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物流课程评价问题研究

2015-07-29 20:35胡颖森王宁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14期
关键词:物流专业课程评价中高职衔接

胡颖森 王宁

摘 要:物流专业中高职衔接也要考虑课程评价问题,课程评价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职教集团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在分析现阶段中高职物流专业衔接课程评价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在课程评价中要引入多元评价主体、评价标准体现职业岗位能力、构建素质评价体系等基本思路。

关键词:物流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4-0048-02

1 中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评价状况

中高职衔接课程主要是一些专业课程。《采购管理》是中高职衔接的一门专业课程,以此课为例,该课程对学生的考核一般采用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知识考核和素质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过程性考核主要是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小组讨论、实践调研及完成各个项目设计、软件操作的情况;终结性考核为期末考试或综合项目;素质考核主要是针对一些案例题目和实训题目进行测验。

同行对《采购管理》的评价主要是针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经营,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等等。评价标准主要是学校教师自行设定,行业企业对课程评价的意见很难体现在课程教学中。

2 物流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评价中的问题

2.1 课程评价与企业需求有差异

很多中职和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是学校教师设定。实际操作在考试中占比非常低,且很多实际操作都是在教室简单模拟完成的。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异。现在很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也尽量按照物流类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来设计,但由于评价制度和评价手段没有企业人员的参与,学完专业课程的毕业生初到社会上难以胜任高技能型工作。课程的实用性大打折扣。见下表物流专业核心课程重要度和满足度调查。由表1可见,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满足度普遍偏低,说明学习内容与企业需求有一定差异,采购管理与物流概论两门课程为满足度预警课程。

2.2 课程评价与素质教育要求有出入

《指导意见》要求中高职院校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目前物流专业课程评价来说,更多的还是理论考核,实践项目苦于没有场地或者设备或者足够的师资难以实现考核,这很难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全面综合发展的高技能毕业生。现行评价使学生疲于应付考试,考前突击,无法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能力更是难以发挥。中高职课程在一体化衔接后要考虑课程评价体系应该能对学生素质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针对不同特长和素质的学生应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

2.3 评价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多元化发展

物流类课程考核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绝大多数都是学校老师评价,老师们都是给定一个一统标准,按照表现依次打分。学生干部、活跃分子更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多数学生的个性特长难以体现。此外还有针对某一实践项目进行学生互评和自评,但前提是要给学生充分讲解项目评价标准,以使互评和自评结果客观化,这种评价得分在课程总分中占比太少。学生毕业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部分成绩不好但其他方面突出的学生上升空间或许更大。究其原因,就是学校的课程评价模式只能测验学生对死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不了其适应性及综合素质。

2.4 课程评价与职业资格衔接度不够

许多中高职院校引入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学校技能鉴定系统,如中职生要考“物流员”,高职生要考“助理物流师”等,还制定了若干保障措施,将课程评价与职业资格考证制度联系起来。然而,职业院校一贯的考核方式和内容并没有因为技能鉴定考试的加入而更新,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助理物流师考试,名义上考核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两部分,但考核形式仍然是两张试卷,这还是难以考核出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即使通过考试,也未必就达到了技能鉴定系统要求的质量,得到社会物流企业的认可。

3 职教集团中中高职物流管理衔接课程评价思路

3.1 以职教集团为平台引入多元评价主体

评价模式单一,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评价的一个难题。职业教育集团应发挥资源整合优化作用,给职业院校课程评价提供多元评价主体。学校和企业不断推进合作,职业院校聘请专家们到校任教或者参与人才培养模式论证,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课程评价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改变仅由在校教师评价各专业课程的模式。还可以将物流类部分实践课程搬出课堂,到企业去上,由企业教师给予评价。周期性组织集团内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企业专业、行业协会、科研团队、学校教师共聚一堂,共同分享典型院校产学研结合案例以及借鉴较好的课程评价方法。

3.2 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课程评价中

现在的物流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一般是对应学历的学生报考相应职业资格,简单的交费考试拿证,仅以通过率考核学生。这种模式可以適当改进,比如可以将职业资格考证的内容细化到各核心课程中,采用单元式教学和模块化考核,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确定相应的工作领域,学习完后对每个领域进行考核检验,每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考核就获得相应学分,学分累计到预定标准即可换取职业资格证书,认定职业能力合格。

3.3 将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融入到课程评价中

职教集团的专业人士可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的物流行业职业资格进行分解,同时到企业去调研物流岗位职业标准,改革核心课程体系。新设的课程体系要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调研分析出中高职物流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报告,在职教集团或者社会保障部门的牵头下,统编中高职一体化教材与企业岗位需求、与考证内容符合一致。学生毕业时不但获取了“双证”,而且真实拥有了职业能力。

3.4 构建职业院校学生素质评价体系

不仅要引入多元评价主体,评价体系也是多维度。专任教师主要进行学生职业素养以及学习能力的评价;双师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实践性操作项目、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实习或者“学徒制”实习进行专业能力评价;职教集团下的企业和行业专家通过物流各职业能力大赛等项目进行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评价。这三个评价维度构成了学生素质的评价体系,之间相互融合,形成了多方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方式以及全面职业化的评价内容。

3.5 重视毕业生调查回访,及时改进课程评价

中高职院校最后半年都是顶岗实习时间,这一时间段多数学生已经就业或已经参与企业运营。领取毕业证时可以适时下发毕业生对学校开设课程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要涉及课程评价的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本校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如课程开发是否符合当地企业对专业的要求、是否满足学生兴趣和需要、是否体现了学校特色。二是本校课程方案评价标准是否科学。如内容选取是否合适、课程资源是否丰富、课程评价方式是否恰当。三是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这点主要从学生接受的效果和课程所学知识技能在岗位上的利用度来评价。

参考文献

[1]杨超,杨鹰.关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1,(32):9-10.

[2]魏丹,张勇.美国职业技能标准及其对我国高职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的启示[J].金田,2013,(9):206.

[3]沈逵.基于中高职一体化的高职文秘专业评价模式改革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228-229.

猜你喜欢
物流专业课程评价中高职衔接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案例教学法在物流专业中的应用
基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工业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云计算背景下的学生课程评价模式探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