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坐月子的流言,你信了没

2015-08-01 10:45黄倩
方圆 2015年14期
关键词:坐月子产后产妇

黄倩

现代医学没有“坐月子”一说,但是对于女性的产后恢复亦有完整系统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女性从分娩结束到产妇身体恢复未孕状态所需的时间一般是6-8周,也就是42-56天,这个阶段医学上称为产褥期

近日,英国王室终于盼来了一位新成员。凯特王妃顺利诞下了她和威廉王子的第二个孩子。产后不到10个小时,凯特王妃就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挽着老公,穿着高跟鞋神采奕奕地出现在公众面前,当日伦敦气温只有10℃。

“穿着高跟鞋,哪里像刚生完孩子?王妃不要坐月子吗?”就在英国民众一片欢腾,忙着给小公主起名字的时候,国内网友却更纠结于王妃为什么不坐月子。

中国人有“坐月子”的传统,比如多穿衣服、少说话、不劳动、不见生人、每天一个鸡蛋、狂吃补品……生下宝宝的一个月内,这些禁忌着实让妈妈们抓狂。等到宝宝满月后,妈妈立刻从禁锢在自己身上的月子规则中破身而出。按照中国的传统逻辑,王妃犯了产后不坐月子的禁忌,但中国人坐月子的那些事儿真的全都靠谱吗?面对一堆麻烦到死的规则,我们究竟要不要继续遵守传统的月子禁忌呢?哪些规则对健康有益的?哪些规则会对妈妈造成伤害?

体质与国别无关

“坐月子”在其他国家并不多见,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很多产妇刚刚分娩第二天就开始正常的生活。

遵从“月子 禁忌”的亚洲女性(尤其是中国)却相信这些禁忌可以减轻或者避免产后发生的一些慢性病痛,俗称“月子病”。例如,刷牙、吃冷酸硬的食物会引发牙痛;洗澡、下床活动会导致腰背、颈、四肢痛;洗头、见风会引起头痛;接触冷水会导致手指、腕关节痛等等。“月子禁忌”与慢性痛的发生率没有显著联系,反而一些“月子禁忌”会对女性健康有负面影响,例如不刷牙容易导致牙周炎等口腔疾病。

在回答为什么只有中国产妇有“坐月子”的特殊习惯时,很多人都将之归因于人种和体质的差异。暂且先不论“坐月子”的具体事项,单从国别上判断对一种行为的需要与否就是一种不严谨的说法。一个人体质的形成受先天、年龄、性别、精神状态、生活及饮食条件、地理环境、疾病、体育锻炼、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可能或多或少跟所在国家的自然和社会状况有关联,但体质差异是由各个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定论“中国人的体质特殊”是不严谨的。

也有人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指出这是东西方人的差别,认为西方人以鱼肉类的食物为主,火热湿性很重,肌肤腠理和东方人有很大区别。而东方人自古多以纤维性的食物为主,食五谷杂粮和蔬菜,体毛轻,皮肤紧密细腻,毛孔很小,骨节也特别细密,更需要“坐月子”调理。如果这种划分成立,日本和韩国不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在饮食结构上,跟中国都比较接近,皮肤和骨节较细密,但是很少有“坐月子”的说法,对于中国“坐月子”中很多的禁忌也并无讲究。

坐月子的传统观念很多,其中的许多做法并不能起到保健和预防疾病的作用。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以前对产后出现的一些不适症状没有正确的认识,不知道导致这些症状的原因,流于表面经验的形式,也就难免会有时代的局限性。比如:旧时,洗浴条件较差,寒冷的天气洗一次头也不容易干,反而容易受凉。此外,盆浴确实容易导致阴道感染,所以会得出不要洗澡的结论。现在,只要注意保暖,选择淋浴,完全是可以洗澡的。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各种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有了正确的认识,我们不需要再拘泥于表面现象,更应该针对具体的原因,进行科学的护理和防护。

