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规范化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2015-07-31 22:42郑祝兰
当代医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重性精神疾病医疗机构

郑祝兰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规范化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郑祝兰

目的 通过对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其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对2011年卫生部5月颁发的2011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的解读与研究,于2011年12月起湖南省株洲市实施规范化健康教育模式,并通过问卷调查、个别交谈、群体访谈和干预等方法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该规范涉及了多种重性精神患者的情形,从整体上而言,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较有效,且治疗方案较规范化,通过问卷评分,规范后的评分显著高于规范前。结论 对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治疗实施规范化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且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模式。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规范化;健康教育模式

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重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等。发病时,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1-2]。本次研究选取了2009年卫生部下达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和《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两项文件,探讨如何对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治疗进行效果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卫生部为制定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颁发了两项重要文件,对于各机构和人群职责的分配进行比较详细的说明。其中也包括各市级、县级卫生院以及相关的医疗机构,湖南省株洲市共有市级医疗机构3所,县级医疗机构3所,相关医疗机构144所,均于2011年1月起实施本工作规范。接受健康教育的主要是社区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另外,还要对有潜在发病因素的患者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疾病健康教育。

1.2 方法

1.2.1 机构、职责及保障条件 精神卫生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为国家级精神卫生领导与协调机制,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1.2.2 卫生行政部门 通过制订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计划并推动实施,来建设并逐渐形成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一种网络模式,建立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信息系统。

1.2.3 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负责区域内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组织开展社区卫生和乡村卫生等基层医疗机构相关人员专业和管理的师资培训。这样有利于培养更多专业型人才。

1.2.4 基层的医疗机构 协助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急医疗处置,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定期地回访,积极参与重性精神疾病的危害的宣传工作,而且承担卫生部下达的任务。协助相关的卫生部门建立起区域内精神疾病康复网络[3]。

1.2.5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参与本地区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的健康教育活动,完成卫生部门布置的任务,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从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工作者的稳定。

1.2.6 患者的发现和登记 符合本《工作规范》开展管理治疗的对象通常为常住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常住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是指在本辖区内有固定居所(包括家庭、康复与照料机构等,精神专科医院除外),并且连续居住的时间在半年以上的患者。在线索发现的过程中要充分依靠乡镇府,救助管理站等的力量,并及时提供相关的信息。

1.2.7 健康宣传教育 注重在社区开展精神健康教育,提高社区居民对于精神健康的警惕性和重视程度。可以通过在社区中开展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周进行精神疾病健康教育。

1.3 评估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交谈、群体访谈和干预等方法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并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打分,与规范实施前进行对比分析,满分为100分,≥80分为优秀,≥70分为合格,≤60分为不合格。

规范管理的标准为同时满足以下2个条件:定期随访(随访方式不限,至少每季度1次)和按时服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都能得到及时地控制,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也提高了,其规范并健康的一种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能使人们对重性精神疾病的了解更深入,对相关的疾病患者都能够及时地发现。规范实施效果见表1。

表 1规范实施效果观察[n(%)]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复发率相对较高,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自身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增加经济负担。因此,重视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落实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促使其向现代化的护理模式转变,实现以“患者为中心”整体护理模式。该方式有利于健康宣教贯穿于患者整个治疗过程,满足其心理需求。

基于重性精神病患者健康教育的要求,护理人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护理能力:(1)转变传统的护理理念,重视对精神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并根据其病情控制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2)提高专业素质。开展日常护理工作时,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耐心倾听其诉求,并尽量满足该方式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出现过激行为。护理人员是重性精神病患者健康教育的主体,提高其专业素质,不仅能够促使健康教育模式呈规范化发展,还有利于提高本院整体护理质量。

有学者指出,加强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变其行为和生活模式,减轻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能够提高患者对治疗依从性,达到改善其生活质量的目的。根据相关机构的护理经验,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规范化健康教育这一模式:(1)重视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该方式不仅是提高护士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手段,同时也是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4]。(2)加强社会支持。在患者回归社会之前,医护人员也要指导并加强家庭中的成员对患者的支持教育,用父母的挚爱、兄弟姐妹的真情去安抚和温暖患者,使患者感到自己仍是家庭的一分子,为重返社会奠定基础。同时,还应该提前做好单位同事健康教育工作,要尊重患者的人格,不让他们受到歧视、嘲讽,要让他们在单位和社会中得到锻炼,使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家庭、社会[5]。(3)鼓励患者参加社会活动。患者也应该树立信心,坚信自己最终会与他人一样能够工作,学习等,不要存在落寞心理,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积极做好预防工作,积极地参加群体的社会活动,多与外界沟通,树立社会责任感。充分认识自身的优点,对于缺点及时地更正[6]。(4)开展定期的上门随访,了解掌握患者目前的精神状态,对于了解本辖区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规范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有着深刻的影响[7]。(5)加强社区内健康教育。定期在社区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以及社区的居民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学习相关的预防健康知识,整体提高辖区内重性精神疾病的规范化管理质量[8]。

本文通过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和规范化的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希望能够对医护人员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成为有用之才。

[1] 熊日先.社区和(或)乡镇医疗机构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难点问题和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191.

[2] 施照云,张溪,段炳华,等.大理州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管理模式初探[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10(8):27-29.

[3] 白珍,张勇,田梅,等.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项目患者住院治疗情况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6):649-650.

[4] 倪学彬,倪焰,彭建美.浅谈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现状与体会[J].中外医疗,2011(24):121.

[5] 周益辉,石顺松,孙全新,等.我院实施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疗项目的效果及评价[J].中国民康医学,2013,5:104-105.

[6] 葛茂宏,张功法,张传波,等.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实施效果调查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3(2):129-133.

[7] 邓筱璇,郑晓聪,杨惠青,等.惠州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区规范化管理效果分析[J].护理学报,2012(14):30-33.

[8] 艾春启,陈生梅.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在精神分裂症防治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22):20-22.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0.087

湖南 412000 湖南省株洲市三医院男二区(郑祝兰)

猜你喜欢
重性精神疾病医疗机构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社区综合管理对重性精神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长沙市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药物治疗的安全性研究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社区康复管理模式在江北区重性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江西 免费救治重性精神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