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大院”与“打开天空”

2015-08-04 08:24焦兴涛
雕塑 2015年3期
关键词:雕塑系堵墙基础训练

焦兴涛

记得两年前,在北京的一个展览研讨会上,有的批评家谈到这几年崭露头角的年青艺术家中,许多都是毕业于雕塑专业,像梁硕、卢征远、王思顺、厉槟源等。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实验精神,并非通常概念中的雕塑创作。从当代艺术所呈现的实验性、跨界和综合性来讲,从学科背景和学缘结构来讲,似乎应当出自实验艺术似乎更为合理,但事实好像并不是这样,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

针对这个话题,我当时做了一个回应,雕塑专业有着完整而严谨的基础训练系统,5年的写实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相对于开放的实验艺术,看起来似乎显得保守而过于束缚学生的创造力。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理解,正是这样一个坚实而强大的体系,为学生今后的艺术道路的选择,竖起了一座高墙。也正是因为这道高墙的存在,所以才使得试图站上去或者超越它的努力,有了基础和对象,并且设定了高度和难度。

艺术教育的基础除了技能、技巧的训练,更是在不知不觉中,在身体力行的学习中,为学生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艺术系统。和美术学系同学学习艺术史方式的不同在于,他们通过身体力行的塑造和实践,获得的经验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对知识的了解。

假设我们处在一马平川没有任何限制的旷野中,我们可以随意而轻易地决定我们的方向。此时可能因为没有任何要求甚至都无法决定自己到底可以去哪儿。但假如我们面前是一堵墙,那么无论是爬上去还是越过它,都会成为最真实的冲动。艺术的创造离不开阻挡在你面前的墙,这堵墙就是艺术教育的基础和艺术史的传统。假设你想站上这堵墙,你会因此获得从来没有的高度和视野。这时候,所有在基础学习中获得的技艺和知识,都会为艺术家所用。如果你想逃离这个传统,那么翻越这堵高墙的任何努力都会具有一种突破的力量。

对限制的突破让艺术充满紧张和张力,所以,雕塑专业漫长庞杂甚至枯燥的基础训练体系,不管你最后是选择坚守还是离开,都会成为艺术创作最好的对手抑或垫脚石。

我们的先生也曾告诉我们:没有好的基础很难搞好创作。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确实能看到很多基本功很好的同学在创作上也极为优秀,但这并不能解释仍然有一部分所谓基础并不出众的学生,后来却依然可以崭露头角。去年,川美油画系在苏州美术馆做了一个展览,邀请了一个前几年毕业的学生参加,这个学生现在已经是非常炙手可热的青年艺术家。但是在学校的时候他连一次年展也参加不了,他本人似乎对学校的邀请很有些揶揄。窃以为:油画系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把油画作为一个传统的对象进行学习的系统,这位同学不过是在这个系统中学习之后,从个人天性出发选择了离开这个系统。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作为“对手”的系统的存在,他才有了自己的方向。我毫不怀疑他今天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家,但我不太相信,如果缺少了在川美的学习,即使是每次年展都落选的经历,他还可以如此出色?

由此看来,如果把基础训练看作一道墙,这堵墙越坚实,那么突破和穿越必须具备更足的力量;这堵墙越高,一旦能够站上去,境界必然不同。必须指出的是,艺术创作领域塔尖上的位置很小,艺术领域的创造需要更多的天赋和努力,一堵基础训练的高墙,正是真正有潜质的雕塑家们最重要的培养和训练。

由此谈到雕塑系优秀人才培养体系的设置,恰恰是要把基础训练体系,做得更加完整、充分。对于一些暂时没有教师条件又缺乏学术资源的领域和课程,并不会急功近利地纳入教学大纲。对于传统的有价值的基础课程,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相对完整而经典的学习对象和系统。

有人说,创作就是打破固有的规则。是,这个说法没问题。但是如果连一个完整和既有的体系和规则都没有,何谈打破?如果这是一堵残破低矮的土墙,任何试图越过它或者站上去的企图都轻而易举,这样培养出来的优才的竞争力,是可以想见的。

除了竖起一道高墙,还要告诉学生墙外的世界很精彩。相对于基础训练,艺术教育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前沿训练,由此让学生获得广阔的视野和格局,并开始思考什么是这个专业最前沿的问题。优秀的人才,一定是关注前沿并在那里展开他的工作。 中国当代雕塑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已然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年轻艺术家通过他们敏锐的创作实践,以不断拓展的外延和模糊的边界,不断丰富着当代雕塑的指向,他们的作品是当代雕塑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从形式到语言,从与现场的关系到对媒材的重新阐释,雕塑的当代性体现在其语言方式对现实和文化语境做出的个人化的回应和判断上。并不是所有存在于当下的艺术都具有当代性,只有那些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且不断突破艺术与艺术、艺术与生活界限的创作,才能不断扩展艺术疆域,才能提示我们更加敏锐地感知当下世界。对既存知识体系、认识体系提出质疑,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性”并非对某种样式风尚的模仿,而是一种脚踏实地,扎根当下,全神贯注于此时此地的艺术态度。正是为了回应这样的变化、鼓励创新探索的状态,我们力图在现行的教学体系之外,建立更多的学习创作展示平台,以此为重要的引擎来推动雕塑创作人才的生长。

从2014年设立的面向全国45岁以下的青年雕塑家的“明天当代雕塑奖”,就是希望建立中国当代雕塑创作最重要的现场,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下,获得格局和视野的提高。同时,“明天当代雕塑奖”之所以强调“45岁以下”作为唯一的资格要求,就是希望让真正有志于当代雕塑创作的青年艺术家,能在毕业之后继续获得某种形式的鼓励和支持,虽然这样的支持相对于青年雕塑家的付出和坚持来说是如此的微不足道。首先是平台,所以要推出新人新作;因为是展览,所以始终关注现场效果;既然是评奖,就必须面对公正。雕塑通过图片报名评选,参与者众多的局限使真正的好作品有时很难选,但以作品推荐的方式又可能受制于推荐人的视野从而很难保证公正,所以从第一届实质上的策展人+终评制,到第二届形成的初评+终评制,以怎样的方式和机制能够几者兼顾?虽然这始终是个难题,但始终在努力。从第一届以西南青年艺术家为主到今年面向全国,“明天当代雕塑奖”的报名参与人数超过三百人,作品上千件,迅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参与。这其中,雕塑界前辈们不遗余力的支持早已超越了前浪后浪的关系,而批评界理论界,对当代雕塑的关注和热情,同样让人充满信心。

我们也积极与各大艺术机构联合策划展览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创作的同时,获得对艺术制度的感性认识。通过这些方式和举措,带动以研究生为主的自发的创作,进而形成群体意识。根据优秀人才的特点,进行点对点的项目支持和学术支持,主动为他们举行学术活动和个展,比如雕塑系毕业生张增增本科时期的展览“穿越视平线”,以及最近颇有影响力的与同济大学合作的项目“无形之形”,都是源于雕塑系的直接而具体的支持。

如果把雕塑系的基础训练比喻成“高墙大院”,那么前沿训练就是“打开天空”,点对点的支持就是让优秀的学生在这样的训练营中,迅速成为越墙而过或伫立墙头的高手,为之茫然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并成为后学榜样,川美方可人才辈出。

猜你喜欢
雕塑系堵墙基础训练
那堵墙
“三角、数列、平面向量”基础训练参考答案
“三角、数列、平面向量”基础训练
集合、函数与导数基础训练参考答案
集合、函数与导数基础训练
等你回来的我
看,书中间有堵墙!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