产褥期

现代医学没有“坐月子”一说,但是对于女性的产后恢复(postpartum recovery)亦有完整系统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在分娩之后,女性的身体在各方面会发生一系列巨大的变化,各种内分泌激素水平发生改变,子宫发生收缩并逐渐恢复至怀孕前的大小和形态,各种创口也会逐渐愈合,从分娩结束到产妇身体恢复未孕状态所需的时间一般是6-8周,也就是42-56天,这个阶段医学上称为产褥期。

子宫的收缩会导致疼痛,又叫产后痛(afterpain),一般在产后第三天就会减轻;在分娩过程中胎盘从子宫壁上剥离所产生的伤口在产后会逐渐愈合,在伤口界面有一些残余的血液会从子宫中排出,即恶露(lochia),通常恶露排出会持续2-3周甚至2个月。产后新妈妈们会感觉浑身酸痛,尤其是手臂、颈部和下颚,这是由于在分勉过程中肌肉用力后疲劳所导致,大多会在几天之后逐渐消失。对于顺产的女性,阴道撕裂的伤口恢复也需要几周时间;而盆骨的复原,例如耻骨联合分离和尾骨损伤的愈合则需要长达几个月的时间。另外,产后还会发生小便困难,这是因为膀胱、尿道在分娩过程中受到挤压所致;由于产妇腹肌松弛、盆腔周边肌肉无力,产后便秘的情况也很常见。

由此可见,产后恢复对于女性来说的确是一个艰难而重要的过程。即使是我们印象中体质彪悍的白人女性也不是生完孩子立马就能下床活蹦乱跳,医生也同样建议产后需要良好的休息,适当补充营养,不能急于返回职场工作,体型恢复的剧烈锻炼最好在6-8周后再逐渐进行。但是西方女性在产后恢复期的日常生活并不像中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的新妈妈们一样发生明显改变,没有严格繁冗的“月子禁忌”。西医也认为,洗澡、洗头、刷牙是必要的日常清洁,可以降低产后伤口感染的风险;蔬菜水果在产后也要多吃,保证营养平衡;日常的活动(例如上下楼梯、外出散步等)不会影响恢复, 一些柔和的体操还能促进肌肉和官能的复原。

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个月的时间并不足以让身体完全恢复。传统上所谓的“坐月子”,实际上只强调了产褥期前30天的重要性。若是仅休息一个月之后就开始大肆吃喝玩乐,或者投入高强度的工作,就真的有可能患上子宫脱垂一类的病。

产妇更应勤洗澡,勤刷牙

怀孕对女性来说是一种应激状态,产后这种应激状态突然解除,会使女性对温度和天气等外界变化变得更为敏感。这种情况下也许正常人觉得无所谓的温度变化就会让产妇觉得热或者冷。但这种状态绝非是一种“病”,也和疾病的易感性没有关系。产妇对环境的敏感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此外,孕期女性体内各种激素水平大多都有程度不一的增加。由于盐皮质激素的作用,体内会潴留大量水分,产后这些潴留的水分主要经肾形成尿液排出,也有一部分通过出汗的形式排出体外,称为“褥汗”,是皮肤排泄功能旺盛的表现,不属于病态。这些表现在产后一周内较为明显,一周后就会逐渐恢复正常。

正如前面提到的,产后初期出汗较多。大量汗液留于皮肤表面给细菌生长留下可乘之机,不仅影响哺乳时的卫生,身上的粘腻感也会影响产妇的情绪。通常顺产后4天由于伤口原因推荐暂时不洗澡,可以擦浴和洗头,伤口愈合后就可以淋浴了;剖腹产的妈妈应在伤口完全长好后(通常需要2周左右)再洗澡,期间也可以擦浴和洗头,但应注意不要让水污染伤口。清洗身体后,新妈妈会感到神清气爽,大大有利于恢复精神,解除分娩后的疲劳。需要提醒的是,盆浴是应当避免的,以防脏水流入阴道造成感染。

