,相近的绘画理念,复杂而矛盾的心境使二人惺惺相惜。戴本孝在《赠龚半亩》诗文中曰:“故人真迹不易见,尘眼尤难辨真赝。真山原是古人师,古人尝对真山面。我游名山四十年,蓬头茧脚凌苍烟。山川气骨坐黯淡,谁能洗拂还青天。六朝习染在靡软,妩媚江山眉黛浅。一老高眠虎踞关,巨笔峰醉不卷转。隔江遥对心相期,裹裳入梦思从之。慨叹尚多向千载,何必古人皆同时。本来爻象写心境,六法各显河山影。秋爽忽上清凉台,对君如对秋山冷。既见两人总无隔,南山北山谁主客。冰寒于水青出兰,羡君门墙迥千尺。官子磊阿笔吐芒,支公巨师同瓣香。深山老树画遗我,异光夜照山茅堂。我愧枯毫扫焦墨,穷谷荒天恒敛色。亦将焚砚恣天游,且此狂歌露胸臆。”二人虽隔江而居,却心心相印,自谦在梦中都与之学习交流技艺,以“我法”表现心中之山河,以“枯毫焦墨”直抒胸臆,淋漓尽致表达对龚贤的仰慕之情和道法自然、以真山真水为创作源泉的艺术思想。与龚贤的“古人之书画与造化同根”“至理无古今,造化安知董与黄”等反对泥古的说法近乎一致。在表现手法上龚贤之厚润混沌(见图4)与戴本孝之苍茫模糊有异曲同工之妙。虚虚实实,茫无定像,正如明末文学家孔尚任在题《戴务旃为画石门山图·长歌以赠》诗中曰:“柴丈尚浓此尚淡,淡远林木尤神似。”表明二人表现手法虽有浓淡不同,但艺术成就相近,神韵相通。

正是“游名山,读异书,见伟人”成就了戴本孝从早期的清丽秀润渐趋圆浑枯寂,变“新安画派”方折为圆转,用锋淡墨皴擦山石阴阳凸凹,形成“老来泓颍不嫌枯,扫落云山淡欲无。翻笑为淋手颠倒,最分明处最模糊”的风格特征。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博大深邃。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作《湖山逸兴图》(见图5),戴本孝时年已70高龄。图中以高远式构图,巨石矗立,山岩相叠,怪松杂树参差其间,山路曲径通幽,一古刹藏于山峦之间,山间飞泉直下,溪声在山谷回荡,山下水榭竹楼中一高士隐居于此。画中景致以枯笔勾廓,细劲圆韧,山石用渴墨稍事皴擦而不加渲染,巨壑皴写不繁,在朦胧中表现山体的结构、明暗、转折关系,刻画出山石苍浑凝重之感。整个画面意境荒寒空疏,枯淡超逸,虚实相生,兼容了北宋山水的气势和元人山水的意韵。“以模糊求分明,以枯淡求深秀,以干渴求润泽,以简约求浑化”,表达出作者一生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和磊落坦荡的胸襟,是“志与节的凝结”。画面右上隶书题写“湖山逸兴”点出画意,后题“时在上章敦牂之仲春月写,鹰阿山老樵本孝”,下钤“鹰阿山樵戴”“本孝”朱文长方印。“上章敦牂”是古代历家使用的纪年方法:“上章”是天干“庚”的别称,称为“岁阳”;“敦牂”即十二生肖“午马”的别称。“上章敦牂”对应的纪年即为庚午年,暨1690年,这时的戴本孝绘画已将山川之灵秀、自然之真本、前人之古法化为一炉,融会贯通,独具自我之神韵。

