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技术闪耀非洲

2015-08-01 12:02王敏尹飞胡磊
党员生活 2015年7期
关键词:南南合作塞内加尔示范田

王敏 尹飞 胡磊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到非洲传播‘农业技术梦’,为‘南南合作’争光,让中国技术在非洲大地绽放光彩,是非常幸福的……”塞内加尔水稻技术援助中国专家曾凡成说。

曾凡成,中共党员,今年50岁,是丹江口市农业局粮油技术站高级农艺师,擅长稻谷类农作物种植栽培。2012年至2014年,他赴西非塞内加尔达加纳省开展“南南合作”志愿服务,为当地水稻生产做出突出贡献,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评价,与非洲友人结下了难舍的深情厚谊……

走进非洲大地

2012年5月,曾凡成被确定为赴塞内加尔执行“南南合作”水稻技术服务任务人员。面对需要照顾的妻儿老小,他心中有放不下的担心与不舍,但作为一名老党员,身上肩负的使命更重。同家人促膝长谈后,他毅然踏上了援非之路。曾凡成心里明白,在踏出国门的那一刻,他的一言一行代表的就是党和国家,他暗暗决定:“一定要为‘南南合作’争光,让中国技术出彩。”

工作队进驻的塞内加尔北部城镇达加纳,是塞内加尔的水稻主产区,当地人口25000多人,全年只分雨季和旱季,年平均气温在29度左右。初到达加纳,年近半百的曾凡成首先面对的就是气候不适应、饮食不习惯,本就瘦弱的他,体重直线下降。但看到当地群众淳朴的微笑,听到年轻人喊Chinois,Chinois(中国人)、农民说Bonjour,cava(您好),他就全然忘记身体的不适,转而反复思考开展工作面临的难题:今后与塞方进行技术合作该怎样做、从何处着手、在哪里突破?

曾凡成和同事们反复讨论后,决定首先从调查研究入手,摸清当地水稻生产情况。生活上的困难还没完全克服,身体稍有好转的他就迅速投入到紧张的调研当中。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他和同事们的足迹遍布达加纳的每一个乡镇村落,他们走访勘察的身影出现在每一块田间地头。

汗水和辛苦没有白费,他在调查走访中了解到,非洲农民和中国农民一样,民风淳朴、乐天知足,深信“百闻不如一见,百讲不如样板”。因此,他确定了今后的工作方向,就是“办示范、做样板、搞培训、当参谋”。

一波三折搞示范

为做好第一次技术示范——育苗移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曾凡成在当地正常播种期推迟1个月的情况下,迎难而上:没有合适的示范地点,到条件较差的农场;没有农家肥,自掏腰包购买、亲自装袋搬运;没有育苗地,下力气把长满杂草的荒田整理成标准的育秧苗床;大田管理期间,他天天赤脚在田里劳作,一身泥水,小腿和脚时常被硬物划伤,脚趾甲都被染成赤红色。经过6个月的精心管理呵护,2012年底,第一次示范取得公顷产量9吨的好收成,同比相邻稻田增产120.5%,让当地农民大开眼界,实现首战大捷。

由于达加纳劳动力少、种植面积大、管理粗放,且都采用直播方式种植,农民把远超正常播种量的种子播撒到田里,不仅浪费极大,而且幼苗拥挤瘦弱,穗小粒少产量低。成功的示范虽然得到当地农民的肯定,但技术推广难度大。

面对本地农民长久以来的耕种习惯和文化的差异,曾凡成开动脑筋,及时调整思路,决定开展不同播种量试验和高产栽培示范。

正当曾凡成准备大干一场时,一场风波骤然而至。塞方协调员因乱作为被免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不再提供任何生产资料,“南南合作”工作全面停止,同事们一时懵了,积极性大受影响。面对“内忧外患”,曾凡成没有退缩,反而下定决心继续啃硬骨头。他与同伴们一道,亲自平整大田、分厢筑埂,开辟公顷播种量90、75、60、45公斤4块示范田。半年后,公顷播种量75公斤示范田公顷产量达11.25吨,创造了当地直播水稻的新记录。