除去出汗,在产褥期产妇会有恶露经阴道排出,因此会阴部的分泌物较多,这时应保持会阴部清洁和干燥。正常恶露初为鲜红色,3-4天后颜色逐渐变浅,最后变为白色黏稠状,持续4-6周,可有血腥味但无臭味,如果恶露有臭味或者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延长提示宫腔残留或者合并感染,应该及时就医。

在怀孕期间,由于激素的作用,头发的正常生长周期延长了。当分娩后,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就会表现出头发脱落。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并不是因为梳头洗头所造成的。

产后不能刷牙的说法更是错误的。旧时人们大多不注重口腔卫生,很多人患有慢性牙龈炎。在孕期由于雌激素的毛细血管扩张作用,会使得原有的牙龈炎症加重,牙龈肿胀甚至形成龈瘤样改变,刷牙时容易出血。然而炎症和出血并非是由于刷牙导致的,而是原有牙龈炎症的加重,更应该注意口腔卫生。新妈妈们在孕前就应当进行一次彻底的口腔治疗,去除牙石、菌斑等,并且认真地进行维护。产后更是应当一如既往地重视口腔清洁,每日刷牙,饭后漱口,保持口腔卫生。

产后不能开窗的说法也不靠谱。如果有亲朋好友登门探访道贺,家里客人一多,空气流通再不好,也很容易使产妇感染疾病。及时的通风换气,保证家中空气的清新,对于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还是很重要的。正如前面提到的,产妇对气温的变化比较敏感,这时注意保暖是应该的,但也不该盲目地闭门闭窗。

产后不可以下床活动

虽然有一些“老人言”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比如在传统社会里,卫生条件得不到保证,不洗澡洗头、不与外人接触,几乎可以断绝免疫力低下的产妇被感染的可能性。而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也能够为疲劳的身体充电,加速妈妈身体机能的顺利恢复。

然而,随着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改善,现代医学越来越多地发现,“月子禁忌”有时候却导致了负面效果,伤害了妈妈甚至宝宝的健康。

老人总告诫坐月子期间要多躺少动,甚至最好不要下床,吃喝都在床上,这样在床上待到孩子满月,很多产妇欢天喜地的下地,却发现腿都软了,头晕目眩。其实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做法。新妈妈在产褥期需要得到呵护是没错,但月子绝不是“坐”出来的。在充分休息恢复身体的同时,应当鼓励妈妈及时下床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使身体精力充沛,更可促进产后恢复。

支持盆腔器官的组织如果薄弱或受损,会使这些器官脱离正常位置,甚至脱出体外,这就是所谓的盆腔器官脱垂,比如子宫脱垂、阴道脱垂、直肠脱垂等。一般情况下,衰老是发生盆腔器官脱垂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许多其他潜在因素,包括肌张力下降、绝经和雌激素水平降低、多次经阴道分娩、肥胖、有家族遗传倾向(结缔组织疾病)、骨盆外伤或既往手术史、反复负重,长期便秘,咳嗽等疾病。

老人常说,坐月子期间不能用力,否则会患上子宫脱垂。大概是因为旧时妇女大多都有多次阴道分娩的经历。多次分娩加之助产技术的落后,容易造成支持子宫和宫颈的韧带发生损伤,对子宫的支持固定力减弱。加上产后从事洗尿布、洗菜这类会使腹压增加的蹲式劳动,更容易使子宫被推离正常位置,发生子宫脱垂。

现今我国女性大多只生一胎,助产术也发生了巨大进步,由于分娩时损伤导致的脏器脱垂已经大大减少。只要在产褥期避免搬运重物等需要屏气用力的重体力劳动,适当的活动不但不会造成子宫脱垂,反而有利于子宫位置的恢复。相反,如果产妇遵照旧习俗,“坐月子”时一直卧床,会增加发生子宫脱垂的风险。

尽早下床活动

许多人认为产妇体质虚弱,需静养,让她们长期卧床,甚至连饭菜都端到床上吃,其实这种做法弊多利少。

因为膀胱肌张力降低,对膀胱内压的敏感性降低,加上外阴切口的疼痛等影响,产妇容易并发慢性尿潴留。这时如果长期卧床,在重力的作用下,充盈的膀胱会向后推挤子宫。再加上分娩结束后一段时间,子宫尚未恢复正常的前倾位,因此便更容易处于后位。这时子宫轴与阴道轴方向一致,当腹压增加(如咳嗽、用力排便)时,子宫会沿阴道方向下降而发生脱垂。

