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工业园区综合绩效评价分析

2015-07-29 23:23孙严育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14期
关键词:工业园区武汉市绩效评价

孙严育

摘 要:选取了武汉市六个新城区和三个跨三环线中心城区23个工业园区为样本,对工业园区建设、土地、项目和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合绩效评比分析,通过评比剖析了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并从工业园区建设协作、招商引资、土地利用、企业培育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期能够促进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提升武汉市工业园区综合绩效水平。

关键词:武汉市;工业园区;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4-0024-03

目前,武汉市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街乡镇一般工业园区的完备体系,其中,江岸、江汉、硚口、武昌等中心城区受制于土地空间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和开发成本较高,工业园区逐步萎缩,国家级开发区和武汉化工区受益于国家政策影响,建设发展有其特殊性。因此,本课题组选取了武汉市正大力建设的6个新城区和3个跨三环线中心城区工业园区进行调查研究,由于调查面较广、数据较多,部分数据误差较大,课题组对部分数据进行了误差分析和处理。

1 武汉市工业园区综合绩效评比分析

本课题组选取了武汉市6个新城区和3个跨三环线中心城区工业园区(以下简称武汉市工业园区)进行了调查研究,重点调查了具有一定规模的23家工业园区,其中,蔡甸区为常福、沌口、凤凰山三个工业园区,江夏区为大桥、金港、庙山、藏龙岛四个工业园区,东西湖区为台商、临空、保税、食品、海峡五个工业园区,汉南区为纱帽、湘洪两个工业园区,黄陂区为临空、武湖、前川三个工业园区,新洲区为阳逻、古龙、邾城三个工业园区,跨三环线中心城区分别为汉阳黄金口工业园区、洪山青菱工业园区和青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1.1 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状况分析

此次所调查的23个工业园区的规划用地总面积为516.79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工业用地面积166.0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11.41平方公里,占总规划面积的40.91%,建成区内工业用地面积为82.98平方公里,占规划工业用地面积的49.97%。

从表1来看,蔡甸区、江夏区工业园区建设较为成熟,建成率均高于60%,其次为黄陂区和跨三环线中心城区,建成率位于50%左右,汉南区和新洲区工业园区建设处于初期,仍有较大的建设空间;在工业用地利用方面,东西湖区、蔡甸区和跨三环线中心城区利用率较高,汉南区还有较多工业用地可供利用。

1.2 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情况分析

截至2013年底,武汉市23个工业园区实际获批土地面积7817公顷亩,其中,已开工项目用地面积为4552公顷,占比为58.24%,在建项目用地面积为2706公顷,占比为34.62%。

整体来看,武汉市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率较高,已开工项目和在建项目用地占总供应土地面积的92.86%,但已开工项目用地占总供应土地面积的平均水平仅为58.24%,表明投产项目土地利用率不足,在建项目用地占实际供应土地面积的34.62%,表明武汉市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率具有较大的提高潜力。分区域来看,项目土地利用率较高的区为跨三环线的三个中心城区、江夏区和东西湖区,其次为汉南区和黄陂区,项目用地较低的区为蔡甸区和新洲区;从项目建设后劲来看,汉南区、新洲区拥有较多的在建项目用地,土地利用率将会在项目陆续投产后得到较大的提高。

1.3 工业园区项目发展情况分析

至2014年底,武汉市23个工业园区拥有工业企业2151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809家,占全市工业企业的37.61%,在建项目251个。分区域来看,从工业企业数来比较,跨三环线的3个中心城区和汉南区、蔡甸区拥有工业企业较多,从规上工业企业数占比来看,黄陂区、江夏区和新洲区相对较高,表明,这三个区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项目质量较高,注重企业的规模和效益。从园区发展后劲来看,江夏区、黄陂区和新洲区在建项目数量较多,发展后劲更大,尤其是江夏区得益于上海通用武汉基地的带动,有关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纷纷入驻,园区发展后劲强劲。

1.4 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情况

2014年,武汉市23个工业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2464.75亿元,工业增加值为759.52亿元,单位规上工业总产值可实现工业增加值的比率为30.82%,实现税收148.62亿元,单位规上工业总产值可实现税收的比率为6.03%。分区域来看,跨三环线中心城区单位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较高,企业创造财富的能力较强;从税收来看,黄陂区、江夏区和东西湖区单位规上工业总产值贡献的税收较高,企业的贡献率较大。

1.5 工业园区土地成本收益分析

整体来看,武汉市23个工业园区土地开发平均成本为30.27万元/亩,土地出让均价为26.67万元/亩,工业项目用地多为政府亏本供给企业,每亩平均要补贴3.6万元。其中,三环线附近由于拆迁还建成本较高,使得跨三环线中心城区工业园区土地开发成本较高,黄陂区工业园区由于居民较为集中,土地开发成本也居高不下。分区域来看,除了东西湖区和汉南区土地拆迁量较小,使得土地的整理成本较低,土地出让能够带来部分收益外,其他各区多为亏本供地,其中黄陂区受制于拆迁场平成本高企,区域位置相对较差,因此,地方政府在出让工业用地时每亩要补贴17万元。

