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地区小麦吸浆虫的调查与预报技术探讨

2015-07-30 01:30时雨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太和县调查

时雨

摘 要:根据太和县多年小麦吸浆虫测报工作实践,提出要搞好小麦吸浆虫的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特别是蛹发育进度调查,同時减少每块田淘查样方数,增加普查田块数,并对成虫发生期和防治适期的预报方法以及温度、降雨对蛹发育进度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麦吸浆虫;蛹发育进度;调查;预报;太和县

中图分类号 S435.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3-04-82-02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每年小麦种植面积10万hm2以上。小麦吸浆虫是太和县小麦的主要害虫,1a发生1代,以幼虫在颖壳内吸食麦粒的浆液造成瘪粒而减产。太和县每年都把小麦吸浆虫作为重点监控对象,认真做好调查和预报工作。笔者根据太和县多年小麦吸浆虫测报工作实践,对小麦吸浆虫的调查与预报技术进行总结和分析。

1 系统调查

1.1 蛹发育进度调查

1.1.1 调查时间 依据上年剥穗查虫情况,选择虫量大、有代表性的麦田2~3块定为系统观测田,每块田面积不少于1 334m2。从小麦拔节末期(4月1日前后)开始,2d或3d调查1次,至见中蛹时止,连续调查6~9次。不同年份、不同地区间小麦吸浆虫蛹发育进度差别较大,各地可根据春季淘土普查情况、小麦生育期、常年蛹发育进度来确定当年蛹发育进度的调查时间。

1.1.2 调查方法 每块田按单对角线3点取样进行取土淘查,将淘土获得的长茧和裸蛹带回室内解剖镜检,记载活动幼虫、圆茧、前蛹、初蛹、中蛹、后蛹数,并计算活动虫体比率和化蛹率。若虫口密度较小时,应适当增加样方数,以保证每次淘土解剖镜检总虫数不少于30头。

1.2 成虫调查

1.2.1 调查时间 在系统观测田中,系统淘土始见中蛹时开始,到成虫盛末期时止,每天调查1次。

1.2.2 调查方法 采用网捕法。每块田随机选2点,每日17:00~19:00时,手持捕虫网顺麦垄逆风行走,网口下部紧贴小麦穗颈,边走边左右往返捕虫,每点捕10复网,记录捕获成虫数。

2 大田普查

2.1 春季大田淘土普查 在小麦拔节期,选择有代表性的麦田20块以上,每块田按单对角线3点取样进行取土淘查,记载活动幼虫、园茧和长茧数,并计算活动幼虫比率。通过大田普查,能准确掌握麦田小麦吸浆虫的发生分布和虫口密度情况,为有效开展防控提供依据。大田普查要减少每块田取样方数,同时尽可能增加调查田块数,由5点取样改为3点取样,调查田块数由10块以上增加到20块以上,代表性增大,能较准确反映春季麦田的吸浆虫虫口基数。2014年3月15~16日对太和县9个乡镇30块麦田进行了小麦吸浆虫淘土调查,共淘土90样方,获虫123头,其中活动幼虫86头,占69.92%;圆茧37头,占30.08%。虫田率为80%,有虫样方数58个,占64.44%;5头/样方以上样方数6个,占6.67%。平均每样方有虫1.37头,最高一样方有虫8头。

2.2 剥穗普查 在小麦吸浆虫幼虫发生盛期(小麦扬花后10d至幼虫脱出麦穗前),选择有代表性的麦田10块以上,每块田单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任选10穗,放入纸袋内,带回室内剥查,逐穗、逐粒查清总粒数、受害粒数、虫数,袋内若有幼虫,也应一并计数,并计算为害损失率。2014年5月12~13日共剥查6个乡镇23块地小麦1 150穗40 391粒,获虫34头,虫田率为34.78%,平均被害穗率为2.17%,平均被害粒率为0.082%,平均单穗有虫0.03头,最多单穗有虫2头,平均为害损失率0.021%,最高为害损失率0.27%。

3 预报方法

3.1 防治适期预报 小麦吸浆虫的防治适期预报有中蛹期预报和成虫期预报2种,应重点做好成虫发生期预报。近几年,成虫期防治已成为本县防治小麦吸浆虫的主要方法,并且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这是由于成虫期防治防效高、防治面积较蛹期小、且能兼治蚜虫、粘虫、麦叶蜂等害虫、对环境污染小。

