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散文成就如此《背影》

2015-07-31 22:10唐娟
新课程·中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表达背影内容

唐娟

摘 要:朱自清选择用叙事性散文这一体裁来写作背影,其中有一些必然,试从内容和表达需要两个方面,对其作分析。

关键词:内容;表达;表现自己

朱自清先生创作于1925年的《背影》一文,广为传诵,实属经典。作者当时为什么选择用叙事性散文这种体裁,而不是小说或者其他,笔者认为这其中有两个必然因素。

内容“情”定散文,组建完美“婚姻”

首先,《背影》一文所写事件发生在1921年,文中所写的“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虽寥寥几字,但背后却隐藏着风起云涌的故事,其中关键的两点,一是作者的父亲因妾室失衡负债失去工作,二是作者与父亲已经处于严重失和状态。但作者以这个材料写就《背影》一文却是4年以后,是什么促成了他写的?

朱自清曾在《文艺知识》连丛(第一集之三)中谈到写作本文缘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因此,出于内容写实的需要,小说是不适宜的,叙事性散文自然地成了第一选择。

另外,我们知道,朱自清的父亲是典型的封建专制式的家长,父子关系决裂也归因于此。因此,在朱自清以前的理解中,能表现父子情深的事件或场景不多。但是,这个时期的朱自清已经为人父,并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深悟生存之艰难,也渐渐对父亲有了谅解和感念。

“他少年出外謀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总觉得父亲与搬行李的脚夫讲价时说话不漂亮。”“他又是叮咛又是嘱咐茶房”“那时真太聪明了”,这样的句子里,有对父亲能力的深佩,更有朱自清自己的深愧、自责与自省。而且,那时的朱自清非常希望父子关系能够缓和走向正常。因此,选择一件事作为载体,来诉说内心的诸多感慨,成为必然,选择叙事性散文也就水到渠成。

所以可以这样说,《背影》之所以厚重,之所以感人至深,离不开独特背景的支撑,而这一背景也促使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对父亲的形象进行了细致的刻画,通过叙事性散文的形式艺术地展现出来。因此也可以认为,作者所选的内容决定了《背影》的体裁必然是散文,两者的“联姻”堪称完美。

表达垂青散文,彰显先驱魄力

《背影》选择了散文,也是作者表达、抒情的需要。这里,我们特别要了解朱自清对现代散文的突出贡献。

以《歌声》涉笔散文领域的朱自清,从1923年后转向散文创作,以后就一直没有间断过。他在《背影·序》中说:“我写过诗,写过小说,写过散文。二十五岁以前,喜欢写诗;近几年诗情枯竭、搁笔已久……我觉得小说非常地难写,不用说长篇,就是短篇,那种经济的严密的结构,我一辈子也学不来!我不知道怎样处置我的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至于戏剧,我更是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既不能运用纯文学的那些规律,又不免有话要说,便只好随便一点说着;凭你说‘懒惰也罢,‘欲速也罢,我是自然而然地采用了这种体制。”

回到《背影》的写作时间1925年,这一年,对所有中国人而言,是极不太平的一年:社会上的政治风暴频繁,爆发五卅惨案;于朱自清个人而言,家累繁重,五年后重返北京清华,可谓辗转辛苦。他的心一直受磨受难,感到在大时代里,自己是“一张枯叶,一张烂纸”,是“寻常人所难堪”的“苦在话外”。心理失衡,促使他较多关注父子、夫妻、师生和朋友间的感情,检点自己在人伦关系中的细节,因此文学创作上从即景抒情走上“忆之路”——对往事的回忆。《背影》即这年10月收到父亲的信后,有感抒怀。

此外,朱自清在散文方面提出了“意在表现自己”的命题,这和历来赋予知识分子“文以载道”的使命大相径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自清写《背影》《荷塘月色》《灯光桨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显示了“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也并非做不到”,尽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的历史任务”(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是在承担着实践并推广“表现自己”的写作初衷,及推进白话文写作的伟大使命。

另据朱自清的学生黎见明对1941年在西南联大上学的回忆:“课余之暇,随行散步,我们向他(朱自清)请教,谈到陶渊明诗,也谈到《背影》。他回答很简单,就是‘我在《背影》里写出了可贵的性格(《可贵的〈背影〉》)这“可贵的性格”,当是“意在表现自己”的命题得以践行,当是朱自清散文以独特的风格自成一派,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由此可见,《背影》必须是散文。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表达背影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两个背影
背影
背影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油画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情感表达分析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主要内容
山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