产后长期卧床,还会使得肠蠕动减弱。一些月子习俗常常使得产妇的饮食里缺乏纤维素。这些都容易造成产妇便秘。便秘时用力排便的动作会导致腹压的升高,增加发生子宫脱垂的风险。

卧床不动,不单单是子宫脱垂的问题,还会有更大的风险。

产妇在怀孕和产后的一段时间里,血液都处于高凝状态。如果较长时间不活动甚至长期卧床,血液很容易在下肢静脉等血流缓慢处凝集,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出现下肢浮肿、疼痛的症状。如果下肢静脉血栓发生脱落,随血流运动回到心脏,可能会阻塞肺部血管,造成“肺栓塞”。这是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尽早下床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产后活动应当循序渐进,早期下床慢步行走即可,适应之后再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一般情况下,产后6-12小时就可起床轻微活动,产后第二天便可在室内随意走动并练习产后体操,有利于体力恢复,同时预防便秘和尿潴留。行会阴侧切或者剖宫产的产妇可以适当推迟活动时间。等到拆线后伤口不感疼痛时,也应该练习产后体操。常用的动作有“桥”式运动、骨盆倾斜运动、伸展运动、收腹运动等,具体的操作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什么引起关节炎

瑞士科学家们发现,疼痛灾难化级别(Pain Catastrophizing Scale)越高的女性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体验到的疼痛感越严重,而且产后恢复越慢。这也是医学上的“恐惧-逃避模式(fear-avoidance model)”的形式之一,即把疼痛看作灾难的病人容易产生恐惧而采取保守的行为,例如自我保护措施及休息。目前很多研究表明,对于慢性痛的病人(例如腰背痛)卧床休息 反而延迟康复,保持正常的活动及工作能够加快恢复,并降低慢性痛的发生率。结合所谓的“月子病”来看,对于产后的腰背、颈、四肢等疼痛,越是惧怕越不利于 康复,过度的卧床休息反而有可能会延缓产后恢复。

产后的关节痛通常是生产过程造成局部肌肉和关节劳损所致,通过适当的休息和理疗都可以逐渐缓解。部分关节肌肉疼痛是由于长期卧床不活动,深静脉形成血栓所引起的,因此,产后应该尽早下地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怀孕对免疫系统也有影响。由于胎儿对于母体属于异物,母体的免疫系统会发生一些复杂的变化,避免免疫细胞攻击胎儿。一些女性如果有免疫相关疾病的易患素质,那么可能会因为怀孕诱发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或者引起病情的活动。如果出现关节肿胀以及其他伴随症状,如发热、皮疹、口眼干燥等,则很有可能是关节炎的表现,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尽早到专科就诊接受正规诊治。遇到这种情况,怀孕分娩只是打开了疾病的开关,即便是完全按照传统坐月子的全套要求行事,也还是不能避免,但是不明原因的人常常会回过头去找原因,归咎于没有好好坐月子。

总结起来,现代医学从原则上规定了三条新的“月子守则”:保证休养时间,让产妇身心得到充足的恢复,保持好心情,身体倍儿棒,高高兴兴的哺育宝宝,投入新的生活中去;保证饮食平衡,多吃水果蔬菜,摄入一定量的动物内脏以降低贫血的风险,忌酒;保证个人清洁卫生,在注意保暖的情况下,勤洗澡洗头,常洗下身,能有效防止细菌感染。

猜你喜欢
坐月子产后产妇
分娩活跃期产妇应用分娩球助产的效果及对产妇满意度的影响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补气补得全家气,坐月子坐进医院里,到底肿么了?
夏季坐月子的那些事儿
产前宜凉,产后宜温
如何避免产后大出血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二宝妈坐月子 要有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