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与“朱毛红军的小册子”

2015-08-03 15:42尚金州
共产党员·下 2015年7期
关键词:朱毛游击战争小册子

尚金州

由于历史原因,东北地区的革命力量较为薄弱,武装斗争只是在九一八事变后才广泛展开,经验极度缺乏。而在这时,由朱德、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斗争已形成新局面,积累了丰富的武装斗争经验。在领导抗日斗争的实践中,东北地区的共产党人特别注重学习、运用朱毛红军的经验。杨靖宇在这方面既是首倡者,又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小册子”传入东北

在联络不畅的情况下,东北地区的党组织和共产党人千方百计收集有关朱毛红军的资料。经过多方努力,特别是经过地下交通线的努力,一些记载朱毛红军历史和经验的小册子相继传入东北。对于这些资料,杨靖宇进行了认真的学习研究。60多年后,韩光(抗联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人之一)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我在与杨靖宇的接触中,感到他确实是个博学多才的卓越的政治、军事领导者。他随身带有从中央红军那里传来的几本游击战争小册子,经常阅读研究。”

在所有这几本小册子中,有一本小册子的相关记述最为详尽,对杨靖宇的影响也最为深刻。据当时担任吉东特委书记的李范五回忆,这本小册子是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送到中苏边境海参崴工作站,再经国际交通线送至吉东特委,转交满洲省委和东北各党组织的。关于这本小册子,韩光作了详尽的回忆:

“1933年至1935年之间,我参加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曾经得到一本中央苏区传来的关于游击战争的小册子,讲的是朱、毛领导的红军在敌强我弱形势下如何进行游击战争,根本点是真正依靠人民群众,密切军民间的鱼水关系,游击战就是人民战争。当时我任中共满洲党、团省委特派员,经常到各地巡视工作,看到杨靖宇、赵尚志等著名抗日游击队领导人都把这本小册子带在身边,学习苏区游击战争经验,使用于抗日战场。”

“小册子”的来龙去脉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本“小册子”,让几位抗联领导人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的《毛泽东传》中,笔者查到了这样一段记述:

“(1934年)七月间,中央政府和中革军委迁到瑞金以西的背梅坑,毛泽东也搬往高围乡云石山一个大庙里居住。依据共产国际关于主力转移时开展游击战争以配合的指示,中革军委布置他写一本关于游击战争的小册子,经过将近一个月,他写成了约三万字的《游击战争》一书,共分三章。第一章《概论》,论述游击队的任务、组织以及游击队如何发展成为红军。第二章《游击战术》,论述游击队战斗动作的要责、袭击驻止和行动的敌人、破坏敌人的后方、对付敌人的“围剿”和追击、关于行军宿营给养卫生等事项。第三章《游击队的政治工作》,论述游击队政治工作的目的、游击队部队内的政治工作、游击队在地方居民中的工作、游击队破坏敌人部队的工作……到红军大转移时,这本书才下发到各部队。”

比照韩光的回忆和《毛泽东传》的相关记载,关于这本小册子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可以断定,这本小册子就是毛泽东于1934年7月起草、10月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印发的《游击战争》(即《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游击队活动的指示》)一书。1934年11月,中共南满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杨靖宇主持下通过决议,要求“各参谋部根据‘游击战术的小册子和自己宝贵的经验,来经常研究讨论在归大屯附近活动的新的游击战术”。

当时已成为北满地区抗日斗争主要领导人之一的李兆麟,也一直把这本小册子作为学习军事理论的主要教材。1939年,在给抗联第九军政治部主任侯启刚的信中,李兆麟回忆说:

“我们中央各方面已经有解答和指示东北游击运动的需要材料。一九三三年有游击运动问题小册子,此后又有游击战术,目前全国抗战的情形之下,又有我们第八路军将领彭德怀同志关于战略与战术的发表,这些文件是包括着苏联游击运动的经验与中国红军几年来游击战术经验的总和,内容是非常丰富。”

杨靖宇对“小册子”的创造性运用

在学习贯彻朱毛红军经验的过程中,杨靖宇特别注重从东北地区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东北特色的抗日游击战争战略战术。在杨靖宇的主持下,抗联第一军通过战术研究会、战斗讲评和军事训练等多种方式,发挥集体智慧,总结实战经验,在战斗中注重诱敌深入和集中优势兵力,形成了被战士们概括为“杨司令三大绝招”的半路伏击、远途奔袭、化装袭击三大战术原则和基本作战方针:“不能予敌以痛击的仗不打,于群众利益有危害的仗不打,不能占据有利地势的仗不打,无战利品可缴的仗不打。”

这一方针把保存自己同消灭敌人统一起来,把战斗需要和维护群众利益统一起来,把发挥战士主观能动性同地形、战利品等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统一起来,和“三大绝招”一起,对南满抗日游击战争发挥了指导作用。杨靖宇因此被《救国时报》誉为“东三省第一个执行游击战术的人”。曾为匪多年,熟悉山林作战的伪满“国军之精华”邵本良部千余人,就是被杨靖宇率领抗联第一军运用游击战术连续打击并最终全歼的。周保中在1936年7月16日的日记中评价此役为:“除东边道之大害,去日贼极有力之狗腿。”

在当年的东北大地上,杨靖宇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曾令日伪闻风丧胆,让百姓拍手称快。有这样一首民谣流传至今:

抗联队伍有办法,穿上“狗皮”把装化。

头上戴着战斗帽,腰间还把洋刀挎。

粘上两撇仁丹胡,冒充“太君”来训话。

没等训上两句半,“翻译官员”说了话:

“赶快缴枪举起手,谁动让谁回老家!”

敌军官兵傻了眼,一个一个被活抓。endprint

猜你喜欢
朱毛游击战争小册子
盐城大丰区开发设计小册子 助力三违行为治理
“朱毛红军”称谓的来龙去脉
王尔琢:“朱毛”手下“五虎将”之首
毛泽东早期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的五个重要原因
项英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朱毛红军”的发展沿革及战斗历程
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
高敬亭在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中
忆三年游击战争(一九五九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