1.6 工业园区投资产出效益分析

整体来看,武汉市23个工业园区亩均土地投资195.43万元,亩均土地产出为271.86万元,投资和产出比为1.39。分区来看,江夏区得益于上海通用武汉基地的拉动,投资产出效益位居各工业园区之首;汉南区受制于区域位置偏远影响,投资产出效益位居各工业园区之尾;跨三环线中心城区工业园区由于受制于产业腾退和转型升级,其投资产出效益明显低于新城区工业园区。

2 武汉市工业园区综合绩效评价中发现的有关问题

2.1 工业园区开发程度不高

调查显示,武汉市工业园区建成率不足41%,可利用工业用地占全部规划工业用地的比例不足50%,园区闲置土地较多,开发程度不高,部分工业园区地块由于基础设施配套不足,长年荒芜,既没有项目入驻,也没有进行相应的耕作。

2.2 工业用地利用率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部分已供项目用地,受制于宏观环境下行影响,企业投资意愿下降,项目延迟建设开工,造成武汉市工业园区已开工项目用地占全部供应土地的58.24%,意味着将有一半的已供应土地撂荒,部分区已供土地利用率甚至不足30%,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工业用地指标浪费。

2.3 工业园区大项目不足

调查显示,武汉市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的37.61%,且单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平均实现总产值3.05亿元,实现增加值不足1亿元。表明,工业园区内规上工业企业相对不足,小企业还拥有庞大的数量,且规上工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缺乏重大项目落户,不能够有效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

2.4 工业园区土地成本较高,收益较低

调查显示,一方面,武汉市工业园区土地由于园区内居民较多,拆迁还建成本相应上升,土地征收、场平费用提升,造成土地平均开发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各城市之间,城市内各区域之间,区域内各园区之间招商引资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各园区为了更多的吸引项目落地,变相的降低土地供应价格,使得工业园区土地多为地方政府亏本供应,有的甚至“零地价”供应。

3 提升武汉市工业园区综合绩效的几点建议

3.1 推动工业园区整合

推动武汉市23个工业园区采取代管、托管、飞地经济、“总部+基地”等多种方式加强整合协作,使得全市工业园区总数逐步缩减,加大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力度,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分工明确、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鼓励区位相邻或者产业关联度高的工业园区相互整合;鼓励发展较好的工业园区吸收合并规模较小的工业园区,实行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工业园区合作成果、税费分享机制。

3.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

各工业园区要按照产城一体和四化融合的要求,适度超前建设完善道路、供水、排水、排污、供电、供气、供热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立完备、便捷、高效、舒适的公共服务配套体系,优先保障“吃住行”等功能需求,全面提升工业园区生产、生活和生态建设质量和水平,从而促进签约项目尽早开工,开工项目尽早投产,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

3.3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瞄准行业龙头项目,做好项目策划和招商工作,强化重大项目的引领、辐射和集聚效应,策划推进产业链招商,促进发展区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各工业园区之间通过逐步统一全市工业园区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土地出让、社会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避免恶性竞争,加强招商协作,敢于探索实践招商信息共享、成果共摊、利税分成和“区中区、园中园”的合作模式。严把项目评审准入关,对新入园的工业项目的投资强度、主营业务收入、创税、容积率设置门槛。

3.4 清理整顿工业用地

严控项目用地规模,防止企业“囤地圈地”,从源头上遏制土地闲置和低效利用。项目供地可采取“租让结合、先租后让”的土地供应方式,对用地需求量大或分期建设的工业项目,可根据项目实际投资额和建设投产进度分期供地,首期土地出让年限届满后对项目经营情况和出让合同履行情况进行评估,再视情况续期或收回土地使用权。同时,全面摸底、清查、整顿园区内闲置用地和低效用地,以“腾笼换鸟”的方式提升土地利用效益。

3.5 强化企业培育工程

强化企业培育工程可以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和融资上市,为大企业量身定制“一企一策”的指导方案。同时,积极做好中小微企业的梯度扶持,优选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良好的企业,鼓励实施创新发展,实施重点扶持;建立完善“小进规”培育库,强化服务指导和监测管理,推动小微企业集聚发展;推行“以大带小、共谋发展”的合作机制,发挥“传、帮、带”作用,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链。

参考文献

[1]张翼新,李荣.都市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规划研究—以武汉市为实证[J].企业经济,2013,(4).

[2]卢新海,马遥.都市工业园区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中国新地产,2012,(4).

[3]张艳.地区性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以武汉市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学科版),2011,(1).

猜你喜欢
工业园区武汉市绩效评价
工业园区的阴影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磐安工业园区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该不该在小镇附近建立工业园区
邮亭工业园区管委会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