3.1.1 根据化蛹进度预测成虫盛发期 根据系统观测田蛹发育进度调查情况进行预测。小麦吸浆虫各级蛹在不同温度、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的发育历期是不同的,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表1)。

2005年至2014年,太和县小麦吸浆虫前蛹始盛期到成虫发生高峰期平均为23.2d,最短为16d,最长为32d。在土壤温度、湿度适宜条件下,可根据蛹发育进度,加上各级蛹的相应历期等,推算出中蛹盛期和成虫羽化高峰期。据笔者镜检观察,吸浆虫前蛹也可变为活动幼虫。预测防治适期,既可根据前蛹始盛期预测,也可根据初蛹始盛期预测,而根据初蛹始盛期预测准确率一般较高。

在土壤温度、湿度适宜条件下,当查到前蛹占总虫数的30%左右时加上13~14d,或初蛹占总虫数的30%左右时加上11~12d,就是成虫羽化高峰期,也就是防治成虫的关键时期。2005年小麦吸浆虫蛹发育进度调查,4月11日化蛹率为29.4%,其中前蛹占23.5%,初蛹占5.9%,据此推断,成虫羽化高峰期为4月24~25日,与小麦吸浆虫成虫发生盛期(4月23~27日)相吻合(2005年4月上、中旬旬均气温分别为16.5℃和17.3℃);2008年化蛹进度调查,4月17日小麦吸浆虫初蛹占33.3%,据此推断,成虫盛发期为4月28~29日,与小麦吸浆虫成虫发生盛期(4月25日~5月1日)相符(2008年4月中、下旬旬均气温分别为15.6℃和18.5℃)。

3.1.2 根据系统田成虫发生数量确定成虫盛发期 在系统观测田中,从系统淘土始见中蛹或小麦开始破肚抽穗时开始,每天傍晚进行网捕调查,每田选2点,每点捕10复网,当平均10复网虫量达到防治指标或虫量突然激增时,成虫进入始盛期,就要及时进行施药防治。如果成虫羽化高峰期预测与实际成虫盛发期有出入,要及时发布防治警报。

3.1.3 温度、降雨对蛹发育进度的影响 根据化蛹进度预测成虫发生期,受气候因素特别是气温、降雨等影响较大。化蛹期间若气温偏低,则蛹发育历期延长,成虫羽化高峰期推迟;遇降雨,吸浆虫会大量、集中化蛹和羽化。2011年小麦吸浆虫蛹发育进度调查,根据前蛹始盛期4月4日推算成虫羽化高峰期为4月17~18日,与实际吸浆虫成虫羽化盛期相差较大,这是由于4月上旬气温较低(2011年4月上旬旬均气温为13.2℃),吸浆虫蛹发育进度缓慢;而根据初蛹始盛期4月10日推算成虫羽化高峰期为4月21~22日,与吸浆虫成虫盛发期基本相符(2011年4月中旬旬均气温为18.0℃)。2006年太和县3月份降水量为0mm,4月4~5日各地普遍降雨,降水量48.1mm,土壤湿度适宜,吸浆虫大量化蛹。系统调查,4月3日活动幼虫占33.33%,化蛹率为0;4月7日化蛹率达96%,其中前蛹占94%,初蛹占2%。

3.2 发生程度预报 可根据春季小麦吸浆虫普查虫口密度、土壤墒情及3月中、下旬至4月下旬的降雨情况,预测发生程度。如4月份气温正常,土壤湿度适宜,虫口基数高,活动虫体比例大,吸浆虫将严重发生。

(责编:张长青)

猜你喜欢
太和县调查
捐资助学暖人心 表彰善行聚大爱
太和县人民医院
——智慧医疗助推高质量发展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勤廉双优公仆”倒在石榴裙下(下)——安徽省太和县原县委书记刘家坤受贿案纪实
“勤廉双优干部”倒在石榴裙下(上)——安徽省太和县原县委书记刘家坤受贿案纪实
但愿那爱心星火早燎原:记太和县关工委主任廉月富
魏源祖籍在泰和县还是太和县——兼析《辞海》《辞源》的二处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