曾凡成没有止步,为形成系统的旱季直播水稻75公斤精量种植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提供更多水稻增产的科学依据,他在极不平整且土壤沙化严重的田地里接着开始了第三次水稻技术示范。

当时正是达加纳最热的季节,午间平均温度高达44℃,稻田里热浪滚滚,时常让人心慌胸闷,他顶着白花花的太阳,忍受着令人眩晕的热浪,一头扎进了田地里。由于长期劳累加暴晒,他出现了严重的病症,同事们劝他不要这样拼命,但他硬是坚持把示范田里的工作做完才去医院治疗。2014年初,示范田每公顷产水稻高达9.24吨,收割现场,参观农民欢呼雀跃、载歌载舞,曾凡成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推广技术结友谊

在非洲的日子里,曾凡成在传播技术的同时,也凭借真诚与热心,与当地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地农民Yaya,家里有5个孩子,全家就靠他一人种田养羊,全年收入不到70万非洲法郎(折合人民币约7400元),他还时常在工作队的示范田里打打零工,也仅够全家不饿肚子。一次Yaya的小儿子Nahal得了痢疾,但当地医疗条件差、药品多靠进口,看病非常昂贵。在Yaya全家一筹莫展时,曾凡诚二话不说,拿出自己的津贴,帮助他们将孩子送到医院治疗,令Yaya一家感动不已。

更多时候,曾凡成是用技术和耐心赢得了当地农民的信赖和尊敬。农户Iba sene的农田发生严重病虫害,田地面临灭顶之灾。正在他六神无主之际,曾凡成赶来,自己掏腰包买来农药帮他杀虫,并让翻译一遍遍讲解如何防止病虫害和加强稻田管理,直到他听懂为止。Iba sene从此记住了这位“中国专家”、“中国朋友”的笑脸。

农闲时,曾凡成教会了当地群众酿酒、烹炸米饼,还煮好水饺邀请非洲朋友一起分享……他的艰辛付出,深深感动了达加纳群众,与非洲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逢年过节时,总有当地群众送来牛羊肉和鲜奶;示范田管理和水稻收割时,附近农民总会前来帮忙;2013年2月,他与同伴被蜜蜂追蛰到水渠中,好心路人及时送来药品和衣服,并护送他们回住所……离开达加纳回国那天,附近群众都来送行,大家依依不舍,许多人流下了热泪。回国后,曾凡成也放不下那些非洲的农民朋友,经常通过电子邮件、Skype等与翻译联系,继续进行交流指导,还邮寄了许多蔬菜大棚建设管理的资料过去。

在塞内加尔开展水稻技术示范的两年多时间里,曾凡成先后撰写了多篇调研报告以及技术资料汇编。在示范过程中,他先后举办现场培训会、观摩会12场次,培训人员3000余人次,推广水稻实用技术10余项,成果惠及达加纳及周边地区成千上万的农民。

2014年初,为表彰曾凡成卓有成效的工作,达加纳省长Mr.Bodjar亲自授予曾凡成水稻技术援助突出贡献奖;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达加纳召开中国水稻技术项目成果分享会,宣传推广中国专家的成果。

“到塞纳加尔开展志愿服务,是我这辈子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但也因为远在非洲,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家里为了不影响我工作,很久后才让我知道消息”。这是曾凡成谈起非洲故事时的一句感慨,却让人感动不已。

塞内加尔国家粮食安全委员会秘书长Camaras说,塞内加尔人民会永远记住曾凡成为塞内加尔水稻生产做出的贡献,中国技术一定会在塞内加尔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出硕果。

猜你喜欢
南南合作塞内加尔示范田
狂欢祈福
水稻新品种“津原89”百亩示范田实收测产882.9公斤超过北方超级稻850公斤产量指标
男子使用本土材料打造塞内加尔无人机
施用“镁立硼”生病辣椒痊愈了
示范田里樱桃红了
光山:“万亩示范田”按期完成既定目标
塞内加尔邀 海地灾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