晚年的戴本孝在笔墨的转换中游刃有余,或枯笔渴墨或润笔晕染,展现出老辣纯熟的笔墨技法和萧散超逸的文人心境。《摹北苑秋山图》(见图6)是其七旬以后所作。画面山岭逶迤,奇峰突起,萦水曲远,林木华滋,茅舍依山而建,隐士临窗而居,篱笆竹园,仙鹤栖息,烟波杳霭,景色清幽。山石以中锋干笔渴墨勾勒为主,而后作水墨淡色平涂渲染,留空为白,灰白间施以苔点提醒画面,置景繁复而用笔疏简,一派道家清静无为的意境。画题:“云山万卷日相亲,驯鹤紫阙代欵宾。世外那知有尘事,百年晨夕素心人。北苑秋山大癡独探其奥,遂足取法,千古摹似。外道年兄鉴定,辛未仲商哉生。鹰阿山樵本孝画于东皋之借巢,时年七十有一。”起首钤“师真山”朱文长方印,下钤“鹰阿山樵”白文长方印、“本孝”朱文方印。董北苑为南宗开山之祖,黄大痴宗法北苑,自创一格,遂成百代之师,对明清画家影响深远。戴本孝取其平淡天真之意,展现出晚年多样的风貌。此作画于泰州东皋,戴本孝曾多次来此拜访有“明末四公子”之称的冒襄先生。冒襄(1611-1693年),字辟疆,号巢民、朴庵、朴巢。戴本孝之父戴重与冒襄交厚,戴重殉国后,戴本孝与弟戴移孝寄居东皋冒襄处读书绘画。虽戴本孝与冒襄年龄仅相差十岁,然本孝以长辈之礼相敬。在所作《巢民老人观菊图》中(见图7),画一老者端坐茅屋,临水赏菊;茅屋四周林木环绕,湖石嶙峋,修竹雏菊相生其间;门外高士来访,湖面扁舟载酒送菊将至;远处坡堤水岸一望无际,空濛混沌。表现巢民老人情趣悠然的隐居生活。树石景致皆以枯笔渴墨勾写,辅以淡墨色轻染,老辣苍劲中不失葱郁烂漫之意。这种水墨色线并用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是他晚年所表现的形式。题款中戴本孝称冒襄为年伯大人,而自称为年家子,以晚辈自居。画心右侧篆书自题“巢民老人观菊图”,下钤“本孝”白文椭圆印、“先朝遗民”朱文方印,画心上诗堂节选王勃的《山亭序》:“……为巢翁老年伯大人书,鹰阿樵子本孝。”起首钤“形见神藏”朱文方印,下钤“鹰阿山樵”白文长方印、“本孝”朱文方印。画心下诗堂题诗两首:“老眼偏于秋兴奢,晚芳寻遍向山家。篱边移就灯前影,榻畔围成石上花。三径蒿蓬谁送酒,百年凡林对流露。天怜黄发酬佳节,日日征影玩物华。”“云巢高寄海天涯,斯世浮荣未足誇。入掌千峰惟选石,开颜四季有名花。秋盈玉露还宜酒,霜掇金英好当茶。不觉图成惊月落,苍柯屋角偃龙蛇。题《巢民老人观菊图》二首,年家子本孝稿。”下钤“鹰阿山樵”白文长方印。诗词歌赋皆与作品主题相关,戴本孝以此抒发对冒襄隐居山林、不问世事、著书立书、陶冶心性的敬慕之情。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意,诗情画意,情景交融。书法以行书行草、篆隶,各臻其妙,融以章草笔意,圆润醇厚、劲秀飘逸。笔画强调粗细浓淡之变化,起笔收锋转折自如,章法严密,气势相连,诗书画印俱佳,足见敬重之意。

戴本孝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异乎寻常的艺术理念在新安画坛独树一帜。“游名山,读异书,见伟人”在他的艺术发展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师古而不泥古”“会诸家以成一家”,到“以天地为真本”“我用我法”,这一切的成因既与改朝换代动荡的时局造就了他特殊的成长环境有关,更是他个人艺术修养、人格品质的自发体现,对于研究整个明末清初画家遗民群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朱文
基于图像处理与卷积神经网络的零件识别
迟到有奖
朱文洲:笔墨丹青连接东西方艺术交流纽带
捉妖记
热闹的大山
Teacher:Teacher—dominant or Student—centered
发现木耳
闪电结婚
闪电结婚
闪电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