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环节?大天地

2015-08-05 19:30周如森王宝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皖南变形金刚民居

周如森?王宝

导课是设计在课堂教学前面的一个用以开启新课教学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导课,可以在短时间内自然地引出课题,激起学生对新课内容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适时进入新课学习,更好地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下面笔者就几节美术课的导课,谈谈导课环节的内容设计。

一、导课环节的内容应和新课教学密切关联,有的放失

案例一:《美化生活的装饰布》导课(人美版八年级上册)

教师首先播放一段经过剪辑的楼盘销售的广告视频,用时三分钟左右,视频最后定格在了几幅不同装修风格的房间图片上,教师问学生喜欢那个房间并简单说明理由。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各抒己见,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流露出不满的神情,指着一幅房间的图片问学生:你们喜欢这个房间美丽的窗帘、花被、靠枕吗? 学生这时候才低声回答:喜欢。教师又问道:“好,那么窗帘、花被、靠枕等都是由什么做成的呢?”学生回答说:“花布。”老师说:“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美化生活的装饰布》”(板书)。

案例二:《美化生活的装饰布》导课

教师用多媒体呈献两幅客厅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比较两个客厅有什么不同。同学们看完图片后,学生纷纷举手,大都能准确说出两幅图片的不同点:其中一个客厅有装饰精美的窗帘、靠枕等,而另一个客厅则没有。教师问学生:“你们更喜欢哪个客厅呢?”学生都回答说喜欢有窗帘、靠枕等装饰物品的房间,老师再追问:“窗帘、靠枕都是由什么做成的呢?”学生齐生回答说:“花布”。教师说:“对,看起来花布的作用还真不小,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要和大家探讨的内容——《美化生活的装饰布》。”(板书)。

《美化生活的装饰布》案例一的导课环节,老师截取的楼盘广告视频片段,是当下学生熟悉内容,老师最后把视频定格在几幅不同装修风格的房间图片上,其目的是想通学生回答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引出新课内容——《美化生活的装饰布》;教师期待着能有学生回答:喜欢有美丽的窗帘、花被、靠枕的房间,然而,现代楼盘广告视频,展示的房间风格各异,各具特色,学生的回答是可想而知的。这样设计的导课环节,虽然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开始播放的广告视频的大部分内容和新课之间并无什么联系,老师只是利用最后定格的房间图片,经过比较,启发引导学生,勉强引出了课题,但终觉生硬,前面近三分钟的视频功效甚微。导课环节应设计和新课密切关联的内容,在短时间内把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而案例二导课环节仅仅比较两个客厅的异同,简单明了,短时间内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上了窗帘、靠枕等,而窗帘、靠枕和装饰布的关联显而易见,直指课题——《美化生活的装饰布》,同时,通过这一简短环节,学生对装饰布的作用已有直观感受,由此开启本课的学习,不失为好的导课。

二、导课环节的内容应精练高效,惜时如金

案例三:《几何形体的联想》导课(人美版七年级下册)

老师首先播放“脆香米”广告视频:一位小朋友把自己用不同规格的方形纸箱装扮成了变形金刚形象,从方形纸箱中神秘地探出脑袋……接下来老师又播放著名电影《变形金刚》视频片段:在刺耳噪杂的机械摩擦声和紧张的配乐中,汽车人领袖擎天柱从机器人神奇的变为汽车。看完视频老师问学生:“同学们都看到两个变形金刚了吗?他们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呢?”学生大都能回答出两个变形金刚是由几何形体组成的,老师说:“对,生活中复杂的形象都可以概括成几何形体。”从而导入课题——《几何形体的联想》(板书)。

案例四:《几何形体的联想》导课

老师播放“脆香末”广告视频:一位小朋友把自己用不同规格的方形纸箱装扮成了变形金刚形象,从方形纸箱中神秘地探出脑袋,视频最后定格在小朋友用方形纸箱装扮成的变形金刚形象上。老师问学生:“同学们,小朋友装扮成的是什么形象呢?”学生都能答出小朋友装扮成的是变形金刚,老师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说:“那么,小朋友用什么把自己装扮成变形金刚形象的呢?”学生一起回答说:“纸箱。”老师又乘势追问学生:“那么,纸箱是什么形状呢?”从而导出课题——《几何形体的联想》(板书)。

《几何形体的联想》案例三、四所设计的导课内容,脆香米广告、电影《变形金刚》都是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内容,两个变形金刚形象都和几何形体相关联,用作《几何形体的联想》的导课素材,既和本课内容密切关联,又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提高了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期待。案例四在播放“脆香米”广告视频之后,把视频定格在小朋友用方形纸箱装扮成的变形金刚形象上,教师以简单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一步步把学生引向新课的学习,用时短,提高了课堂效率。而案例三在播放“脆香米”视频之后,其实已经具备了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的条件,但老师却另外又安排了电影《变形金钢》的视频片段,该视频场景宏大,扣人心弦,颇为壮观,很吸引学生的眼球,但作为导课环节,用时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导课应设计精简的内容,在短时间内引出课题,和案例四相比,案例三的导课设计,有堆砌之感,事倍功半,这样设计的导课内容和有效课堂的要求相距甚远。

在各种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老师设计的导课环节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内容复杂,形式花哨。对一个简单的导课环节,老师在选择导课内容的时候,费尽心机,对一些所谓好的、精彩的内容,总是难以取舍,不忍放弃,这样设计的导课内容难免有画蛇添足之感。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对上一节课或前一阶段所授内容的一个简要回顾,即可展开新课教学,也不失为好的导课;有时简单的一句话同样可以起到导课的作用,朴实简单,贴近教学实际,这样的导课是常态的、高效的。当我们都在为高效课堂呐喊的时候,也理应关注导课环节的高效性。

三、导课环节的内容应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船下篙

案例五:《皖南民居》导课(八年级上学期)

老师边播放课件边告诉学生说:有一处地方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桃花园里人家”,请学生讨论并回答这句话描述的是哪儿?听完老师的问题,学生不知如何回答。老师只好说:“看来同学们都不知道,老师告诉你们吧,这里描述的是我们安徽的皖南古民居,又称徽州民居,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皖南民居》(板书)。

案例六:《皖南民居》导课

教师首先播放自己精心拍摄的一组本地村舍的图片,与学生一起欣赏,由此展开话题:我们身边的居住环境充满了美,不同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居住环境各有特色;接下来老师播放视频《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片段。老师问学生:“通过视频解说,你们知道视频记录的村庄在哪吗?”学生很快就一起回答:“皖南。”老师又追问:“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些村庄的房子与我们居住的房子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在思考和讨论后,纷纷发言,发表着各自不同的观点,老师乘势引导说:“刚才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这节课我们就一块走进皖南,学习了解《皖南民居》。”(板书)

《皖南民居》系《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皖南民居对农村学校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是有距离的,在案例五中,学生很难把老师充满诗意的艺术性极高的描述,很快能和皖南民居联系在一块,自然很难达成导课环节的目标。同样的教学内容,鉴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案例六设计的导课环节,从学生自己的居住环境入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播放“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视频片段,虽然八年级学生对皖南民居有一定的距离,但借助直观生动的视频内容,再通过优美的解说,和农村孩子很遥远的皖南民居学生已有所知晓,皖南民居的美深深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对学习了解皖南民居充满渴望、期待,由此开启《皖南民居》的学习,用时不到三分钟,水到渠成,提高了课堂效率。

导课内容的选择应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在导课环节中,借助导课内容,通过老师的启发、点拨、引导,经过学生的交流、思考,即可把学生引向新课的教学,达成导课环节的目标。

(周如森 霍邱县教育局教研室 安徽六安)

(王 宝 霍邱县岔路中心校 安徽六安)

猜你喜欢
皖南变形金刚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民居智库
LY-70:防空领域的“变形金刚”
《皖南印象》
可爱的“变形金刚”
奇趣民居
变形金刚